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佯攻

李恪剛到浚稽山的當日,一波強攻,前後不過延續了一炷香多些的功夫,唐軍傷亡千餘人,主帥李恪便就下令鳴金收兵了。

這收兵收地突然,哪怕只是爲了簡單地試探,未免也試探地太過表淺了些,若是旁人,多半還會多些疑惑,追問上幾句,但蘇定方是李恪心腹,唯李恪之命是從,李恪下令鳴金收兵,蘇定方儘管心中疑惑,但也當即揮舞令旗,剛剛衝向河中的唐軍士卒又如潮水般退了回來。

鳴金收兵過後,李恪便下令召李績、蘇定方、阿史那忠等隨駕北伐的各州都督帳中議事。

雖已是深夜子時,已經到了歇息的時候,但主帥李恪尚未歇息,在陣前觀戰,麾下諸將又怎敢先行歇了,衆人也都還在各自節制人馬,等着李恪的消息,故而李恪只一聲令下,衆人便紛紛趕到了帥帳之中。

浚稽山隘口,達布河南岸,帥帳外時辰已晚,早已是漆黑的一片,而大帳中卻是燈火通明,明亮若白晝,十數人端坐其中,看着上首的李恪。

李恪端坐于帥帳中主位之上,看着帳中坐着的諸將,當先開口道:“方纔我軍試探渡河之事,想必諸位也知曉了吧。”

萬餘人衝陣,何等大的動靜,河東軍又大多駐紮於隘口、河谷兩側平緩的矮坡之上,哪有聽不見的道理。

呂州都督司徒康便道:“末將等已聞知此事,卻不知大都督此次試探可有所得?”

李恪道:“本王夤夜傳你們來此便是爲了此事。”

司徒康問道:“大都督可是已有了破敵之法?”

李恪道:“倒還不能算是破敵之法,只是本王方纔觀戰已經有了些主意,此番請諸位來此便是爲了一同商議此事。”

大帳中衆人齊聲道:“請大都督吩咐。”

李恪道:“薛延陀曳莽行事謹慎,龜守於達布河北,佔據地利,若是我軍強攻,縱是能取下達布河,也難免死傷慘重,非本王所願。故本王思慮再三,決定自即日起,除隘口戍堡士卒,我大唐衆軍暫退守諾真水北部。”

李恪之言一出,大帳中頓時多了些嘈雜聲,驚訝、困惑。不解,更有甚者,有些跟李恪不太熟悉的將領對李恪已經有了些不滿。

方纔一次試探不成,李恪便主張退守諾真水,難不成當着戰陣之事是兒戲不成,兩軍廝殺,十餘萬人,哪有不見血的,李恪這麼做不過是婦人之仁,實在是優柔寡斷地厲害,何以掌軍。

若非李恪是親王掛帥,只是尋常武臣,恐怕大帳之中早就炸開了。

副帥李績看着帳中衆人,知道衆人的心思和擔憂,而且以他對李恪的瞭解,李恪行事斷不會如此粗淺,於是開口問道:“大都督如此吩咐,想必還有後招吧。”

李恪也知道衆人的心思,聽着李績的話,頓了頓,又接着道:“副帥所言不錯,退軍固守只是其一,其後便是渡河,不過本王要的不是強攻,而是佯攻。”

“如何佯攻?還請大都督示下。”李績問道。

李恪道:“我大唐衆軍,今日便需撤離浚稽山隘口,在諾真水北駐紮,而後自明日亥時起,每隔兩個時辰,着幾人佯攻一次,務必要做大聲勢,擂鼓震天,叫對岸的薛延陀軍人人可聞。”

李恪之言入耳,帥帳中有些人還未能即刻明白過來,但方纔隨李恪一同試探渡河的蘇定方卻一下子明白了李恪的意思。

蘇定方問道:“大都督可是要行疲軍之計?”

李恪點了點頭,笑道:“不錯,既然曳莽行事謹慎,又事必躬親,逢戰必至,那本王就一天打他個幾趟,晝夜不停,叫他歇息不得,看他能撐過幾日。”

————————————————

李恪令下,大唐衆軍除開值守戍堡的士卒,餘下衆人紛紛撤離至諾真水北的草場駐紮歇息。

次日清晨,當曳莽起身,正如往日一般依例在達布河岸巡視,觀察對岸唐軍的情況,可當今日曳莽到了北岸時卻發現原本戒備森嚴,旌幟林立的達布河南岸竟一下子空了,除開稀稀拉拉地站着的幾個望哨的唐軍士卒,其他人都已不見了蹤影。

曳莽看着對岸,起初還當自己晨起未醒,看花了眼,可當他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再看後卻發現,對岸的唐軍確實不見了。

“這是怎麼回事,對岸的唐軍呢?”曳莽心中詫異,叫來了值守的次吐屯發(薛延陀武官名)悉贊問道。

悉贊如實回道:“自打昨日下半夜,對岸駐守的唐軍便陸續撤離了南岸,到了現在,便是這般樣子了。”

曳莽看着空無一人的對岸,眉頭緊皺,不安道:“唐軍突然撤退,也不知打的什麼主意。”

一旁的悉贊聞言,對曳莽道:“會不會是昨夜唐軍渡河未成,吃了虧,故而放棄了。”

曳莽想都不想,搖了搖頭道:“李恪哪有這般簡單,他領大軍北上,絕不會如此虎頭蛇尾,恐怕是另有陰謀。”

悉讚道:“特勤,我看對岸防備空虛,我們何不率軍渡河,佔了對岸的隘口,一來奪了唐軍之地,二來也可試探唐軍的虛實。”

曳莽聞言,只是稍稍想了想,便搖頭道:“不可,說不得這便是李恪設下的圈套,想誆騙我們渡河作戰。對岸高坡戍堡之上的唐軍還在,若是我們率軍渡河,李恪再趁機率軍殺回,我們腹背受敵,豈能抵擋。”

曳莽謹慎,想的倒也不差,唐軍兵力遠勝於他,無論士卒之精銳還是人數寡衆都是如此,薛延陀之所以能夠在此固守,靠的就是達布河天險,若是他們自己過了河去,自己和唐軍短兵相接,豈不是正和唐軍之意,自尋死路。

悉讚道:“特勤說的也是,唐軍撤軍退地突然,確是可疑,是我想的差了,只是如今唐軍突然退兵,我們又該如何?”

曳莽回道:“唐人狡詐,尤其李恪更是如此,在我統軍在此之前父汗便早已經再三交代過。如今唐軍撤軍,便只管他們撤軍去罷,只是從此我們的防備須得更加仔細,凡有異常之處或唐軍折返的,無論何時,你們務必立即通報於我,不可耽擱分毫。”

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九章 拒親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章 李世民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
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九章 拒親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章 李世民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