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方季長

大唐地方州郡,凡滿四萬戶者爲上州,宋州戶數九萬,在十望州之列,自也屬上州。

上州刺史,官居從三品,地方大員,更遑論宋州還是連通中原與淮南兩地的水路要塞了,能在此處爲官的也絕非泛泛之輩。

方季長出自丹陽名門,爲東漢名臣方儲之後,昔年虎牢之戰後棄暗投明,爲大唐臣子,封歙縣子,初在河北任官,後又累功轉任宋州刺史,至今已是三載。

方季長其人,比李恪想象的還要年邁一些,大唐立國不過十餘載,凡地方大吏,多有原於軍中任文書要職,而後轉任的,故而年歲大多也就在四旬上下,年富力強,鮮少有過了五旬的,但李恪看着方季長,一眼見得的便是滿頭銀灰相間的頭髮,恐怕已過了六旬了。

李恪雖爲東南首官,但此前因治淮水的緣故,他所熟知的大多是淮北和山東一代的地方官員,對於宋州的方季長,卻只是聽過一個名字,今日當面見得一個鬚髮半白的老者,倒還有幾分訝異。

“臣宋州刺史方季長拜見楚王殿下,殿下駕臨臣未能遠迎,還望勿怪。”宋州刺史府衙正廳內,李恪正在廳中等候,方季長連忙走了進來,對李恪俯身拜道。

李恪微微擡手,虛扶起了方季長,道:“今日是本王貿然來此,與方刺史無干,方刺史請起。”

“謝殿下。”方季長道了聲謝,站起了身子。

方季長起身後,在李恪身旁坐下,對李恪問道:“今日殿下駕臨,卻不知有何吩咐?”

李恪道:“本王奉父皇之命南下,途徑宋州,本是想着進城稍作休整便走,可卻遇到了一件趣事,特來向方刺史討教。”

方季長爲官多年,也深諳其道,當“討教”二字自李恪口中說出時,方季長的心中頓時咯噔一下,心知必是何處惹惱了李恪,纔是如此。

方季長忙道:“還請殿下賜教。”

李恪笑了一聲,問道:“本王此番進城,爲了見得方刺史一面,可還納了二十貫錢,你說此事是不是有趣地緊。”

李恪貴爲親王,以上拜下,哪還有納了銀子才能見得的道理,莫說是李恪了,方季長身爲宋州主政官,就算是尋常百姓求見本也不該如此,方季長聽了李恪的話,心中一驚。

方季長聞言,起初只當是李恪到了刺史府外,並未表露身份,而刺史府的門子又拿尊坐大,故而如此,連忙問道:“可是府中那個不開眼的輕慢了殿下,臣即刻整治。”

李恪搖了搖頭道:“貴府之人勉強倒也還算規矩,不曾輕慢本王,本王說的是睢陽渡口。”

“睢陽渡口?不知睢陽渡口有何事,還望殿下明示。”方季長不解地問道。

李恪道:“本王此番南下,所乘之船乃揚州大都督府的官船,本王方纔在睢陽渡口可是聽了,凡揚州船隻進靠睢陽渡,停岸半日的,需納錢二十貫才得進城,本王不知這是何規矩,但想着入鄉隨俗,便就納了。”

李恪說着,並未動怒,臉上反倒掛着一絲輕笑,可就是這一絲輕笑,卻看得方季長心底發寒。

方季長雖在地方,但對京中的情況卻也頗爲熟悉,尤其是眼前的這位楚王殿下,便更是如此了。

李恪能輕而易舉地攪動朝中風雲,小小的一個宋州城便更不在話下。

方季長生怕李恪生怒,忙解釋道:“納錢之事,臣着實不知,臣即刻命人去查,將首禍之人緝拿歸案,從重治罪,嚴懲不貸。”

李恪身爲親王,自是家資豪富,區區二十貫他絕不會看在眼中,方季長以爲李恪登門,是因這生事之人。

不過方季長如何能揣度到李恪的心思,李恪親自登門可不是爲了將人治罪,若只是爲渡口之上的一個役夫,還不足叫李恪來此,費上這般口舌,李恪看重的是睢陽渡口,是揚州漕行打開整個河南水運的機會。

“哼!”

李恪輕哼了一聲,對方季長道:“本王聽聞,這睢陽渡口之人收受銀錢,可不是擅自爲之,而是奉了宋州府衙之令,此事難不成方刺史不知嗎?”

聽得李恪一聲輕哼,方季長的心中猛地一顫,且不論他方季長知否渡口收繳揚州來船銀錢之事,光是聽着李恪的意思,便大有問罪方季長的意思。

方季長忙起身道:“臣惶恐,不知殿下之意。”

李恪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方刺史身爲宋州首官,奉父皇之命牧守一方,也當知大唐律例。本王也入朝堂多年,可從未聽聞有什麼專收揚州停岸耗費的賦稅。本王進出皇宮尚且自如,可要進這睢陽城可卻不易,卻不知睢陽可還在我大唐治下啊?”

李恪之言方落,方季長頓時臉色難看了起來,若是方纔李恪的話還留有幾分客氣,現在李恪所言,可就是在誅心了。李恪所言若是傳入了朝中,到時少不得御史上書彈劾於他。

方季長解釋道:“殿下嚴重了,臣萬無此意,只是此事臣着實不知,此前也從未聽聞。”

李恪聞言,倒是笑了出來,問道:“聽方刺史的意思,莫不是以爲本王在誆騙於你了?”

方季長回道:“臣不敢。”

李恪擺了擺手,李恪身後的王玄策便知李恪之意,從袖中取出了一張供紙,對方季長道:“此乃方纔殿下命人錄下的口供,此事前因後果均以講明,方刺史看了便是。”

方季長自王玄策手中接過了供紙,仔細地看了起來,片刻後,眉頭微微皺了起來。

以李恪的身份,若是不想納這二十貫錢,亦或是覺得頗不妥當,李恪大可命人一聲通傳,就算他這個宋州刺史親自去一趟,率州中官吏將李恪迎進城,也是應有之意。

可李恪卻並未傳方季長出城見駕,而是不聲不響地納了錢,而後命人錄下了口供,到了這州衙中問罪來了。

方季長慢慢地覺出了李恪今日來意不善,似乎是有意在尋他的麻煩。

李恪雖貴爲親王,但到底還是少年,方季長又豈會甘願被李恪輕易拿捏地這般死。

方季長把手中的供詞遞到了李恪的手中,回道:“既是如此,臣自當將此事上呈吏部,請吏部定奪,若是此事屬實,卻系府衙官吏所爲,臣自當擔連責之罪。”

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三章 歸寧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章 將行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章 射花燈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章 侯君集
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八章 山路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三章 歸寧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章 將行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章 射花燈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章 侯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