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

如果說方纔方季長對李恪還有幾分忌憚,有幾分禮讓的話,現在方季長的話已經有些撕破臉,要與李恪爭鋒相對的意思了。

畢竟李恪雖是皇子,貴爲親王,但他的官職只是揚州大都督、淮南道黜陟大使,淮南道上下,十四州、五十七縣官吏,均在李恪監察之下,李恪有持節之權,甚至可先罷免地方官員,而後奏本,整個東南自然以李恪爲尊。

可宋州與淮南雖近,但一地之隔,卻屬河南道管轄,不在淮南,更不在李恪治下,李恪斷沒有監察方季長這個宋州刺史的道理。

方季長曆經三代,在官場混跡數十年,官場上利益權衡的手段玩的自然熟稔。

方季長的話無異於是在告誡李恪,要李恪的手莫要伸地太長了。李恪是皇子,身份比方季長還要敏感地多,李恪若是貿然插手宋州州務,傳入了朝中,可就不是被朝臣彈劾這麼簡單了,到時李恪比他更要難做。

李恪聽着方季長的話,先是稍稍一愣,但思慮了片刻後,便明白了過來。

方季長的法子可以說是自損三百,傷敵一千。

此事若是報上吏部,無論與方季長相干與否,事涉李恪,方季長的歲考最多便是一箇中,他的升遷便算是無望了。

但無論升遷與否,與方季長又有何干,或者說,就算沒有今日之事,他不開罪了李恪,方季長又如何能夠升遷。

如今方季長已官居從三品,若要更進一步,那多半便得進京,入三省,或在六部九監任尚書九卿之職,若是留在地方,也需得是出任洛陽、太原、成都、揚州等要地首官,而以他如今的年紀,這樣的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

現在的方季長,在李恪面前就是一塊滾刀肉,左右他已是如此,也不怕李恪再就此事參上他一本。

李恪揣度着方季長的心思,緩緩道:“久聞方刺史行事恪守節規,今日一見,果然不虛,本王佩服,只是此事雖生在宋州,但也未必便是方刺史所爲,就此報上吏部,是不是動靜太大了些。”

李恪之言入耳,方季長的嘴角露出了一絲難以察覺的輕鬆,果然正如方季長所預料的那般,方季長不願將此事捅進朝廷,李恪更不願,皇子插手地方,這可是大忌,李恪能以一個庶出皇子的身份走到今日這一步,絕不會這般愚蠢。

方季長自覺從不曾開罪過李恪,更不知李恪今日興師問罪的緣故,但有了李恪這句話,方季長便有了同李恪討價還價的底氣,若是能借此將此事壓在州部,由方季長自行處置,自然就是最好了。

方季長道:“殿下之言也是,此事本就是州部之事,放到吏部確實有些不妥,此事便交由臣來處置,必給殿下一個滿意的交代。”

方季長年已至此,何必到了最後還敗壞自己名聲的道理,睢陽渡口專收揚州船隻岸稅之事他確實不知,但區區一個睢陽渡的役夫斷沒有開口便是二十貫岸稅的膽量,此事背後必定有宋州府衙的官吏撐着,方季長一時間也難明輕重,是否最後能與他自己有所瓜葛。

故而方季長自己也在思量,想着將此事壓在宋州城內,由他來處置此事,最後給李恪一個交代便是。

李恪聽了方季長的話,臉上非但未見怒意,反倒慢慢地笑了出來。

方季長看着李恪臉上的笑意,心中竟突然泛起了一絲寒意。

方纔方季長所言,大有和李恪針鋒相對的意思,按理說,李恪本該心中不悅纔是,可李恪的臉上卻滿是笑意,這叫他還如何坐得住?

果然,正如方季長所擔憂地那般,李恪嘴角的笑容還未散去,便對方季長道:“本王官在淮南,又只是過路宋州,見了怪事,便來問問,此事方刺史但管查着,若是水落石出了,揪出首惡來,但請命人將拿二十貫錢送來揚州便是,只是...”

方季長聽着李恪的話,起初還好,可隨着李恪的一句“只是”,方季長心頭一揪。

“只是什麼?”方季長問道。

李恪回道:“只是方刺史還是快些地好,否則待過上兩日,揚州船行的苦主進京上訴,鬧得長安滿城風雨,本王也拉不住他們,幫不了你了。”

李恪之言方落,方纔還是一副智珠在握模樣的方季長,臉色猛地煞白,後背都浸出了汗珠。原因無法,只是李恪的話正中了他的七寸。

方季長年已六旬,又非李世民心腹,在朝中更無李恪、李泰這般巨擘提攜,爲他張目,他的仕途走到此處也算是到頭了,斷無拜相的可能。

不過好在宋州刺史官居從三品,雖遠不入宰輔之列,但也是一方大吏,聊有慰藉,將來以老邁辭官後,仗着舊功當也能博得一封聖旨下慰,不負爲官一場,不失爲一方鄉望,留名州志。

故而以方季長眼下的處境,他怕的不是升遷無望,而是晚節不保,他忌憚的也不是官,而是民。

若是當真如李恪所言,揚州被亂徵了岸稅的船行不經府衙,而是直接進京申訴,到了那時,他這個宋州刺史的名聲可就臭了,待他數年後致仕還鄉,故里鄉人又該如何看他?

要知道,方季長是丹陽歙縣人,與揚州相鄰,只要他在揚州傳出了惡名,丹陽自也就人盡皆知了。

現在的李恪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方季長看在眼中,卻頓時急了,方季長知道,這件事情,只要李恪想做,一定能夠做到,而且可以做的很好,李恪做得越好,方季長的名聲就越臭。

方季長忙道:“此事還望殿下相助,睢陽渡口私徵岸稅之事臣着實不知,臣在兩日內必定給殿下,給揚州船行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

李恪擡頭看着方季長,搖了搖頭卻道:“若只是如此,恐怕難了,畢竟宋州不在本王治下,本王也管不得宋州,本王說的話,揚州百姓如何會信?”

方季長聽得李恪似乎還有言外之意,於是道:“臣愚鈍,此事還望殿下指點。”

李恪故作模樣地思慮了片刻,對方季長道:“方刺史若是有意壓下此事,本王倒是有一個法子。揚州船行心中不忿,無非就是因渡口之事,只要方刺史在睢陽渡口專闢一處,交由揚州船行專管,此事便就解了,本王可以保證,到時民憤自消。”

“只是如此?”方季長聽了李恪的話,面色不解的問道。

方季長原以爲李恪用此事拿捏他,多半是有什麼要事要他效力,可方季長沒想到李恪竟就是爲了渡口之事,他自然訝異。

李恪點了點頭,笑道:“如此足矣。”

方季長聞言,當即應道:“此事易耳,臣但依殿下吩咐。”

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九章 拒親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
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一章 擇師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八章 聘禮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九章 拒親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