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

因李恪年幼,還未外出開府建衙,仍舊與楊妃一同住在東宮宜秋殿,所以岑文本這個蜀王府長史倒也沒什麼府務,每日只在秘書省校書。

於是每日往返宜秋殿與秘書省便成了李恪每日最主要的事情。

李恪每日上午前往弘文館,與諸皇子一同聽課,每日午後再往秘書省,隨岑文本讀書,請教課業。

起初岑文本收李恪爲徒,多少還有些利益牽扯在其中,但隨着與李恪大半個月的相處,岑文本倒是越發的喜歡這個年少聰慧,卻毫不嬌縱的小皇子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秘書省南向的一處暖閣中,李恪正在案前正襟危坐,口中誦讀着詩經中的名篇。

這處暖閣便是秘書省待客所用,後秘書省首官秘書監蕭璟得知李恪每日來此,便專門僻出了這處暖閣,專爲李恪留着。

“噔、噔、噔。”

門外傳來一陣緩慢的腳步聲,緊接着,暖閣的門被輕輕推開,岑文本走進了門內。

“不知是哪家的姑娘竟有如此風姿,能叫殿下如此思念,朝夕不忘?”岑文本進門,對李恪玩笑道。

李恪被岑文本這麼一調笑,臉色一紅,起身回道:“岑師玩笑了,弟子年幼,尚在讀書的年紀,哪裡知道這些男女之事。”

李恪雖年幼,但行事說話一向老成,岑文本何曾見過李恪這般模樣,接着道:“所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殿下若非心有所屬,何故偏讀此詩?”

李恪回道:“弟子所讀並非男女情愛,而是古人之風。”

岑文本聽了李恪的話,面露微笑,饒有興致地問道:“那你從詩經中又讀出了什麼?”

李恪沒想到岑文本會這麼問,稍稍思慮了片刻,口中吐出了三個字:“思無邪。”

岑文本聽了李恪的話,看着李恪的眼神中不加掩飾地流露出了欣賞之色。

岑文本一邊在李恪對面坐下,一邊道:“你能這麼說,說明你已明詩經真義,比之那些滿腹才學,卻心術不正之輩好上不知繁幾。”

李恪謙虛道:“弟子入學未久,所學不精,尚需隨岑師之後苦學學問。”

岑文本聞言,對李恪道:“殿下所言倒也不盡如是,殿下非文臣,不必以文名著於世,四書五經之類能通讀便是,無需太過精專,殿下要學的是定國安邦之道。”

此前,無論是楊妃、李世民,還是弘文館的諸位飽學之士,無一不是要李恪通讀各家典籍,以修文名,可偏偏岑文本卻提出不同的建議,要李恪不必太過醉心於儒家經典,只需粗通便可,轉而多些時間看一些治國策論。

寫文作賦,堆字砌詞再華麗,那也只是臣子博取上位者青睞的手段,並非久居朝堂而不倒的根源。李恪身爲皇子,生來便不需這些手段來搏上位,岑文本故有此言。

李恪對岑文本之言也極是贊同,當即應道:“岑師之言甚是,弟子自當遵從。”

岑文本見李恪認同自己的觀點,於是從自己的袖中取出了一本厚厚的冊子,交到了李恪的手中。

岑文本對李恪道:“這秘書省的官職雖是閒職,接觸不得甚麼政務,但好在還能閱覽往朝之典籍。這冊書中是我挑選摘錄的前朝君臣奏對,你且拿去看看,當有所得。”

李恪從岑文本的手中接過這本冊子,李恪低頭粗略地翻看了幾頁,這是岑文本的字跡。書中的紙張和字跡都是新的,翻頁時還帶着淡淡的墨香,顯然,這冊書是岑文本近日親筆抄錄的。

