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軍田

所謂府軍制:和時爲民,戰時爲兵;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大唐的府軍制沿自前隋,起自西魏。與各處邊州的邊軍不同,大唐州縣的府軍,除戰時,除每歲入京上蕃戍衛外,大多駐於本籍,不必遠行。

於本籍駐防時,除了旬日慣例的演習武事外,便是屯田之事,而所屯之田,便是府軍的軍田,所得之糧,除去軍需繳納的份例之外,便留於私人。

故而有言,府軍之基便在於軍田,軍田所繫,便是各地府軍士卒和州縣軍府。

府軍制可以沒有箭矢,可以沒有戰馬,甚至可以沒有統軍,但如果沒有軍田,那府軍制便從根子上爛掉,從底子裡徹底崩塌了。

但這些地方統軍不怕李恪去查他們的兵丁,不怕去查他們的弓馬,他們最怕李恪去查的恰恰就是這最要命的軍田。

軍田之重,李恪比大殿中的將官更加清楚。

因爲李恪知道,百年之後,隨着地方世家門閥,豪強權貴無休無止的土地兼併,大唐的均田制已被破壞殆盡,軍府無田可用,府軍制便失去了根基,軍府轉而爲方鎮節度所取代,也就釀成了日後幾乎毀滅大唐的安史之亂。

李恪初到揚州,便傳東南各府軍統軍來揚州拜見,自然不會毫無準備,而軍田便是他攬東南之權,轄制各府統軍的一把利刃。

李恪之言一出,大殿之中的諸多將官一下子都愣住了。

揚州不比邊鎮,常年少經戰事,府軍制早已漸趨鬆弛,連每旬日必行的士卒刮練也越發怠慢,於是府軍制賴以存續的軍田,或轉爲己有,或私下發賣,早已削減了三成有餘。

此時他們人又在揚州,李恪若是趁着現在命人前往州府徹查,定能查出其中的缺項。

“所謂軍田私侵,我等府下絕無此事,卻不知大都督自何處聞得,還望大都督明鑑。”片刻的靜謐之後,大殿之中的衆將紛紛叫冤道。

李恪關於軍田私侵的隱報從何而來,究竟是有人密奏,還是李恪自己憑空杜撰,大殿中的衆將不得而知,但他們知道此時他們決不能應下此事,否則他們還能否回去都在未知。

大殿中衆將的反應也都在李恪的意料之中,李恪不動聲色,只是輕輕放下了手中端着的茶碗,問道:“如此說來,倒是本王所得的隱報所言不實了?”

這一次,李恪話音方落,大殿中的衆將便紛紛回道:“軍田干係重大,衛府上下豈敢私據,大都督所得之隱報恐藏有禍心,欲離間我軍府上下人心。”

無論李恪如何試探他們,他們也盡數都是一口咬死,絕無公田私據之事,欲先把眼下的難關渡過去再說,至於李恪是否遣人至各州軍府徹查,那都是後話了。

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籌備,他們自然能爲已經被私下買賣,化作真金白銀的軍田找到一個合適的去處。

衆人的反應也都落在了李恪的眼中,李恪看着他們的模樣,心中早就有了猜測。

李恪也不問他們,轉而對身後的馬周問道:“賓王,此事你以爲如何?”

馬周想了想,回道:“各府軍田,數目多少,位布何處大都督府中早有備案,大都督只需拿着各軍府所對之賬冊前往地方,逐地逐數覈查,定知分曉。”

大殿中的衆人聽了馬周的話,臉色越發地難看了起來。

若是李恪只查軍田畝數,他們大可以次充好,尋些沙田亦或是尚未開墾的荒地作數便可,可李恪顯然沒有那麼容易糊弄。

各軍府軍田有數,俱都登記在此,非但是畝數,就連軍田的位置也都有詳細記載,李恪若是想查,只需按圖索驥便可,不消費上多少工夫便能查出端倪來。

李恪坐在大殿的上首,看着下面坐着的衆將,笑着問道:“既然各位叫冤,本王便欲前使前往各軍府徹查軍田之事,一是爲正東南百姓視聽,二是爲還列爲清白,如何?”

這一次,聽了李恪的話,顯然他們便沒有先前的那般輕鬆了,有些心虛地厲害的,臉色已經漸漸蒼白了起來,額頭也被汗珠浸溼。

李恪之言,一步一步把他們逼到了這個份上,此前他們已經把話放了出來,故而此時儘管他們心中不願,也毫無辦法,只得應了下來。

見衆人應下,李恪身後站着的馬周問道:“大都督,若是查出了各軍府軍田有所短缺的,又該如何處置?”

衆人皆知,馬周乃李恪心腹,馬周的話出口,衆將的心都提了起來,在坐的衆人,除了一個初到揚州的牛進達,其他的衆人沒幾個手上是乾淨的,他們自然關心李恪對此事的態度。

李恪並未直接回答馬周的話,而是問道:“若是依唐律,該當如何?”

馬週迴道:“依律當抄沒家產,流嶺南。”

衆將聽了馬周的話,心中一沉,緊接着,不自覺地把眼看向了李恪,唐律雖是如此,但李恪總有便宜行事之權,李恪若是有意放他們一馬,自然不是難事。

李恪知道衆人的心思,他的臉上故露出爲難之色,皺了皺眉道:“近年來山南酋蠻作亂,多自東南征調府兵,有時朝廷調令下的急,地方一應輜重籌備不及,未免延誤戰機,難免有臨時抵買軍田的可能,諸位以爲呢?”

李恪之言聽着是在爲衆將開脫,但衆將卻沒有一人敢擡頭看向李恪的,這個時候誰附和了李恪,豈不是就是承認自己私販了軍田,若這只是李恪的試探之意又該如何?

馬周問道:“那依大都督的意思是?”

李恪回道:“各府軍田,若有臨時抵押或買賣的,當以府中去歲攢餘之錢糧儘快贖買,以免軍田不在軍府,落人口舌。”

李恪說着,大殿中的衆將臉上的神色終於漸漸緩了過來。

依李恪之言,既然準他們先行回府回購軍田,自然就是無意重懲他們了,對他們而言今日這一關便算是過了。

不過他們還未來得及輕鬆片刻,李恪便接着道:“本王將會於一月後遣使前往東南十六州各軍府查視此事,若有不爲者,便依我大唐律例行事,罰沒家產,流放嶺南,本王絕不容情。”

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章 射花燈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七章 朝議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九章 奪河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七章 朝議分封
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章 射花燈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七章 朝議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九章 奪河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一章 接風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七章 朝議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