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

關中的隆冬,不比揚州來的那般溫婉。自打今日早間大雪初降,不過大半日的功夫,富饒的關中大地已經滿是雪白的一片。

太極宮,獻春門,李恪着王服,束王冠,身披貂裘大氅,正垂手立於門外。

李恪擡頭看着滿天飄雪,和被素裹了一層白衣的宮城,內心出奇的寧靜。

今日他退封,必是十拿九穩之事,蓋因李恪對這些朝中大員的稟性實在太過清楚了。

論才幹,這些輔佐英主,開國立唐的文武百官少有平庸之輩,俱爲幹臣,但也正因如此,這些人也大多帶着幾分倨傲。

貞觀初年,高季輔便曾上疏,議三品及以上官員見親王不必行參拜之禮,最後此事雖因李世民心疼諸子,被李世民駁回,但由得此事,也可見臣官之傲。

自漢後,天下始亂,主漸弱,而臣漸強,歷經數百年磨合,纔有瞭如今君臣共治天下的局面,若是依李世民之意,分封天下於宗室,那這維持了數百年的局面便會一朝而破,這些臣子和他們背後站着的那些世家門閥又豈會答應。

更何況,分封制着實弊大於利,不利海內安穩,李世民非是剛愎自用之人,聽不進羣臣的良諫,又怎會獨斷專行。

李恪在獻春門下待了片刻,便也看到了自甘露門而來,魚貫而入的朝中衆臣。

“殿下,羣臣都到了。”在李恪的身後,席君買正手撐着傘,爲李恪擋着鵝毛大雪,見了衆位朝中大員進殿,對李恪道。

“恩,你且去外殿候着本王。”李恪說着,便走出了傘下,往迎面而來的衆臣走去。

“諸位大人可算是來,本王在此可是等候多時了。”李恪拱了拱手,上前對衆臣道。

李恪出現在此,倒是叫衆人有些訝異,杜如晦與李恪頗爲相熟,也走在衆臣之前,於是對李恪問道:“天寒地凍的,殿下不在府中養着,怎的在此?”

李恪收起了臉上的笑意,一臉正色地對杜如晦道:“自是爲父皇分封諸王之事而來。”

杜如晦問道:“此事殿下也知了?”

李恪回道:“雖不過半日,但此事早已傳遍了長安官場,整個大唐朝堂,還有幾人不知。”

杜如晦問道:“那不知楚王之意是?”

李恪當即回道:“分封之制一旦推行,必使地方藩王之權過重,長此以往或成尾大不掉之勢,難免地方生亂,甚至顛覆社稷,本王以爲分封之制萬不可行,特來退揚州之封,勸阻父皇。”

李恪之言一出,與杜如晦同來的一干大臣的臉上頓時神色各異。

李恪封於揚州,已經算是藩王,若是連他都來退封,不願就藩的話,此次勸阻李世民的把握自然就大上了許多。

可也正因如此,長孫無忌一衆盼着李恪外鎮的人,卻陷入了兩難。

這一刻長孫無忌算是知道,作繭自縛是何感受的。

不過顯然,分封之事遠大於李恪外鎮,而且李恪外鎮揚州朝中衆臣本就多有微詞者,此次一併廢止了也好。

“楚王之言甚是,分封一制害國傷民,斷不可行,我等自當協力,勸陛下收回成命。”李恪話音剛落,就連官任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寧竟都開了口,主動上前對李恪道。

于志寧乃開國元宿,又出身關隴名門,在與太子交好的羣臣中,于志寧位分極高,僅在長孫無忌之下,連於志寧都開了口,自可看出羣臣的立場。

聽了于志寧的話,衆人也都紛紛望向了長孫無忌的方向,長孫無忌與李恪不和,雖未擺到明面上,但朝中已少有人不知。

眼下這個當口,衆臣當前,長孫無忌也不得不做決斷,而且他除了和李恪合作也沒得選擇。

他是文臣,也是世家子弟,心繫天下安危,現在不是他與李恪相爭的時候,長孫無忌只得上前對李恪道:“殿下所言極是,咱們這就進殿,勸陛下止息分封之念。”