這麼厚的一本書,就算不算上摘選內容的時間,光是這麼字,便需得寫上許久了。更何況這是岑文本抄錄於李恪閱覽的,自然是仔細斟酌篩選之後,這便更爲難得了。

李恪感受着手上的重量,心中也一陣感動。

李恪拜岑文本爲師,雖有欽慕其才學的緣故,但更多的還是存着利用他的心思。可李恪看着手中厚厚的書冊,他知道,岑文本是真的拿他當做弟子,以心相待了。

李恪拿着岑文本給他的冊子正看着,此時,暖閣外卻突然響起了一陣敲門聲。

“殿下,婢子瓶兒求見。”門外傳來了楊妃貼身侍女瓶兒的聲音。

李恪聽出是瓶兒的聲音,心知必是楊妃有事傳告,使瓶兒來尋自己了。

李恪對岑文本道:“岑師,瓶兒姐是母妃的貼身婢女,平日裡從不離身的,今日瓶兒姐來此尋我,必母妃有要事。”

岑文本點了點頭道:“既是娘娘有事,你千萬怠慢不得。”

“謝岑師。”李恪道了聲謝,自己起身開了門。

瓶兒入內,對着李恪和岑文本屈膝行了個宮禮,拜道:“婢女瓶兒參見殿下,參見先生。”

李恪將瓶兒扶起,對瓶兒問道:“瓶兒姐怎的突然來此?”

瓶兒對李恪道:“傳娘娘之命,請小郎速回宜秋殿,勿要四處走動了。”

李恪不解地問道:“現在時辰還早,母妃怎的突然傳詔我回宮?”

李恪倒還不知楊妃的用意,可一旁的岑文本聽了瓶兒的話,眉頭卻一下子皺了起來。

“恐怕尉遲將軍也未能擋住突厥的攻勢,娘娘急傳蜀王殿下回宮,可是突厥二十萬大軍已經過了涇陽?”岑文本對瓶兒問道。

數日前,李世民登基之初,正是各處動盪之時,北方突厥頡利可汗趁此機會南下攻唐,直逼關中。

爲防長安城內恐慌,突厥逼近長安之事本是機密,楊妃也是不久前從李世民的口中聽到的,瓶兒沒想到岑文本竟然能夠憑藉這自己的舉動猜出來,倒是叫瓶兒料之未及。

瓶兒屈膝道:“先生果然了得,所猜分毫不差。眼下突厥可汗頡利已率大軍至渭水,陛下領兵前往迎戰了。娘娘擔心大軍壓境,長安城內外混亂,故而命婢子帶小郎回宮。”

李恪聽到瓶兒的話,一下子明白了過來,難怪楊妃如此反常地急詔自己回宮,原來是突厥大軍已經臨近長安了。

“父皇初登帝位,人心未穩,長安城又兵力空虛,難以正面迎戰,頡利倒是挑的好時機啊。只可恨我李恪年少,手不能提刀劍,否則必提槍跨馬,隨父皇左右殺敵。”熟知唐史的李恪自然知道此戰的結果,但心中依舊難免憤恨。

渭水之戰,李世民斬白馬與頡利立盟,敬獻大唐珍寶以換取頡利退兵,這算得上是戎馬一生的李世民身上少有的污點,亦是大唐國恥。

岑文本看着李恪義憤填膺的模樣,心中也稍稍有些欣慰,面對來自突厥大軍壓境,以李恪的年紀不見絲毫孩童該有的怯懦,亦是英主之象。

不過此戰岑文本倒是不甚擔憂,岑文本對李恪道:“陛下此去渭水恐怕不是求戰,而是求和,此戰理當打不起來。而且就算打了起來,我大唐憑藉着長安城亦能固守,而且關中再有一月便將入冬,到時突厥大軍孤軍深入,絕難久持,長安城當是無虞。不過未免娘娘憂心,殿下還是先回宮去吧。”

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章 李世民第一章 接風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章 分封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
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章 李世民第一章 接風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章 佯攻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章 分封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