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柳家

凡用人之道,招徠人心,莫過於授恩於危難之間,擢拔於草野之上,李恪用薛仁貴,正是薛仁貴庸碌失意,四處碰壁之時,也最得其心。恆公用管仲,魏武任郭嘉,便是如此。

薛仁貴放言要做李恪的掌中利劍,爲李恪披荊斬棘,靖平海內,便是爲報李恪知遇之恩,只不過現在薛仁貴這把無堅不摧的利劍尚未到他透鋒之時,還在鞘中。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清早。

晨露還重,氣候漸冷,勤於習武,不敢輕綴一日的李恪已在大都督府校場中練槍。

若單論武藝,李恪在大唐衆將中當在中上之列,雖可謂驍勇,卻也算不得頂尖,但與李恪的陪練之人中卻不乏位列前五之數的猛將,從最早的秦叔寶,到後來的席君買,再到如今的薛仁貴,無一不是取敵首級,如探囊取物之易的蓋世猛將。

“殿下,末將有一事相請。”薛仁貴陪着李恪練武,一段練罷,正在歇息的當口,薛仁貴突然開口對李恪道。

自打薛仁貴入王府以來,做事勤懇,府中各處護衛調度得宜,又兼寡言少語,極得李恪信重,在李恪印象中,這還是薛仁貴第一次主動開口求李恪事情。

李恪道:“仁貴有事但說便是。”

薛仁貴道:“末將想同殿下告假半日,出府處置些私事。”

大唐官員,平日裡每十日便有一次旬假,可不必上職,處置私務,但一來是薛仁貴初來乍到,二來楚王府衛率統領之職又不同尋常,李恪身邊一日都離不得人,故而薛仁貴輕易不敢告假,今日還是第一次。

李恪看着薛仁貴一臉鄭重地模樣,笑道:“本王還當是何事,不過告半日假而已,日後本王只要不出遠門,你若有要事處置,只管自去便是,只消同麾下衛率交代一聲便可。”

李恪身手不俗,這天下能傷李恪的人本就不多,再加之大都督府戒備森嚴,薛仁貴在與不在,李恪安危也都無虞,故而李恪有此一言。

薛仁貴聞得李恪之言,忙道:“殿下待屬下寬厚,是殿下仁德,末將豈敢逾矩。”

薛仁貴雖然年才弱冠,但行事卻一向四平八穩,李恪看着薛仁貴的模樣,笑道:“今日中秋佳節,正是闔家團聚之日,仁貴告假可是有族親在太原?”

在李恪看來,薛仁貴出自薛氏,薛氏又是河東大族,薛仁貴在河東有族親自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薛仁貴搖了搖頭,卻道:“自打末將家父早亡,家道中落,這些年來和各方族親都已慢慢斷了聯繫,末將在太原並無值得上府拜訪的同宗親眷。”

李恪不解地問道:“那仁貴這是爲何?怎的專挑了今日?”

薛仁貴回道:“不瞞殿下,末將此去乃是拜會家父生前舊友柳傑,柳叔父與家父曾有指腹爲婚之約,今日也是時節,末將依禮特去拜見。”

李恪笑道:“原來如此,這是好事,本王倒是要恭喜仁貴了。仁貴年已弱冠,早該到了婚娶的時候,既是令公指腹爲婚之約,早日成了也好。”

李恪的話傳入薛仁貴的耳中,薛仁貴的臉上卻露出了一絲苦色,絲毫沒有喜事將近的模樣。

薛仁貴嘆了口氣道:“柳家小娘乃家父所指,兩家聯姻也算是家父遺願,末將也想極力促成,但只怕末將的這位柳叔父未必瞧地上末將啊。”

李恪聽着薛仁貴的話,突然想了起來,問道:“你此前來太原辦事,莫非指的就是此事?”

薛仁貴面色一紅,低頭道:“殿下所言正是,末將今歲年滿弱冠,此來太原便是要依家父和柳叔父生前之約,迎娶柳家小娘爲妻,不曾想卻是碰了壁。”

李恪問道:“可是柳家食言,不願嫁了?”

