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新軍

晉陽城,大唐龍興之地,有北都之譽,雖不及雍、洛兩京,但也不在揚州、宛城之下,是爲繁盛之地。又因地勢險要,居天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勾連南北,故而此處來往客商極多,胡漢商旅集聚於此。

既是商旅如雲,自然少不得客宿用餐,城中便不乏酒樓邸店,整個晉陽城中,掛着旗牌,叫得上名號的酒樓邸店便不下百家,至於敞着門院,私做買賣的更是無數,而就在這許多酒樓邸店有一家卻是名聲最大,生意也是最好。

盛雲樓,居晉陽城城中之地,初建於前隋大業年初,一度興盛,冠於太原,後雖破敗於隋末戰亂,但入貞觀年後又漸復元氣,尤其是自打貞觀四年,唐滅突厥以來,更是如此,大有再現往昔盛況的意思。

“仙兒,這便是你從鹽行支了五萬貫,盤下的酒樓?”盛雲樓三樓雅間,李恪坐在臨窗的位置,透窗看着窗外,對面前坐着的蕭月仙問道。

蕭月仙問道:“殿下以爲此地如何?”

李恪回道:“此處毗鄰晉陽城中主道,樓高又爲周遭各處之最,倒也不負盛雲樓之名。”

蕭月仙道:“殿下所言極是,這間盛雲樓地段極佳,又是老招牌了,若非這盛雲樓的東家遇了事,手頭急缺,我又拿的出現錢,恐怕五萬貫都未必拿得下。”

李恪笑着問道:“如此說來本王倒還是佔了便宜了?”

蕭月仙回道:“那是自然,突厥北遷,復其舊國,日後來往的太原南北的商客貨殖日多,再過個三年五載,這盛雲樓可就遠不止這個價了。”

李恪笑道:“這些倒是無妨,本王調你來太原又不是爲了做買賣,你只要能助本王打開局面,拿地住太原,這些銀錢就算都賠了進去,也無妨。”

自打李恪得了東南鹽行這日進斗金的買賣後,年入不下百萬貫,這樣還只是開始,日後只會再多不少。李恪的手頭寬綽了,口氣自然也大了許多,區區五萬貫,確實不在話下。

蕭月仙聞言,回道:“盛雲樓正處城中,盛雲樓及周邊各處三教九流齊聚,各色營生齊全,消息靈通,是個最是緊要的所在,日後行事便可事半功倍,當可爲助力,而且...”

蕭月仙說着,臉上竟露出了一抹淺紅,似是有些嗔怪着對李恪道:“而且殿下莫要小瞧了仙兒,做買賣也是仙兒的老本行了,仙兒做了這麼些年明裡暗裡的買賣,除了在殿下跟前折了本,把人都賠了進去,其他的何曾虧過。”

李恪聽着蕭月仙的話,一下子頓住了,蕭月仙以一女兒之身在揚州立足,佔得一席之地,確是了得,遠勝無數男子。當初若非李恪親自下場,又有馬周、王玄策等人輔弼,李恪未必能在蕭月仙的手下討了好去。

蕭月仙這一輸,把自己都委身了李恪,可不是把自己都搭了進去。

李恪連忙解釋道:“仙兒可是誤會本王了,本王豈敢輕視仙兒,本王既將鹽行和漕行交由了仙兒打理,便是與仙兒不分彼此,本王的,便是仙兒的,何談盈虧之說。”

蕭月仙聽到李恪口中“不分彼此”四個字,臉上的淺紅轉作了笑意。

正如李恪所言,鹽、漕兩處,不止是年入百萬貫的巨利買賣,更是牽動半壁江山安穩的國之重噐,蕭月仙清楚李恪對鹽業和漕運的重視,李恪把鹽行和漕行交給了蕭月仙打理,本就是把半副身家託給了她,已不是“信任”兩字便可言蓋的了。

蕭月仙道:“如此說來,倒是仙兒錯怪了殿下了。”

李恪輕笑道:“那是自然,本王待仙兒一片真心,仙兒卻如此錯怪本王,叫本王好生冤枉。”

蕭月仙故作一副委屈的模樣,對李恪道:“仙兒原本以爲殿下回京娶了王妃,心中便再無仙兒了,仙兒只是怕自己爲殿下所棄,故而如此,還望殿下莫怪。”

李恪所言,本是想着調笑一番蕭月仙,可蕭月仙的一句話,竟把李恪堵地啞口無言。

李恪去歲年中,在揚州時還同蕭月仙你儂我儂,可李恪一回了長安後,便娶了武媚娘爲妻,冊了正妃,倒也確有幾分兩面三刀的意思,李恪說得出話來纔是怪事。

李恪憋了許久,才道:“本王雖是娶了王妃,但應允仙兒的話自也還是放在心上的,李恪的心意,仙兒不必懷疑。”

蕭月仙看着一向穩重的李恪,此時李恪的臉上竟有着一絲莫名的侷促,不禁掩嘴笑了出來。

蕭月仙對李恪道:“殿下莫要當真,殿下待仙兒的心仙兒自是清楚的,仙兒方纔不過是在同殿下玩笑罷了。”

李恪道:“仙兒明白本王的心意便好,本來此次專程將你調來太原,不止是爲太原之事,這不過是其次。最緊要的是本王心中對你惦念,想要常能見着你。”

蕭月仙聽着李恪的話,問道:“如此說來,縱是仙兒不願在這晉陽城內外忙活,只想進大都督府陪着殿下,也是行的了?”

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那是自然,只要仙兒願意,本王府上隨時有仙兒的位置,仙兒但管入府便是。”

蕭月仙聞言,心中也不禁泛起了一絲甜意,不過卻是對李恪道:“有殿下這句話,仙兒便足矣了,仙兒是個閒不住的人,若是要仙兒每日入府待着,只怕還閒不住呢。”

蕭月仙聰慧,也清楚自己的身份,更清楚自己要與李恪相處的方式,眼下的時機遠還沒有到她能夠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李恪身邊的時候,她自然知道。

李恪在盛雲樓中又待了片刻,正想着慾望軍中一行,也看看席君買的陌刀營刮練地如何了,便要離去,可就在盛雲樓門口,卻正巧遇上了匆忙自營中趕來的右驍衛士卒。

“大都督,席將軍在營中同新募的新軍動起手來了,席將軍特命我來請大都督過去一趟。”這右驍衛士卒剛一見着李恪,便連忙對李恪道。

李恪聽得席君買竟同新軍動了手,心中閃過一絲不安,當即問道:“怎了,可是君買失手打死了人?”

席君買力能格虎,武藝超卓,滿朝上下,算了秦叔寶、尉遲恭在內,能同席君買匹敵的也絕不出五人,如今席君買同人動了手,又急着請李恪前往,李恪自是當做席君買失手打死了人,向李恪請罪來了。

不過這士卒卻說了句讓李恪極爲驚訝的話,士卒對李恪道:“那新軍無事,只是席將軍同那新軍比了手上功夫,兩人未分勝負,現已比試兵刃去了。”

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章 將行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章 分封第八章 婚成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六十六章 傳見
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章 將行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章 分封第八章 婚成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六十六章 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