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交易

蕭月仙聽着王玄策的話,心中頓覺不妙。

雖凡私進臨江宮便是大忌,但去偷回左遊仙的屍首和去行刺李恪卻是兩回事。進臨江宮行竊,李恪容情要放了文清兒不難,可若是文清兒行刺了李恪,肖月仙又如何開口去求李恪放了文清兒,李恪自己又怎會應允。

聽着王玄策之言,蕭月仙便知,今日想要李恪放了文清兒怕是難了。

若文清兒當真行了刺客之事,亦或是李恪認定了文清兒意欲行刺,那蕭月仙直接開口求情,恐怕只會適得其反,惹得李恪愈發不滿。

蕭月仙先是對王玄策試探問道:“不知先生可曾見過清兒?”

王玄策先是故作模樣地看向了李恪,見李恪點頭應允其開口,這纔回道:“我倒是還未去見過,只是聽聞其中有一女子長得與清兒姑娘頗似,如今想來,必便是她了。”

蕭月仙忙問道:“清兒可有性命之憂?”

王玄策搖了搖頭道:“那批刺客還未及審問,現已被拿下獄中,待明日再說。”

蕭月仙聽得清兒性命無礙倒也鬆了口氣,臉色明顯比先前要緩和了許多。

蕭月仙對李恪道:“清兒從無要殺殿下的意思,此次清兒潛入宮中也是爲了旁事,斷無要加害殿下的心思,還望殿下明察。”

李恪聞言,卻也不動聲色,只是淡淡地回道:“清兒潛入臨江宮究竟爲何,還需明日審問後再定,現在本王也難下定論。”

蕭月仙原以爲李恪已知清兒之事,他既然答應來了此處,多半是有應允放了清兒的意思,只不過還要看蕭月仙的誠意罷了,可如今看來,李恪的反應太過平淡,叫蕭月仙越發地摸不着頭腦,更不知李恪意欲何爲?

蕭月仙只得小心地問道:“卻不知殿下欲如何處置此事?”

李恪並未回答蕭月仙的話,而是轉而對王玄策問道:“先生,依例此事該當如何處置?”

王玄策知李恪之意,李恪雖本也不想把文清兒如何,但他既然當着蕭月仙的面問了,自然不會輕易應下,於是回道:“回稟殿下,清兒姑娘因去歲劫擄殿下之事,已入刑部要犯之列,無論其有意行刺殿下與否,都當依例殺之。”

王玄策之言雖有恫嚇蕭月仙的意思,但所言確也是實情,去歲左遊仙劫掠李恪,清兒也在其中,李恪縱是因此要了她的性命,也不冤枉了她。

李恪聞言,回道:“既如此,那便依刑部之例量刑裁斷吧。”

說完,李恪竟端起了手中的茶碗,也不喝,只是緩緩地端詳了起來,彷彿他手中的茶碗是什麼名貴的古器,正拿着把玩呢。

李恪雖未開口,但已經有了幾分端茶送客的意思,一瞬間,蕭月仙的心裡越發地沒底了。

她本以爲李恪今日來見他,必也是有事相商,可她不曾想到,李恪竟絲毫沒有同她商討的意思,哪怕是她主動拋出了清兒這個話頭,李恪也不曾接話。

難不成今日李恪專程見她,當真就是爲了當初洪湖上的一份相縱之情?

若是旁人,蕭月仙也能沉得住氣,可如此清兒在李恪的手中,難卜生死,李恪等得起,蕭月仙可是等不起了。

蕭月仙連忙起身道:“清兒年少,行事恐多有不妥,還望殿下開恩,饒了清兒的性命。”

李恪聽了蕭月仙的話,沉思了片刻,並未直接回答蕭月仙的話,而是盯着蕭月仙的眼睛,反問道:“仙兒,你以爲本王該放了她嗎?”

李恪之言一出,蕭月仙先是一愣,緊接着,她便明白了李恪的意思。

清兒此前與李恪並無交情,反倒是一門心思地與李恪爲難,就算沒有今日之事,清兒日後也是李恪之敵,如今清兒落在了李恪的手中,李恪若是放了她,豈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蕭月仙忙道:“日後仙兒定當好生管教,絕不使清兒與殿下爲難,請殿下相信仙兒。”

李恪道:“你我有些情分,更於我有救命之恩,你也無殺本王之意,今日若是仙兒落在了本王的手中,你不必多言,本王也絕不傷你,但文清兒與你不同,此事你當知曉。”

李恪的話卻有道理,更存了念及舊情的意思,也算是中肯,可李恪越是如此,蕭月仙的心裡便越發地慌張了,這說明,李恪的話認真了。

如果說方纔蕭月仙多少還有些在試探李恪底線的意思,現在的蕭月仙已經真的慌了神,沒了再同李恪周旋的餘力。

蕭月仙起身跪拜於李恪身前,道:“清兒之過仙兒願一力代爲承擔,殿下反有所需,殿下開口仙兒也絕不推辭,只盼殿下念及往日情分,饒了清兒這一次,仙兒除了清兒,已經再無親人了。”

蕭月仙同李恪說着話,眼中已經不經意地泛起了霧氣,楚楚可憐。

蕭月仙對清兒的感情,倒是出乎了李恪的意料,他沒想到蕭月仙竟會退讓到如此地步。

李恪看着蕭月仙,回道:“你知本王的心思,本王想要的東西,又可是你能給的?”

蕭月仙也曾跟隨李恪身邊伺候,李恪志在儲位,蕭月仙自知,蕭月仙稍稍思慮了片刻,便回道:“殿下志闊才雄,仙兒自知,仙兒在長安平康坊還有些產業,或可爲殿下耳目,助殿下成事。”

長安本就是國都,平康坊更是各色人等駁雜,消息靈通的所在。蕭月仙在長安平康坊中的產業已經是她除了江陵外最後的家底,也是她最大的本錢,也是她在左遊仙相助之下經營許久纔有的局面。

若是以往,蕭月仙是決計不可能交出的,但自打去歲之後,蕭月仙已經沒了以往的銳氣,在得知左遊仙的死訊後,蕭月仙便更是沒了這些心思,如今平康坊的那些產業於她而言也沒有那般重要,若是能以此換回清兒的性命,自然是最好。

蕭月仙所言,已經是蕭月仙最後的底線,而她的話,終於也引起了李恪的興趣,李恪的身邊一直缺少這麼一個人,而蕭月仙所言當真奏效,於他確是不小的助益。

李恪問道:“你竟願爲了清兒如此?”

蕭月仙如實回道:“自打去歲事敗,在洪湖之上縱走殿下後,仙兒已沒了往日的心思,只盼將來殿下若能得償所願,莫要忘了那日在湖上答應仙兒的便是。”

那日在洪湖之上,李恪曾親口許諾蕭月仙,只要蕭月仙放了他,待將來他登基爲帝,便爲其父蕭銑平反,冊爲樑王,享江陵百姓萬家香火,仙兒說的自然就是此事。

李恪點了點頭道:“本王言出必行,說出去的話自會作數。”

“如此便足矣。”蕭月仙輕聲道。

李恪擡手扶起了蕭月仙,對蕭月仙道:“清兒的事,本王允了,左遊仙的屍首本王留之無用,也可以給你,只是你且隨本王回宮,本王還另有事要問你。”

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七章 持節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八章 請旨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章 考較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
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七章 持節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八章 請旨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章 考較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