薛仁貴回道:“末將年已弱冠,卻仍是庸碌無爲,柳叔父家也是河東柳氏旁支,很有些家業,難免瞧不上末將,故而好事未能求成。”

“原來如此。”李恪點了點頭道。

柳家雖只是河東柳氏旁支,不入世家之列,但因頗有家業,又上下有些關係,故而難免有些傲氣。

薛仁貴之父薛軌故去多年,兩家以往的情分早已淡了,而且薛仁貴雖有帥才,可潛龍困灘,此前不止與河東薛氏全然斷了關係,而且這些年也只是務農活爲生,與柳家富庶的家境相差甚大,柳傑好利,自然瞧不上薛仁貴了。

李恪一擺手,稍帶着些怒意對薛仁貴道:“柳家不識英才,竟欺少年之窮,仁貴此前不過一時之困,豈患無妻?仁貴且先稍待三載,待你隨本王北伐建功,封侯拜相之時,本王請母妃親自出面爲你做媒,你娶了柳嘉禮嫡女爲妻,豈不快哉!”

李恪口中的柳嘉禮便是光祿少卿柳亨(表字嘉禮),柳亨出自河東解縣,乃河東柳氏嫡脈子弟,自然不是柳傑這樣旁支所能比得的。

薛仁貴本就是薛家子弟,待日後建功立業,封侯拜將後,和柳家女本就是名當戶對,又有李恪的面子在,薛仁貴娶柳亨嫡女不是難事。

李恪之言本也是好意,可薛仁貴聞言,卻忙道:“與柳叔父聯姻,迎娶柳家小娘乃家父遺願,末將必當應家父臨終囑託,促成此事。而且柳家小娘自幼與末將相識,對末將情深義重,末將又豈能辜負。殿下美意末將只能心領了,還望殿下勿怪。”

薛仁貴迎娶柳家小娘確是薛軌的臨終囑託,薛仁貴是孝子,薛軌的遺言他自然要極力遵守。而且柳家小娘和薛仁貴也算是青梅竹馬,薛仁貴重情,也不願相負。

薛仁貴重情重諾,這反倒是李恪願意看到的,正是這樣的人,李恪纔敢放心任用,又何談見怪之說。

李恪道:“此前柳傑欲毀婚約,無非就是看你一介白身,又無甚家產罷了。如今你在親事府任職,已有官身,早已不是白丁。至於家產,這更好辦,你帶本王的口令,去大都督府賬房支取五千貫錢,在晉陽城中置辦些宅院、鋪面、田畝之類產業便是,剩下的備上厚禮拜訪,好事可成。”

五千貫錢絕不是一個小數目,哪怕是對富庶人家而言也是筆巨財了,五千貫,足夠薛仁貴在晉陽城置辦一處寬綽的大宅,五六間臨街的鋪面,百畝良田,並一衆家僕,有了這份殷實的家業,再加之薛仁貴如今的官身,柳傑斷沒有回絕的道理。

薛仁貴聽得李恪的話,一下子驚住了,他萬萬沒想到,李恪竟開口便是整整五千貫。大唐七品武臣,若不吃空餉,一歲俸錢、俸料、職田等各項所入合計也不過七十餘貫,五千貫錢,是薛仁貴七十年的歲俸,他不覺訝異才是怪事。

薛仁貴連忙道:“萬萬不可,五千貫太多,末將不敢收。”

李恪見狀,解釋道:“仁貴不必同本王客氣,不過區區五千貫罷了,便當是本王予你大婚的賀禮了。”

薛仁貴聞言,還是堅持道:“不可,殿下於末將本就有大恩,日後末將大婚,又豈敢勞殿下如此重禮。”

李恪看着薛仁貴堅持,倒也不便強求,想了想,道:“不如這樣吧,我五千貫錢便算是本王借於你的,待你日後殺敵立功,得了朝中的賞賜,本王便從你的賞賜中扣下,如何?”

“這...”薛仁貴沒想到李恪會這麼說,一時間還有些猶豫。

李恪也看出了薛仁貴臉上的猶豫,於是道:“怎的,莫非仁貴也沒有將來隨本王北伐時建功立業的信心,還是不願爲本王效力?”

李恪好意,話也說到了這個份上,再加之薛仁貴實在是囊中羞澀,別無他法,終於應下道:“末將謝殿下恩德,末將願爲殿下效死。”

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章 自請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章 汗庭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
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章 自請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五章 汗庭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