說完,長孫無忌擡了擡手,與李恪同進了殿門。

李恪外封揚州,問題的癥結本就不在李世民,而在一門心思要李恪遠離關中外放,不得返京的長孫家和太子黨,如今大勢當前,他們都不得不放下與李恪的爭執,轉而還需借李恪之力,一同勸李世民止息分封之念,自也不會再同李恪爲難。

李恪外鎮,雖是個例,但也在分封之列,若是允李恪外鎮,那便無從抗議分封,可若是力抗分封,那李恪外鎮之事便算是不了了之了,兩者相害權其重,長孫家和太子黨只能順了李恪之意。

當李恪和羣臣進了議事的偏殿,片刻之後待衆人到齊,李世民也自內殿走了過來。

“今日門下廷議,封駁了朕的詔書,是爲何意?”李世民本就帶怒,方一進殿,便對門下省檢校侍中高士廉質問道。

高士廉也早有準備,起身回道:“分封之制不利家國,不利社稷,恐殃大禍,重現西漢七國之亂,故而封駁,還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輕哼了一聲,掃視了一圈衆臣,問道:“這也是衆卿之意嗎?”

房玄齡身爲宰輔,自不便迴避,於是當先起身道:“分封之制隱患太甚,稍有不慎或使社稷顛覆,海內不安,臣等也覺分封不妥,還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道:“朕分封天下,除了宗室諸王外,亦有分封列位開國元宿之意,以諸位爲分封刺史,各鎮一州,世襲罔替,與往大唐宗室共享富貴,豈不美哉。”

李世民之言絕非敷衍,而是確有此意,甚至就連分封各州的一十三位開國功臣的名錄都列了出來,只可惜滿朝元宿功臣卻並不領李世民的情。

殿中衆人,論輔政開國之功,以長孫無忌爲冠,長孫無忌當先起身道:“臣等披荊棘以事陛下,方有今日之海內寧一,天下太平,自不願違離聖前,遠赴外州。而如今陛下欲行分封,使我等世牧外州,與遷徙何異。”

長孫無忌的話倒是叫李世民一愣,外封刺史雖好,享世代富貴,但也遠離長安了,自也有其弊端。,長孫無忌的話也有其道理

長孫無忌之言防落,杜如晦又接着起身道:“我等佐天子立國有功,方得陛下恩遇,以爲重臣,加以官爵,得享富貴,然我等子嗣並無功勳在身,有難免才德淺薄之輩,若行分封之制,恐他等德不配位,則後世必嬰其禍,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杜如晦的話說的比長孫無忌還要直白上幾分,大有一副李世民若是分封功臣子弟,便是害了他們子孫後輩的意思,倒叫李世民有些爲難了。

李世民看了眼滿殿的臣子,又看了看坐在最前的李恪,又對李恪問道:“我兒也是此意?”

李恪起身回道:“父皇榮寵,待兒臣以恩,竟破本朝之先例,賜兒臣分封淮南富庶之地,兒臣銘感腑內,然正如衆位臣工所言,分封之制不利國之安穩,兒臣爲大局計,自請退封,還望父皇恕罪。”

李恪之言一出,李世民一下子陷入了沉思,顯然分封之制並不得人心,他又非秦始皇這般獨夫之輩,聽不得旁人之言。

李世民斟酌了片刻,終於開口道:“諸位之言甚是,分封之事便暫且擱置吧。”

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章 馬周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章 易爵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定帥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章 分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十章 隨行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九章 拒親第十章 拉攏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章 李泰布棋
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章 馬周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章 易爵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定帥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二章 夷男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章 分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十章 隨行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九章 拒親第十章 拉攏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章 李泰布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