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媚娘

武媚娘是聰明人,她知道該如何展現自己的價值,叫閱人無數李恪也能看到她不同於尋常女子的一面,對她高看一眼,甚至置於心上。

可武媚娘卻不知,她與李恪雖然相交不深,但李恪興許已是這世上最懂她的人了。

眼下的武媚娘不過是個十來歲的少女,自還不能拿來同四十年後,日月凌空,權傾朝野的天后武則天相較,相信現在的武媚娘也還遠遠沒有這樣的野心和膽量,但李恪卻對她也不曾有過絲毫的輕視,尤其是方纔聽了武媚孃的話後。

一個不過十一歲的少女,便有了這樣的心機,若是待她長成之後哪還了得?

這一刻,李恪看着武媚娘,突然想起了史書上看到過的一則逸聞。

貞觀年間,吐蕃曾貢一千里良駒,名作獅子驄,此馬日行千里,萬中無一,太宗皇帝亦甚喜之,但無奈此馬野性難馴,終不能服,太宗便下令,命宮中人獻策,能服此馬重重有賞,但卻無一人能成,漸漸此事也就擱置了。

但是待武媚娘得知此事後,竟於聖前自薦,請以鐵鞭鞭之,若不服,則以鐵錘擊之,若再不服,則以短匕斷其喉,殺之,此言一出,四室皆驚。

很難想象,這樣狠辣的話竟是自一個十餘歲的少女的口中說出,但只此一事,武媚娘心狠手辣的心性,卻已展露無疑。

所爲過猶不及,武媚娘雖有心機,也有手段,但在李恪看來,他她還是太急了,尤其還是在李恪這個對她的底細如此瞭解的人的面前。

李恪拱了拱手,對武媚娘謝道:“多謝小娘相告,小娘美意,李恪銘感於心。”

眼前的武媚娘不過是個剛滿十一的少女,也還遠遠沒有數十年後的城府,縱再聰慧,在李恪的眼中暫時也成不得氣候,李恪雖不會輕視,但也還遠遠談不上忌憚二字。

不過儘管如此,李恪也是不願與武媚娘爲敵,畢竟若是不甚開罪了這樣的人,被盯上了,總歸不是見舒心的事情,故而李恪也只是故作平淡地對武媚娘回了一句。

武媚娘看着李恪波瀾不驚的反應,心中隱隱有一絲失落。

自打昨日武媚娘知道李恪的身份,又知李恪將欲東歸之時,她便思索了整夜,想着該如何才能叫李恪對她另眼相看,這才思得一計,可當武媚娘當面爲李恪獻計之後,李恪的表現便顯得有些平淡了。

“難不成自己方纔所言早已在楚王所想之中,故而楚王的反應纔會如此平淡。”武媚娘哪知李恪的反應是故作出來的,她看着李恪的樣子,武媚娘自己在心中暗自揣度了起來。

武媚娘不知李恪所想,但也只能藏住了眼裡的失落,睜着一雙如秋水般的美目,接着對李恪笑道:“我與殿下相識雖不久,但也算一見如故,殿下總以‘小娘’喚我未免生分了些,總不該你們宗室子弟都如這是這般拒人於千里之外吧。”

武媚孃的話初聽着似是玩笑,但字裡行間卻也透着親近的味道,李恪聞言,也笑了笑,不假思索地回道:“你說的也有些道理,既是如此,以後我便喚你作‘媚娘’,可好?”

“媚娘?”

武媚娘聽了李恪的話先是一愣,尚未知未解何意,可待她思慮了片刻後,心中頓時樂開了花。

“殿下喚我‘媚娘’便很好,我很歡喜。”武媚娘看着眼前的彷彿帶着華光的李恪,行事一向大大方方的她,竟難得地露出了嬌羞之態。

武媚孃的滿臉羞紅落在了李恪的眼中,就連李恪看着也覺得好生奇怪。

豈是李恪哪裡知道,他口中的“媚娘”和武媚娘所想的“媚娘”根本就是全然不同的意思。

李恪從未問過武媚孃的姓名,只當史書所在的媚娘二字,便是她的名字,可他卻不知,武媚娘爲武士彠之女,本名武珝,媚娘之名雖傳的最廣,卻只是在她貞觀十一年入宮之後,李世民所賜的“號”而已,這也是爲何武媚娘聽了這個稱呼後會愣住的緣由。

而所謂“媚”者,愛也,美也。正如《詩經》所云:“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

媚娘之稱,若在男女之間,幾乎便用作少年郎對所愛的女子的愛稱了,這也是爲何武媚娘聞言,先驚而後喜的緣故。

李恪與武媚娘臨別在即,李恪竟貿然以“媚娘”相稱,豈不正是應情應景。

在武媚娘想來,原來李恪也早已對她動了心,只是此前一直未有良機開口罷了。

“殿下此次東歸,雖得全身而退,但殿下非是常人,往後必定一路險阻,殿下千萬小心,媚娘當在江陵爲殿下每日祈福,也等着殿下再來江陵之日。”武媚娘微微屈膝,如水仙般嬌豔的臉龐之上淺笑着,對李恪道。

若是此前武媚娘尚待李恪爲友,言語還留着分寸的話,現在,在聽了自李恪口中吐出“媚娘”二字後,武媚娘再李恪說話時的情狀便已多了幾分曖昧,聽着竟是有了幾分女子別行情郎的味道。

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隱隱也覺出了幾分不同的味道,但倒也未曾多問,只是回道:“媚娘盛情本王在此謝過,待有來日,本王在當再言謝。”

說完,李恪拱了拱手,翻身上馬,往着東面去了。

武媚娘站在馬車下,看着李恪漸漸遠去,消失在視野中的身影,她的眼中露出了一種與年齡和身份都不相符的眼神,這種眼神叫野心,叫慾望,卻也叫無奈。

武媚娘年少,雖貴爲國公女,但她的處境卻沒有看起來的那麼好。

阿爹武士彠雖對她疼愛有加,更甚其兄,但她畢竟還是女子,她自己也很清楚,她縱然再聰慧,武家將來也不會交到她的手中。

而武士彠已然年過五旬,身子也早已不比前些年那般康健,時常染些疾恙,誰都不知武士彠究竟還有幾年。

武家兄長一向與其母和武家兄妹不和,若是將來武士彠故去,武家兄弟執掌武家,武家哪還會有她們母女的容身之地,故而武媚娘不得不早做打算,而楚王李恪便是她眼中最爲穩固的倚靠。

若能得李恪偏愛,漫說是武府了,全天下又有幾人能怠慢了她?

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九章 奪河第五章 夜襲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八章 山路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
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四章 求親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九章 奪河第五章 夜襲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八章 山路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