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封

李承乾之所爲爲太子,穩坐東宮,除了他自己嫡長子的身份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身後還站着兩個巨擘。一個立朝元勳,黨羽故交遍佈朝堂的長孫無忌,而另一個,甚至遠比長孫無忌更加重要的便是六宮之主,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

自古以來,凡後宮女子,必是母憑子貴,但李世民對長孫皇后寵愛尤甚,到了長孫皇后這邊,便成了子因母貴。

長孫皇后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俱爲李世民特所寵異,冠於諸王,甚至就連李恪都有外放之憂,但於李恪年紀相仿的李泰卻能安然留於長安。

這其中固然有李泰自幼寬胖體弱,不宜遠行的緣故,但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寵愛也是必不可缺的。

次日早後,延康坊,楚王府。

長孫皇后已經盯上了李恪,李恪的心裡自然不是滋味,至於分封揚州之事,更是一直像是一塊大石壓在李恪的心頭,這種滋味並不好受,故而一早李恪便命人將岑文本和王玄策請了過來,商議此事。

“弟子無狀,進京之初本當親自上師門拜見,然無奈有要事相商,故只得請岑師來此,還望勿怪。”岑文本剛進楚王府府門,李恪已在內門等候,連忙上前對岑文本道。

岑文本笑道:“殿下安然回京便好,你我之間又何必客氣,只是不知殿下召臣來此所爲何事?”

李恪看了看四周,對岑文本道:“此處不是說話的地方,岑師隨我內室說話。”

東宮之中都有李恪的眼線,而楚王府中自也有長孫家的眼線,說話自然也要謹慎些,說着,帶着岑文本便進了內室,而在內室之中,王玄策也已在其中等候。

三人方一坐定,李恪便開門見山道:“近來長安事多,昨日本王自宮中得到消息,有人已向父皇進諫,欲待本王冊妃之後便封本王於揚州,以楚王府一脈永鎮淮南,是爲藩王,此事若成,恐怕本王日後難入長安,岑師和先生可有良策?”

李恪之言方落,岑文本和王玄策的眉頭都不禁皺了起來,正如李恪所言,儲君必當坐鎮長安,一個永鎮外藩的皇子是成不了儲君的,這一招可謂釜底抽薪。

過了片刻之後,岑文本問道:“此計倒不像太子所爲,可是長孫無忌所出?”

李承乾雖也聰敏,但未必會有這麼深的心思,更何況眼下李承乾自顧尚且不暇,又哪有功夫去對付李恪,最爲可能的恐怕也就是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了。

不過李恪苦笑了一聲,卻搖了搖頭道:“此人倒也姓長孫,卻非長孫無忌,而在內宮。”

岑文本與王玄策聞言,頓時了明白了,難怪李恪如此慎重,原來此事竟是長孫皇后的意思。

岑文本道:“此計柔中帶剛,乃陽謀,殿下拒之不得,若是拒之,恐怕非但陛下生疑,殿下自己也難自處。皇后坐鎮後宮多年,後宮上下無有不服者,有這樣的手段倒也在情理之中。”

長孫皇后此計便同爲她爲人行事一般,外在看似柔和,卻內含剛烈,叫人雖然不願,卻也無從下手。

若依長孫皇后所奏,外放揚州,永鎮淮南,此事李恪自然是不願的,但他卻又不能當面回絕此事,蓋因李恪雖有爭儲奪嫡之心,但時機尚未成熟,萬不可叫李世民覺察了出來,畢竟就李世民眼下而言,他尚無廢李承乾重立之意。

逼着李恪外鎮,還要李恪謝恩,這是要李恪笑着吞下自己種下的苦果,皇后手腕,果然不同凡響。

王玄策道:“我朝立國至今,只有皇子外放,從無裂土分封藩王之事,難道此事陛下便能準了嗎?”

岑文本輕嘆了一聲道:“分封之意本就是陛下所欲,只是早年你陪殿下出質突厥,有些事情或還不知。陛下初登帝位之時,陛下便曾與蕭相商議諸王分封之制。若非中書省力阻,恐怕此事早就成了。如今皇后舊事重提,陛下豈能不動心。”

貞觀元年七月,李世民便曾傳宰相蕭瑀入宮,問及分封之事,蕭瑀當時便奏對有言:“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爲盤石之固。秦並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餘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

蕭瑀以秦立郡縣,二世而亡,漢建分封,國祚綿延四百載而論,主分封諸王,深得李世民之心,此番長孫皇后又提此事,李世民自然動心了。

李恪聽了岑文本的話,沉思了片刻,接着忽然想起了什麼,於是問道:“岑師可知那時力反此事的何人?”

岑文本回道:“乃是時任中書舍人的李百藥。”

李恪點了點頭,接着問道:“若依岑師和先生而言,分封諸王之事於國益否?”

分封之事古便有之,郡縣之事古亦有之,凡新朝立國之初,必有此爭,而文臣,在此事之上也大多所持相同。

爲士者,爲臣者,朝堂之上或執政不一,自然難免分歧,相互彈劾也是常有之事,但在這一件事上,除了蕭瑀這些前朝宗室出身的臣子,絕大部分的文臣的態度卻出奇地一致,那就是郡縣必定優於分封。

分封之制,分天下於宗室各王,以皇帝諸子分治江山,權在皇室,多和帝王之意,但郡縣之制卻不同,郡縣之制於各郡縣置官,文臣治國,上承下接,權在臣,便是文臣所主。

岑文本和王玄策也是文臣,兩人聞言,不假思索地便回道:“分封之事,於國無益。先有周天下割據之禍,後有漢七國之亂,分封諸王絕非善政,當不可取。”

秦所以二世而亡,在其暴政,不在郡縣,漢之所以國祚四百載,在天下人心,不在分封。

秦若非皇帝荒淫無度,橫徵暴斂,逼得天下百姓揭蓋而起,斷無短壽之道,而漢初便有七國之亂,若非名帥周亞夫力挽狂瀾,也早已江山易主。

岑文本和王玄策態度堅決,又出奇地一致,李恪看着岑文本和王玄策不約而同地表態,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他似乎已經找到了破局的法子。

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八章 請旨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章 收局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章 圈套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章 將行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章 收局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
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十四章 求親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八章 請旨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章 收局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章 圈套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章 將行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章 收局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