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長安亂

遣質子之事,李世民雖未允准,但所知者卻不止朝中重臣,隨着局勢的迅速發酵,不過區區半日,便已遍傳大唐官場。

阿史那思摩進京的次日,午後。

李恪一如往常一般前往秘書省岑文本處請教學問,可當他走到秘書省府衙的大門外時,卻聽得西邊的方向不時傳來一陣喧譁聲,期間還伴隨着此起披伏的呼喝聲。

秘書省緊鄰大理寺,出了西面的順義門,便是佈政坊,與長安內的門坊倒是相距極近,可秘書省亦屬南衙之列,乃是官員理政之所,向來極近,就算是金吾衛將士巡街也絕不會發出這般的嘈雜聲。

李恪心中好奇,便停下了邁進秘書省的腳步,轉而吩咐車伕向西,欲往一探究竟。

李恪出了順義門,不過只一眼,便被眼前的場景所深深震撼住了。

難民,隨處的難民,滿滿當當地擠滿了整條街道,看得李恪心中猛地一顫。

長安城乃天子腳下,佈政坊更是緊鄰皇城,有右金吾衛駐守,平日裡鮮少見這般紛亂的場景。

“去問一下,發生了何事,爲何此處這般紛亂。”李恪從馬車中探出頭,對車伕吩咐道。

“諾。”車伕應了一聲,將馬車停穩,走上了前去。

馬車府本就是太僕寺的人,與守門的校尉相熟,再加上李恪這塊金字招牌,金吾衛的將士自然知無不言,過了片刻,便問清楚回來了。

“啓稟殿下,這些人多是涇陽一代的難民,三日前涇陽、雲陽等縣被突厥攻破,他們便隨衆流難到了關中。”車伕回到馬車旁,對李恪回稟道。

李恪看着眼前的場景,心中不禁一陣悽然。

“上麾諸軍使卻而布陳,獨留與頡利語。”

“是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

“乙酉,又幸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於便橋之上。突厥引兵退。”

唐史之上,對於渭水之盟的記載不過春秋數筆,李恪雖曾閱覽,但也不甚入心,所感嘆的不過李世民洞察入微,軍略無雙,可當如今,李恪親臨其境的時候,卻纔知道,原來戰爭背後的東西,遠遠不止史家的那區區幾十個字而已。

兩國交戰,敵軍已入腹地,大唐百姓所受的苦楚,縱是罄終南之竹,亦是難書。

李恪就坐在馬車的車廂,打開馬車的門簾,看着馬車外的一幕。

李恪的車伕見李恪並未開口下令,自己也不敢擅做主張,於是也就任由馬車停靠在順義門的門牆之下。

此時,正值午後,佈政坊內的難民已經越積越多,不過盞茶的功夫,又新來了十多人。

“此乃皇城腳邊,此處能暫時收留你等已是開恩,你等不得喧譁,擾了皇城內的貴人。”李恪的耳邊一個呵斥聲,李恪定睛望去,原來竟是一個金吾衛的士卒正在呵斥一個抱着嬰兒的老嫗。

老嫗年紀約莫六旬上下,髮絲已然全白,也不知是因爲疲累還是本就如此,老嫗的身形枯瘦異常,彷彿風一吹便要倒下一般。

這時的她也不知從哪兒來的力氣,正懷抱着一個男嬰,顫顫巍巍地站在金吾衛士卒的跟前,口中懇求這他們。

“這位軍爺,老婆子的孫兒已經一日未沾半點鹽米了,身子快不行了,求您行行好,賞口飯吃,老婆子願做牛做馬報答軍爺。”

老嫗一邊說着,幾乎就快要跪倒在地了。

可這老嫗神色雖悲切,但這金吾衛的士卒又何來放糧的權力,縱然有心,也是無能爲力。更何況此處這般多的人,他一旦幫了這老嫗,其他人又該怎麼辦?

