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

世事瞬息萬變,戰場之上尤是如此。

沒有誰能早早地定論一場戰爭的輸贏,但在面對鬱督軍山鐵勒九部的征伐中,頡利卻抱着必勝之心。

鐵勒九部曾爲突厥臣屬,在縱橫北地的頡利的眼中,鐵勒人雖然一時猖獗,從阿史那社爾手中奪得了磧北之地,但只要他大軍壓境,他便能瞬間擊破鐵勒人的膽,重奪磧北。

磧北和薛延陀,對高傲的頡利而言是一種屈辱,他不會允許這樣的屈辱存在更長的時間。

貞觀二年,開了春,草原上的冰雪剛剛消融,頡利可汗便即刻下詔突厥各部,調集兵力,準備北伐鐵勒。

鐵勒九部,其中實力最爲強勁的當屬薛延陀與回紇兩部。

薛延陀與回紇分別居於鬱督軍山東西兩側,若欲攻取,自是逐一征伐方爲上策,然頡利自傲,未曾將鐵勒的兵力看在眼中,竟下令兵分兩路北上。

頡利之弟欲谷設率各部徵集而來的十萬大軍往東,取回紇,而頡利自己則親率汗庭最爲精銳的突厥四設往西,取薛延陀。

這一戰,頡利有必勝之心,而與此同時,這一戰也關乎頡利在突厥中的聲望和威信。

這一戰,上到頡利,下到普通的突厥士卒,沒有人擔心此戰會敗,因爲突厥雖然曾在大唐手中吃過些虧,但在草原之上,頡利和大唐依舊是無往不利,未嘗一敗。

頡利爲在此戰揚威,藉此通過李恪震懾大唐,頡利還特地將李恪帶到了身邊,親自觀摩此戰。

“三皇子,你看我突厥兵威如何?”頡利指着身後突厥四設的八萬大軍,對李恪得意道。

突厥四設,乃是除去頡利的附離狼衛外全突厥最爲精銳的士卒,兵甲、人馬俱是如此,頡利在大戰前這麼跟李恪講自然是有炫耀的意思了。

這一戰的結果如何,李恪自然也不知道,但李恪卻知道,鐵勒九部的實力絕不會表面看起來這般簡單,鐵勒人能夠在未來突厥謝幕後據有草原,絕不會是易與之輩,頡利以如此高傲的姿態與鐵勒作戰,視敵爲弱,雖兩軍還未交鋒,頡利已經輸了三成。

再者頡利非但不清楚對方的實力,他對自己的實力也過分高估。

頡利麾下的突厥四設興許尚有一戰之力,但欲谷設麾下的十萬各部聯軍卻都是臨時拼湊而成。

自去歲頡利對各部加賦,又強行插手各部內政,欲奪首領之權,各部首領對頡利就已經頗有微詞,此番又剛剛開春,正是恢復元氣的時候,卻又被頡利強徵了兵馬,他們對頡利便愈發地不滿。

這十萬貌合神離的突厥大軍,又能剩下幾分戰力?

不過李恪雖然不看好頡利此戰的結果,但卻不影響他把頡利捧地更高些,畢竟捧得越高,他摔地纔會越疼,纔會越慘。

李恪裝模作樣地回頭看了看身後的八萬四設騎兵,很是應景地回道:“可汗之兵,可謂精銳,以我觀之,普天之下能與可汗大軍一戰的,只有我父皇的玄甲精騎了。”

李恪口中的玄甲精騎便是李世民麾下的三千玄甲親兵,武德三年,李世民在虎牢關以三千玄甲精騎大破竇建德十萬河北精銳,俘虜五萬餘,生擒竇建德,李世民與他的玄甲精騎便是靠着這一戰名揚天下,玄甲精騎亦爲天下精銳。

此戰關係中原甚至整個天下的走勢,頡利雖在漠北,但也有耳聞,李恪以李世民的玄甲精騎作比突厥四設,也算是一種極大的肯定了。

最要命的是大戰當前,頡利竟將李恪的奉承之語當了真。

三千玄甲精騎尚能破敵十萬,他麾下有八萬精騎,豈非可以橫行天下,無往不利?

區區一個薛延陀又算得了什麼,還不是手到擒來。

“三皇子之言,甚得本汗之心,哈哈。”頡利聽了李恪的話,拍了拍李恪的肩膀,放聲笑道。

磧北之戰最終勝負如何,與李恪無關,李恪真正關心的是如何藉助頡利北伐之事,爲自己,爲大唐攫取更多的利益。

等到了夜間,當頡利大軍停駐後,李恪便立刻傳來了蘇定方。

“頡利北征鬱督軍山已成定局,消息送出去了嗎?”早在頡利剛剛準備北伐之時,李恪便已經聽到了風聲,而就在李恪聽到風聲的第一時間,李恪便命蘇定方安排人秘密送信給長安,告知此事。

李恪告知李世民此事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謀奪朔方。

早年大唐曾多次征伐朔方的樑師都,但每次功成在即之時,突厥人便會南下侵擾,助樑師都守城,所以大唐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區區朔方一地,竟紮在大唐北線十年,大唐如芒在背,但卻一直拔之不去。

蘇定方聽了李恪的話,回道:“信末將已經命人送出去了,但眼下殿下身在突厥,若是大唐攻打朔方,無論勝負如何,殿下在突厥的處境都會極危啊。”

李恪在突厥爲質,本就處處受制,若是此時大唐突然北襲朔方,勢必會引起頡利的怒火,到了那時,頡利必定會拿李恪開刀,李恪的安全都沒有半分保障了。

蘇定方的話自然不錯,但李恪卻也有他的考量。

無論是大唐還是突厥,渭水之盟對於他們來說都不過是一紙空文,在大唐與突厥之間,真正的和平本就不存在。

大唐與突厥之間早晚必有一戰,而李恪那種進退兩難的局面也早晚都會面臨,唯一的區別不過是時間而已。

李恪無奈地笑道:“難道本王不送這封信,父皇就不知道頡利北伐之事,就不會攻打朔方了嗎?”

蘇定方聽了李恪的話,頓時愕然。

李世民在突厥安插了無數細作,就算李恪不在第一時間送信出去,李世民也必會知曉。

而李世民雖爲李恪生父,但李世民更是皇帝,他需要對羣臣,對天下有一個交代,李恪與朔方之間孰輕孰重,任誰都能分得出來。

蘇定方不解地問道:“既然殿下知曉陛下必攻朔方,又爲何要送這封信?”

以李恪的身份和眼下的處境,秘密送信給李世民自然不是爲了邀功,李恪對蘇定方道:“時間,本王希望父皇能在頡利北征歸來,南下救援之前便能攻下朔方,否則你我危矣!”

大唐與朔方一戰,若是在頡利北伐之前成事,到時就算頡利想要問罪李恪,那頡利也要掂量一下如今的局勢。看看頡利在突厥遭災,磧北大戰,朔方丟失之後還能否有跟大唐決戰的資本。這樣一來,頡利還會有所顧忌,李恪便多了一份生機。

可若是再頡利北伐之後大唐仍未攻下朔方,那等到頡利南援,李恪的處境便是一局怎麼盤都盤不活的死棋了。

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章 戰恆安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章 佯攻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二章 楊恭仁
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章 回京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章 戰恆安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六章 殺機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章 佯攻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二章 楊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