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

李恪與李泰告了辭後便往南走,出了嘉福門,徑直回了楚王府。

“阿郎,岑中書正在府中求見。”李恪剛下了馬,將馬繮遞到了王府門子的手中,丹兒便上前通稟道。

李恪問道:“岑師現在何處?”

丹兒回道:“岑中書來的隱蔽,婢子並未叫旁人知曉,故而將岑中書安置在了殿下的內苑書房。”

東宮有李恪的眼線,李恪的楚王府自然也少不了東宮和長孫無忌的眼線。

岑文本新拜中書侍郎未久,身爲宰輔,在太子落馬重傷後便即刻來見李恪,自然叫人生疑,故而丹兒便避開府中之人,親自將岑文本安排在了李恪的內苑書房。李恪的內苑中都是跟隨多年的心腹,旁人進不得,自然信得過。

李恪應了一聲道:“甚好,本王這就過去。”

岑文本此時來見李恪,自是有要事相商,李恪說完,也不更衣歇腳,便徑直往內苑書房一路疾行而去。

wωω● TTκan● ¢○

“臣拜見殿下。”李恪剛一進書房的門,便看到了書房中坐着的岑文本,岑文本也連忙起身拜道。

李恪上前扶起岑文本,對岑文本道:“岑師來訪,想必是有要事相商。”

岑文本與李恪一同坐下,道:“太子墜馬,干係重大,屆時朝局必有動盪,臣此番來此便是與殿下商議此事。”

李恪問道:“太子之事,岑師也知道了?”

岑文本道:“太子干係國本,太子墜馬,生死未卜,恐怕早已滿朝皆知了,殿下此時行事需千萬仔細。”

李承乾的情況如何,至今尚未傳開,岑文本這些外臣得到的消息還是李承乾墜馬,至今未醒,生死不知。

李恪對岑文本道:“弟子剛自光天殿出來,太子雖然墜馬,但性命無礙,只是右腿恐怕是斷了。”

岑文本聽了李恪的話,面沉如水,未見波動,沉思了片刻後才道:“此事殿下以爲如何?”

李恪知道岑文本問的是什麼,想了想,回道:“爲君者確需有才德,但儀態亦不可或缺,自古以來,從無腿腳不便之人能稱帝的,太子出了這等事,恐怕這儲君之位是難保了。”

岑文本擡頭看着李恪,笑着問道:“殿下的意思是?”

李恪聞言,想起了什麼,對岑文本道:“本王欲使臺中御史上奏父皇,劾太子頑劣,無君上之行,如何?”

李恪之言方落,岑文本臉上的笑意頓時一收,緊皺眉頭對李恪道:“殿下可是要對太子動手,只是此時動手是不是太急了些。”

李恪搖了搖頭,對岑文本道:“岑師放心,弟子自然不是對太子動手,太子方纔墜馬,身受重傷,父皇正是關切之時,此時誰跳出來對太子動手,便無異於自尋死路,弟子豈敢。”

李承乾身爲李世民的嫡長子,最得李世民寵愛,此番李承乾墜馬受傷,已經斷了右腿,李世民眼下對李承乾正是憐愛的時候,還遠遠沒有思及易儲之事,李恪哪敢在這個時候對李承乾動手。

聽了李恪的話,岑文本這才送了口氣,只是李恪既不欲對李承乾動手,又爲何要在此時着人彈劾李承乾?

岑文本稍稍思慮了片刻,突然想到了一種可能,對李恪道:“殿下莫不是要保太子?”

岑文本之言入耳,李恪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岑文本確乃智謀之士,思慮周密,李恪不過稍稍一提,便叫岑文本猜了出來。

李恪笑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岑師,岑師之言正是弟子所想。太子新傷,無論是誰,只要在此時彈劾太子,必叫父皇震怒,父皇必定出手迴護,屆時弟子再上書爲太子壯聲,太子的儲君之位,便算是暫時穩住了。”

岑文本道:“殿下急着用這種法子,助太子穩住儲君之位,可是因南下之故?”

李恪道:“不錯,弟子南下在即,若是太子此時失位,弟子遠在揚州,鞭長莫及,到時恐怕就宜了魏王。太子的儲君之位可以丟,也必須丟,但絕不能是現在丟。朝中諸事我尚未佈局妥當,若是此時易儲,長孫無忌和皇后轉助魏王,弟子絕非對手。”

李恪想要奪儲,故而必須要扳倒李承乾,如今以李承乾的處境,再過些時日,李恪和李泰聯手要想扳倒李承乾非是難事,但難就難在李承乾失位後李恪如何得位,若是李恪不能得位,那扳倒了李承乾又有何意義?只是平白便宜了旁人。

如今的大唐朝局,無論內外,李恪佈局不過短短數載,想要憑藉着區區數載的功夫,與長孫一黨、皇后,還有關隴門閥對抗,還是太顯單薄了些。

李恪要先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待時機成熟,自己羽翼豐滿之日,再對李承乾動手,一舉盡功,否則只會叫李泰之輩坐收漁人之利。

岑文本點了點頭道:“殿下所言甚是,如此看來,倒是臣杞人憂天了,殿下既有此意,臣便放心了。”

岑文本原是擔憂李恪急於求成,欲此番趁着李承乾墜馬重傷,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反倒惹得李世民忌憚,以致前功盡棄,故而專程來府上提點李恪,不過如今聽得李恪這麼說,岑文本便不必再擔心李恪冒進了。

李恪看着岑文本,卻接着道:“太子乃是嫡長,又得父皇寵愛,父皇想來也不願因此廢了太子的儲君之位,但弟子擔心離京後變數太多,魏王又野心勃勃,恐怕凡事未必能盡如弟子所願。”

岑文本聞言,笑道:“殿下不擔心此番保了太子,日後又該如何叫太子失位,反倒擔心魏王趁着殿下不在京中之時作亂,想來殿下是對日後扳倒太子之事已是十拿九穩了?”

李恪道:“太子性情如此,對弟子而言要對付他倒非難事,弟子明日便當進宮,一來暫保太子儲君之位,二來,弟子也不會叫太子的儲君之位坐的太過安穩。”

岑文本看着李恪的模樣,似乎已有成竹在胸,岑文本對李恪道:“魏王之事殿下倒是不必憂心,臣也自有法子對付,爲殿下顧好長安之事。”

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章 拜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章 射花燈
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章 拜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章 面聖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章 射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