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

唐之一國,初見於商,後爲周成王所滅,封於其弟叔虞,史稱唐叔虞,唐叔虞故,其子燮繼位,遂改唐爲晉,徙居晉水。

有晉一朝,國祚七百年,至趙、魏、韓三家分晉,其國乃除,然其國雖除,唐、晉之名卻傳至今。

自太上皇李淵祖父、楚王李恪高祖李虎因功追封唐國公,李虎之子李昞襲爵,而後待李昞亡故,李淵七歲襲爵,拜太原留守,起兵立國,以至今日。

李唐之根在太原,自武德元年始,大唐立國不過十七載,但李家封於太原,卻已整七十載。

李恪北伐凱旋南歸,七月中後旬終抵太原治所晉陽城。

晉陽城外,李恪率衆策馬而立,看着眼前高聳巍峨的晉陽城,不禁也心生喟嘆,感慨道:“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晉陽,果真天下雄城。”

李恪身旁,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道:“大都督生於長安,雖也曾遊歷南北,但這晉陽城,恐怕還是初至吧。”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貞觀四年本王爲質南下,途徑太原,但卻因行程匆忙,故而只是過路,未能留宿城中,深爲惋惜。”

李績笑道:“如此說來,今日大都督終至晉陽,也算是了了一樁心事了。”

李恪也笑道:“我大唐自晉陽起兵,百戰而有天下,本王身爲大唐皇子,豈能不至晉陽。”

李績道:“大都督所言甚是,晉陽乃我大唐龍興之地,幷州大都督府更掌河東自幷州下一十六州之地,八十五統軍府,至關緊要,若要掌得此地,德、才、名、勢四者缺一不可,否則陛下也不會遣大都督親自坐鎮。”

李績所言,多少也有幾分刻意奉承李恪的意思,不過李績此人圓滑,他的奉承,李恪最多也只是聽聽而已,不敢當真。

李恪道:“本王年少雖也曾掌揚州,但卻不通邊務,倒是長史在幷州坐鎮多年,上下都熟悉,日後本王在晉陽,還需長史多多相助啊。”

李績拱了拱手,笑道:“相助末將不敢當,殿下但有吩咐,末將一定鼎力便是。”

李績雖是武臣,但卻遠比朝中的那些文官更善逢迎之道,李績的話有幾分真,李恪也拿不準,不過李績既說了這番話,李恪倒也不妨順着李績的話再問上一問。

李恪問道:“本王以往也曾在揚州爲官,統領地方,自詡還懂些門道,只是各地不同,幷州也不比揚州,長史可有何能囑託於本王的?”

李績聞言,想了想,回道:“大都督曾在禁軍統軍,又在揚州爲官,統軍之道自然就不必末將操心了,末將以爲大都督只需仔細一事便好。”

李恪側身看着李績,李績竟是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樣,似乎有些言之有物的意思,於是問道:“哦?不知何事,還望長史賜教。”

李績回道:“幷州與揚州不同之處,除了幷州位處北地外,還有一處,那就是這晉陽城中的宗親勳貴,一個太原,宗親勳貴不下百人,而且許多輩分頗高,大都督遇了他們,還需仔細些。”

李恪聽着李績的話,緩緩點了點頭。

太原乃大唐心腹之地,大唐自太原起家,在此更是盤踞數代,故而晉陽城中,乃是整個太原和大唐皇室沾親帶故的都不在少數,甚至有些還離地極近,這些宗親勳貴仗着宗室身份,大多行事乖張放肆,多有張揚之處,李績所提,確有道理。

李恪問道:“長史既提此事,對晉陽城中的宗親勳貴也當熟悉,長史可知這城中勳貴以何人輩分最高,威望最重?”

李績如實回道:“晉陽城勳貴宗親雖多,但若論輩分,當屬渤海王李奉慈爲高。”

“渤海王李奉慈?此人本王在京中便曾聽聞,說來還是本王的叔父了。”李恪對李績道。

渤海王李奉慈乃故蜀王李湛之子,李湛又是太上皇李淵的嫡親兄長,故而李奉慈便是李世民的堂兄,也就是李恪的叔父了。

論宗親關係,李奉慈絕不同於李道彥、李孝節之流,李奉慈之父李湛早故,托子於李淵照看,李奉慈自幼便在李淵身邊長大,兒時還是李世民的玩伴,同李世民走的極近,大唐宗親中李世民的堂兄弟許多,唯李奉慈可長留於晉陽,其中緣故便在於此。

不過李奉慈雖因兒時情誼而得殊遇,但其人年少時便遊手好閒,如今更是一紈絝子弟,名望不佳。武德年間,甚至就連李淵都曾有言:“我怨仇有善,猶擢以不次,況於親戚而不委任?聞汝等唯暱近小人,好爲不軌。先王墳典,不聞習學。今賜絹二百匹,可各買經史習讀,務爲善事!”

李奉慈紈絝之名遠傳,就連遠在長安的李淵都已知曉,故而下口諭傷叱,賜李奉慈絹二百匹,命他買些經史典籍熟讀,修身養性。

李淵身爲皇帝,李淵所言,待李奉慈已是寬仁,可李奉慈倒好,竟對李淵的口諭置若罔聞,得了李淵的賞賜後竟拿着這些賞賜直奔了青樓,快活去了,李淵拿他也無甚辦法,久而久之也對他不管不顧了。

李淵對他不管不顧,反倒越發助長了李奉慈的氣焰,自那以後,李奉慈行事越發放肆,只要他不插手地方軍務,就連李績都對他退讓三分,能避則避。

李績道:“渤海郡王在晉陽城的宗親子弟中聲望頗高,一應宗親都以渤海郡王馬首是瞻,日後大都督在太原行事,凡事還需避着幾分,免得鬧大,大都督和郡王臉上需不好看。”

李績之言,聽着是在勸李恪忍讓三分,勿要與李奉慈相爭,但誰都知道,李恪年不過十六,正是年少氣盛的時候。諾真水一戰李恪殺敵五萬,薛延陀屍橫遍野,李恪卻面不改色,也是狠厲之輩。

更何苦,李恪來河東,是爲經略北線,爲將來滅國薛延陀做籌備,可不是來受氣的。

李奉慈與李世民走的再近,又如何比得上李恪和李世民的父子之情,旁人興許還會讓着李奉慈三分,但李恪未嘗願意,而且他也沒有這個必要。

李恪看着晉陽城外已經在迎候的衆人,對李績問道:“城下衆人,哪個是渤海郡王?”

以往李奉慈在太原作威作福慣了,也常有冒犯到大都督府的時候,李績行事謹慎,不願同李奉慈相爭,但如今不同,如今來了一個比李奉慈更橫的主兒,李績豈能不借勢給李奉慈下個絆子?

李績看着城下,對李恪回道:“李奉慈似乎並不在城下,難不成竟不知大都督抵晉之事?”

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八章 演練第七章 和親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章 敲打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章 夜襲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一章 做局
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八章 演練第七章 和親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二十章 敲打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章 夜襲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一章 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