第二十九章 平亂

秦叔寶官拜左武衛大將軍,而左武衛所鎮之地正是南衙之東,東宮之西的景鳳門,景鳳門和東宮的崇文館不過一門之隔,而崇文館的東面就是侯君集準備狙殺李世民的麗正殿。

李恪不是蠢人,他自然不會傻到在沒有絲毫把握的情況下便跟着李世民犯險,早在來此之前李恪就已經知會了駐守景鳳門的秦叔寶,要他在外相助。

但對於眼下的侯君集和李承乾而言,最是緊要,迫在眉睫的已經不是景鳳門的問題了,而是秦叔寶這個人。

侯君集私衛俱是當年隨他征戰南北的老卒,而侯君集又和秦叔寶同屬天策府,這些私衛士卒當年都是親眼見過秦叔寶陣前斬將,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的本事的。

薛仁貴和席君買再強,在此之前他們都不曾見過,甚至沒有半點的概念,但秦叔寶這個殺神的勇武他們卻是親眼見過的,秦叔寶之名入耳,侯君集這邊的士氣已經先去了三分。

而此消彼長,在得知秦叔寶將至的消息後,宮中玄甲軍的士卒卻抖起了精神。

玄甲軍成軍至今威震四海,前後共有四位統帥,當年天下未定之時,玄甲軍隨李世民南征北戰,衝鋒陷陣之時,玄甲軍的左右統軍分別是秦叔寶和尉遲恭。那時的玄甲軍雖只三千之數,但在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率領之下卻能天下辟易,戰無不勝。

玄甲軍是在李世民登基後,天下安定,玄甲軍也不必再隨李世民衝鋒陷陣了,那時才交給了張世貴和翟長孫。玄甲軍聽聞舊時主將秦叔寶將至,士氣大振。

景鳳門和崇教門的人馬不多,玄甲軍和秦叔寶的左武衛將至,怕是兩處宮門撐不得多久了,兩處宮門一破,屆時援軍趕至,他們只有死路一條,但這一戰,侯君集是賭上了身家性命,賭上了全部,他絕不容有失。

“大將軍,秦叔寶快到了,眼下你我該當如何?”李承乾看着眼前攻之不下,拉着侯君集的手臂,對侯君集問道。

侯君集看着場中手持銀槍廝殺,英姿颯爽的李恪,又看了眼一旁已經沒了主意的李承乾,臉上滿是厭惡之色。

若非李恪瞧不上他,不願與他合謀,他又何必來尋李承乾。今日若是把李承乾換成李恪,集李恪和侯君集之力,早就大功告成了。

侯君集推開了李承乾的手,厭惡道:“你一邊呆着便是。”

侯君集說完,自己從身後護衛的手中接弓箭,盯着場中的李世民,原來侯君集竟是欲放冷箭,在亂場中射殺李世民。

只要李世民一死,到時便可將弒君之罪推到李恪的身上,而他和李承乾便可化身問罪之師,乘機誅殺李恪,而後扶尚是太子的李承乾登上皇位,他侯君集也可藉此權傾天下,做大唐的霍光。

侯君集站在大殿的石階之上,張弓搭箭,瞄着李世民便一箭射出,直奔李世民的後心而去。

此時殿中的玄甲軍大多都在忙於退敵,而薛仁貴也正死死地護住李恪的身側,並未在第一時間顧及到李世民,這時靠着李世民最近的只有右側的李恪一人。

“咻”地一聲銳響,利箭脫弦而出,直奔李世民而去。

當李恪發現侯君集的冷箭襲來的時候,箭已離弦,若是此時李恪在持槍去擋,或是提醒李世民都已來不及了,李恪見狀,本能地伸出手,要去抓住射向李世民的這支冷箭。

這一箭若是薛仁貴射出的,這麼近的距離,不止是李恪抓不住,就算是大羅金仙來了也救不了李世民,但侯君集雖有些勇力,但射術卻有些稀鬆平常,侯君集一箭射出,準頭還是還在的,但力道卻差了些。

李恪看着侯君集一箭射出,李恪伸手便去抓,李恪眼疾手快,手上的力道也足,一把竟在射中李世民後心之前抓住了這支冷箭。

只是這支冷箭餘力猶在,李恪抓地又猛,竟被冷箭的箭身割破了手掌,李恪的鮮血順着箭身便滴落了下來。

李世民也聽得了腦後的冷箭聲,只覺着後頸一涼,連忙回過頭去,卻發現李恪正手抓着箭,而這這支箭也被李恪的鮮血染作了紅色,李世民哪還不知方纔是李恪救了他。

李世民見狀連忙問道:“恪兒,傷勢如何?”

李恪將手中的箭身棄之於地,對李世民道:“無妨,不過皮肉之傷罷了。”

李恪說完,拿起手邊的銀槍又和侯君集的私衛殺到了一處。

侯君集的冷箭雖然射傷了李恪,但也徹底激怒了一人,那人便是薛仁貴,此前李恪未傷,薛仁貴不過阻敵,死死地護着李恪,但當薛仁貴看着李恪受傷,心中急怒交加,竟一把扯開了有些厚重的衣甲,卸去上身盔甲的負擔,而後一把奪過身前叛軍的刀,手持雙刀,竟直奔侯君集而來。

李恪受傷,比薛仁貴自己受傷還要叫他憤怒,因爲李恪的傷,現在的薛仁貴已經化作了一隻憤怒的雄獅,雙眼赤紅,置己身死於不顧,直取侯君集和李承乾,這是要拿自己的性命賭一個擒賊先擒王的機會,爲李恪搏出一條生路了。

薛仁貴在這些叛軍的眼中本就是如山嶽般難以翻越的存在,隨着薛仁貴赤目發狂,薛仁貴已經化作了殺神,一路向前,凡與薛仁貴相遇的,稍有不慎便被斬作兩截,當場斃命,縱是死士心裡也生了畏懼。

李世民行伍多年,經驗何等的老道,李世民看着薛仁貴正如尖刀般直刺叛軍的心臟,他知道固守是不成的,眼下最好的機會來了。

李世民高聲道:“衆人隨薛仁貴之後,先斬侯君集。”

李世民一聲令下,剩下的所有玄甲軍以薛仁貴爲鋒,護衛兩側,直奔侯君集和李承乾而去。

李承乾少經廝殺,哪裡見過這等場面,被眼前神鬼莫近的薛仁貴驚到,嚇地拔腿就跑,直奔內殿而去。

薛仁貴突然暴起,確實是把侯君集和一衆私衛給殺蒙了,擋在侯君集身前的私衛不敵薛仁貴之勇,紛紛被殺地退散開來。

而就在此時,隨着西面的一陣破門之聲響起,也就意味着景鳳門失守,秦叔寶已經率衆進了東宮,秦叔寶的突然來到讓原本有充足時間狙殺李世民的侯君集一衆徹底沒了機會。

侯君集不是瞎子,一眼便能看得出眼下事不可爲,竟也拋下躲入內殿,沒有絲毫利用價值的李承乾,自己繞到後殿跑了。

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章 佯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章 分封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五章 射花燈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章 校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
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章 佯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章 分封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五章 射花燈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章 校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