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

漠北,鬱督軍山,薛延陀汗庭。

夷男也是善於隱忍之輩,雖是堂堂可汗,漠北之王,在鐵勒九部中也是說一不二的人物,但爲了求親,年過四旬,比李世民還要年長的夷男竟然甘願自降輩分,做了李世民的女婿。

而且薛延陀和大唐這一和親,夷男不止是成了李世民的後輩,李恪年長於所有李世民所出的所有未婚公主,若依唐禮,日後夷男若是見了李恪,還需喚李恪一聲內兄。

夷男意欲和親,是爲求和,是爲求得數載的喘息之機,讓他和薛延陀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平定大度設,修養生息,而後重整旗鼓,再留有和大唐爭鋒的資本。

而李世民也給了夷男這樣的機會,準兩國和親,許邊線和平,下嫁公主於他,可夷男萬萬沒想到,李世民索要的聘禮實在是多的嚇人。

馬匹五萬、牛四萬,以及駱駝和羊各三萬,合計十五萬匹牛羊牲畜,在眼下漠北東西征戰,存餘本就不足的情況之下,這幾乎是要掏空鬱督軍山汗庭才能拿出來的數量了。

夷男不知道李世民是何來的數字,但這不多不少,正正好好是夷男拿的出,但卻要夷男掏空家底才能拿的出的數字。

夷男身爲薛延陀可汗,執掌漠北萬里疆土,雖然未能有幸見識到中原丈母孃的本事,但丈人和內兄卻代爲效力,他們獅子大開口的本事夷男卻是見着了,如此掏空國庫的天價重聘,縱是放在千年後,也無不及,也同樣叫後人汗顏,自愧不如。

不過雖然時隔千載,但站在女婿的立場上,這時夷男這個可汗所想的倒也和常人無異。當夷男看着昆谷帶回的詔令時,看着上面的數字,不禁面色赤紅,額頭上的汗珠也滴下來了,這份禮單,實在是讓他太爲難了。

“帕夏,你以爲唐皇這是何意,爲何既允了和親之事,又索要如此重聘?”夷男看着手中重若千鈞的詔令,面色難看地對梯真達官問道。

梯真達官回道:“這究竟是誰的主意,唐皇雖未明說,但從昆谷帶回的消息來看,多半是李恪挑唆的,可汗和親爲難了李恪,李恪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也在此爲難了可汗。”

夷男問道:“帕夏以爲唐皇的詔令如何?”

梯真達官回道:“我雖然年邁了,但手腳還算利索,爲了我薛延陀大事,去一趟靈州倒也不妨,只是唐皇索求的牲畜實在是太多了些,要湊出來,恐怕我薛延陀是要傷筋動骨的。”

夷男也道:“帕夏所言正是,如今突利失正在金山作戰,麾下八萬人馬每日損耗極大,我薛延陀供給金山大軍尚且吃力,又何來的餘力再去湊這般多的牲畜。”

突利失率大軍正在金山與大度設廝殺,八萬人馬,每日糧草損耗巨大,每個月突利失都需遣人往汗庭催糧,夷男已經爲之頭疼,可如今李世民開口又是十五萬匹牲畜,這對薛延陀這個本不富裕的汗庭來說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一時間,夷男甚至有些後悔求親之舉了,他哪裡知道,求娶大唐公主,不止是降了輩分,竟還要搭上這麼多的牛羊。

夷男是有了些後悔,但梯真達官卻道:“可汗已經遣使進京,求娶大唐公主,唐皇也已經下旨準允,此事恐怕已經沒有轉圜的餘地了,無論如何,這親非和不可,這牛羊非送不可。”

梯真達官的意思,夷男自然清楚,是夷男自己請求的和親,他現在若是反悔,無異於是在蔑視大唐和李世民的威嚴,畢竟兩國和親不比兒戲,大唐公主更非輕易可以怠慢的。

在夷男的眼中,河東的李恪屯兵關外,早就有意北上浚稽山,否則李恪也不會三番兩次地在邊線尋釁,他如今若是拒了和親之事,無異於是授李恪以柄,李恪的十萬河東邊軍恐怕頃刻北上,到時可就不是這十五萬匹牲畜就能解決的問題了。

夷男問道:“帕夏也贊同我應允唐皇的條件,拿出十五萬匹牲畜作爲聘禮,求娶大唐公主嗎?”

梯真達官苦笑了一聲道:“可汗,此事不是臣贊同,而是這公主可汗非娶不可,若是不娶,可汗便是戲耍唐皇,李恪在河東的十萬邊軍可不是擺設,頃刻間便是我薛延陀的滅頂之災。”

夷男聞言,自知已無退路,於是咬了咬牙道:“如此也好,只要能求娶大唐公主,兩國和談,到時不止可以爲我薛延陀求來十載太平,更可以壯我薛延陀聲望,這十五萬匹牲畜拿了出去,倒也不是一無所得。”

梯真達官道:“可汗能這麼想便是最好了,當年突厥頡利之威更甚唐皇,之前我薛延陀都熬了過來,今日自然也能如此,只要熬過了這一關,娶回了大唐公主,咱們薛延陀這個坎,便算是過去了。”

夷男道:“帕夏說的不錯,只是...”

夷男說着,臉上露出了滿滿的難色,頓了頓,才又接着道:“只是這十五萬匹牲畜卻不知從何而來,總不能當真把整個鬱督軍山掏空,送給唐廷吧。”

梯真達官想了想,道:“不可,過冬在即,這一歲征戰,我薛延陀糧草本就不足,若是在此事掏空了汗庭的話,恐怕這個冬天就難熬了。”

夷男問道:“那帕夏的意思是?”

梯真達官回道:“迎娶公主,不止是我薛延陀一族之事,也是整個鐵勒的事情,怎能只由汗庭出聘,可汗可命人向各部徵收,鐵勒九部,分各部人數多少攤派份額即可。”

夷男擔憂地問道:“回紇、契苾、同羅等部本就對我薛延陀掌國有所不滿,若是我們強行自各部徵收,恐怕各部反彈,怨聲太重。”

梯真達官回道:“縱是各部怨懟也別無辦法了,只要可汗娶回了大唐公主,與唐廷聯姻,就算各部不滿,也拿我們無可奈何,我們大可慢慢收拾他們。”

夷男點了點頭道:“帕夏說的極是,眼下當以汗庭爲重,當以迎娶公主爲重,其他的儘可先放一邊。”

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四章 求親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章 拜府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
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章 取義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章 校場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四章 求親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章 拜府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