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密謀

其實不必武媚娘說,李恪本也沒有收下這兩個美人的想法,因爲自打李恪在陳國公府向侯君集開口要人的時候,李恪的心裡就已經有了數。

若是李恪收下了這兩個美人,那便是收下了侯君集的好意,興許侯君集就會多些揣度,未必就肯鋌而走險,但李恪並未收下侯君集送來的美人,反倒轉手送了別人,侯君集便知道了李恪對他的疏遠,侯君集也不敢再對李恪的善意抱有哪怕一絲的幻想。

當夜,侯君集便再入東宮,商磋細節。

“大將軍所言之事本宮思慮許久,當下這確也是你我唯一的一條路了,只是不知大將軍欲何時起事?”李承乾開口,對侯君集問道。

侯君集道:“此事宜早不宜遲,就在後日。”

侯君集之言入耳,李承乾被一下子驚住了,他沒想到侯君集竟這般着急,李承乾道:“這是不是太早了,如此倉促,恐怕不妥吧。”

侯君集道:“此事不可再拖,最遲便是後日了。”

李承乾不解地道:“這是爲何?”

侯君集道:“再過幾日便是朝會之日,屆時太子東宮之位便會被廢,那時在起事,縱然你我成了,太子也不再是太子,又何談繼位。”

只要李世民還未下旨廢黜李承乾太子之位,他就還是太子,是儲君,只要他是太子,一旦李世民不在了,那他就是名正言順的繼位皇帝,成爲大唐開國以來的第三位君王,可他一旦不是太子了,這些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侯君集所言確有道理,但李承乾卻對他的心魔李恪有着莫名的忌憚,李承乾道:“再過十餘日,三弟便會奉旨北上巡邊,入冬纔回,我欲在三弟走後起事,把握不是更大些嗎?”

李恪雖奉李世民之命在京,但他畢竟掛職幷州大都督,每歲入秋還是要去幷州坐鎮的,冬後纔回,李承乾所言,自然是想等李恪離京後再動手。

李承乾的話有他的擔憂,但侯君集聽了李承乾的話,卻頓時急了,侯君集道:“再過十日,再過十日太子被廢,楚王立儲,那個時候李恪就是太子了,你見過有太子出鎮地方的嗎?”

侯君集之言一出,李承乾頓時默然了,正如侯君集所言,李承乾被廢在即,而繼爲太子的衆人中李恪的呼聲最高,一旦李恪成功登位,成爲太子,那他自然就會坐鎮長安,不再外鎮。

李承乾道:“既如此,便那邊依大將軍所言,我明日就命趙節召集宮中衛率,早作安排。”

侯君集聞言,想了想,搖頭道:“不可,你我所謀之事重大,太子的東宮六率不可盡信,用不得。”

李承乾的東宮六率中不乏功臣子弟,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必不會反,而且他的衛率中必有旁人眼線,若是用了,走漏了消息,此事必敗。

李承乾道:“父皇無論在在哪兒,身邊的護衛必不會少,右衛屬禁軍,必不能大肆調動,但若是隻用大將軍的右衛親信,恐怕不成吧。”

侯君集道:“只用右衛人馬自然不成,我在陳州還有五百私衛,這些人隨我出生入死多年,絕對信得過,我已下令着他們進京,最遲今夜便到。”

侯君集爵封陳國公,他的食邑便在陳州,侯君集統兵多年手中自也有不少的親信以備不時之需,他們便被侯君集藏在陳州。

陳州位處河南,相距長安不遠,快馬加鞭也不過兩日的功夫,侯君集已經下了調令,這些人今夜便該到了。

李承乾聽着侯君集的話,拱手道:“如此便有勞大將軍了。”

侯君集道:“此乃末將分內之事,何需太子言謝,只要事成之後太子莫要望了末將便好。”

李承乾一口應道:“那是自然,你我共謀事,亦當共富貴,待大業得成,本宮登上帝位之後,大將軍便是我大唐第一個身兼相位的外姓王。”

大唐封異姓王並非沒有先例,但那也都是在開國之初所封,高祖李淵曾封幽州羅藝爲燕郡王,江淮杜伏威爲吳王,但這兩人都是武職,不曾拜相,故而李承乾說侯君集將會成爲大唐第一個身兼相位的外姓王,也算是許下重諾了。

其實對於李承乾,侯君集是瞧不上的,侯君集有野心,身爲燕趙男兒也更是尚武,皇帝諸子中他最瞧得上的其實就是行伍出身的李恪,但偏偏李恪瞧不上他,反倒將他逼到了絕境,他也只能與李承乾同謀。

對於李承乾的話,侯君集最多也就信個三四分罷了,李承乾是薄寡之人,將來他若當真稱帝了,未必還未記得他的功勞,君不見,大唐的異姓王羅藝和杜伏威,哪個是能善終的。

不過侯君集倒也不懼李承乾,李承乾性情優柔,缺乏主見,到時就算他登基後信不過侯君集,但他爲了制衡朝中衆將,還有李恪的河東和漠北,他也只能依仗於侯君集,若是處置得當,說不得侯君集還能掌控得住李承乾,自己也嘗一嘗做霍光的滋味。

但大事還未成,當着李承乾的面,侯君集還是一副受寵若驚之狀,驚喜地俯身拜道:“末將謝太子恩賞。”

李承乾笑着扶起了侯君集道:“大將軍快快請起,後日之後,還需多多依仗大將軍了。”

侯君集一口應道:“兵馬的事情,太子只管包在末將的身上便是,只是眼下還有一事頗爲棘手。”

李承乾問道:“不知是何事?”

侯君集道:“宮中屯有重兵,若欲逼宮,自不能以卵擊石,強攻宮門,但若要將陛下誆騙出宮卻又不易,實在叫末將爲難。”

當年李世民手握兵權,在軍中威望極高,一時無兩,但縱是如此,李世民逼宮,尚且不敢輕攻宮城,而是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常何,先斬李建成後纔敢逼宮。

李承乾無論人望武功都遠遠不及當年的李世民,他自然不能走李世民這條路,而且如今的玄武門守將乃是武連縣公、左監門衛將軍李君羨。

李君羨曾爲秦叔寶舊部,昔年隨秦叔寶一同投唐,跟隨李世民征戰多年,忠心耿耿,李君羨也是他們收買不了的人,逼宮自然是不成了。

不過李承乾卻道:“自然不能逼宮,此事本宮另有法子,大將軍放心便是。”

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章 自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二章 蕭後
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十七章 朝議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章 自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二章 蕭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