都是關中子弟,同根同源,金吾衛的士卒先前倒還能狠下來了呵斥她,可看着老嫗這副模樣,也不忍再說,只是扭頭背過了身去。

一旁的李恪看着眼前的老嫗,也是一陣酸楚浮上心頭。

哈哈,大唐盛世,哪有什麼憑空而來的大唐盛世,日後的繁榮也只是由眼下這些無辜百姓的性命壘砌而成的,繁華背後留着的,也是淋漓的鮮血。

李恪心中不忍,伸出手,在車廂中探了探,摸出了一個布囊,這個布囊中是楊妃擔心李恪腹飢,專門帶着充飢的糕點,李恪拿着這個布囊便下了馬車。

車伕見李恪拿着布囊下了車,臉上一驚,連忙道:“殿下不可,這些都是餓了許久的人,一旦見了糧食恐怕容易失去理智,傷了殿下。”

李恪堅決地搖了搖頭,對車伕道:“無妨有金吾衛將士在,沒人傷得了本王。”

車伕見李恪堅持,生怕李恪有失,接着勸道:“這些都是難民,數量極多,殿下又能救得了幾人,殿下切莫犯險吶。”

李恪貴爲親王,天潢貴胄,車伕的話自有他的道理,這些道理李恪也明白,可李恪若是對眼前的老嫗不管不顧,他又如何能過的了自己良心那關。

李恪道:“在本王眼中,他們不是什麼難民,他們都是大唐子民,本王乃皇子,自當盡力伸以援手。”

李恪說完,下了馬車,徑直走到了老嫗的面前。

李恪將手中的布囊交到了老嫗的手中:“這些糧食你且先拿着,別餓壞了孩子。”

老嫗從李恪的手中接過布囊,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看,裡面竟是許多他從未見過的精緻糕點,蒼老渾濁的雙眼中猛地浮現起滿滿的喜色,跪倒在李恪的腳下,拜道:“小人謝過貴人恩賜,小人來生縱是做牛做馬也定當報答大恩。”

對於李恪來說,這些糕點算不得什麼,可對着老嫗來說,這些糕點卻意味着他小孫子的性命。

也正如車伕先前所言,李恪的出現一下子引起了整條街道的轟動,腹中飢餓難當的難民紛紛入潮水般涌向了李恪這裡。

“保護殿下。”負責鎮守順義門的校尉倒是識得李恪,一見難民涌來,李恪對麾下的士卒吩咐道。

校尉一聲令下,金吾衛的將士如銅牆般擋在了李恪的身前,不讓那些難民近前一步。

李恪擡起頭,看着面前的成百上千的難民,看着他們的眼中,激動有之,渴求有之,再看着跪在地上,對他連連磕頭的老嫗,李恪的眼眶竟不自覺地溼潤了。

突厥不退兵,戰事不停,長安城中的難民將會越來越多,甚至連整個關中都會如此,倒是關中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其慘狀恐怕更甚眼前千萬倍。

李恪看着眼前的一切,慢慢地,心中似乎堅定了什麼。

質子之事,李恪此前也曾想過。

李恪是庶子,若無奇功,想要在儲位之爭中脫穎而出,難比登天,而如今突厥請質正是給了李恪一種念頭:自請爲質,平息兩國戰亂,藉此潑天之功彌補他身爲庶子的不足,換得李世民的重視,待到他數年之後歸國,亦能借此聚攏人心。

不過自請爲質的好處固然是顯而易見的,但其中風險也不容小覷,吃些苦頭在所難免,若是搞不好還會有生命危險。

請或不請,李恪本在這兩者見搖擺不定,可今日所見卻幫他下定了最後一絲決心。

從這一刻開始,面對這場危機,他已經不再是一個看客,而是能夠扭轉乾坤的關鍵。

他有了更多的理由!不止是爲了自己的野心,也是爲了長安萬民!

李恪站在衆人跟前,高聲吼道:“我乃大唐皇子蜀王恪,我向你們保證,最多兩日,朝廷便會下旨賑災,最多兩日,突厥大軍便會退兵,你們便可回到自己的故里。”

李恪說完,不管衆人的表情和反應,只對身後的車伕吩咐道:“回宮,本王要求見父皇。”

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八章 演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章 加註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章 尋人第一章 定帥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七章 回揚
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八章 演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章 將行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章 加註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章 尋人第一章 定帥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七章 回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