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

李元昌玷污良家女,說來也算是大唐皇室中的醜事,魏徵雖然抓了李元昌現行,但考慮到干係重大,並未對外宣揚,只是上奏彈劾了李元昌。

可有些時候,消息這種東西竟彷彿是長了腿一般,似乎根本不必大肆宣揚,自己便會傳遍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

午後申時,魏徵自採荇堂出來後不過一個時辰,李元昌之事便已風傳至長安城每一個角落,鬧得人盡皆知。

以往,漢王李元昌雖然風流,但靠着自己的幾分才氣,在朝野上下的風評倒也不差,可隨着採荇堂一事傳出,李元昌的名聲頓時差到了極點。

這個時候李元昌莫說是迎娶阿史那雲了,長安朝堂上下,彈劾他的奏章已經雪片般飛進了太極宮,如小山般堆積在了李世民的案頭,他能從採荇堂之事中全身而退便算是萬幸了。

“爲國效力,迎娶阿史那雲,出鎮漠南,這便是你爲國效力的行徑嗎?”李世民坐在立政殿中,看着跪在地上,唯唯諾諾的李元昌,心中盛怒,把手邊的幾封奏摺砸在了李元昌的身上,怒喝道。

李元昌跪在地上,任由李世民把奏摺砸在了他的身上,他卻連躲都不敢躲。

依大唐律例,污奸之罪,當沒家產,仗一百,流三千里,充軍邊塞。

李元昌身子骨弱,莫說是流放三千里了,就算只是杖責一百,也不是他能受得住的,說不得還會要了他的性命。

如今李世民責罵他幾句,於他而言已經算是輕的了。

不過李元昌雖不敢躲閃,但不代表他就認了這扣在他頭上的罪過。

李元昌的腦袋雖被李世民砸地生疼,還是硬着頭皮辯解道:“陛下息怒,此事確實非是臣弟所爲,還望陛下明察。”

李元昌好色,更是平康坊青樓中的常客,他的名聲李世民此前也是聽過的,他聽着李元昌的話,滿臉不信地問道:“依你之意,莫不是魏玄成(魏徵字)冤枉了你不成?”

若是旁人見了,興許還有爲利僞造的可能,但魏徵是何等忠直之人。魏徵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這普天之下又有何人能叫魏徵替他弄虛作假,攀咬一個與他全然無關的李元昌?

李元昌接着解釋道:“魏尚書耿直忠介,自然不會胡言,可魏尚書見的卻非實情,而是有人故意陷害臣弟,欲置臣弟於不道之名,還望陛下爲臣弟做主。”

採荇堂的事情發生地突然,一開始李元昌大醉初醒,一時慌亂之中還未明白過來,可隨着他被李世民傳入宮中,他已經漸漸地有些緩過勁來,採荇堂的事情越看越像是一個陷阱,故意誘惑着李元昌要往裡面跳。

李世民對他的這個皇弟一向不喜,連帶着對他的話也不願盡信,李世民看着李元昌的模樣,不屑道:“照你說來,是有人綁了你去採荇堂,強逼着你玷污了良家女嗎?”

李元昌聞言,連忙解釋道:“臣弟不是此意,只是採荇堂之事着實蹊蹺非常,陛下若是不信,大可命人嚴查,將當事之人逐個抓來審問,必能查出端倪,還臣弟一個清白。”

李元昌自然不願擔這罪名,可李世民聽着李元昌的解釋,顯然是已經沒有了耐心。

“砰!”

李世民猛地一拍桌案,對李元昌喝道:“一派胡言,採荇堂中人證物證俱在,豈能容得你狡辯。你不要顏面,我大唐皇室還要顏面,此事還詳查作甚,難不成非要搞得全天下人盡皆知,把我大唐皇室子弟視作洪水猛獸嗎?”

“臣弟不敢。”李世民發怒,李元昌頓時被嚇地一愣,被驚地縮着頭,伏在了地上。

李世民看着李元昌便氣不打一處來,不耐煩地擺了擺手道:“你畢竟是朕的兄弟,朕也不願傷了你的性命,但此事你須得拿出一個交代來,不得寒了天下百姓之心。待過些時候朕會親自同太上皇商議此事,你便先回去吧。”

聽着李世民的話,就算此次李元昌能得保全,只怕也少不得吃些苦頭了,不過李世民既答應同李淵商議,便不會傷了李元昌的性命。

此事鬧地極大,李元昌的名聲也臭地厲害,這個時候若是再命李元昌迎娶阿史那雲,這無異於是對整個突厥的一種羞辱,李世民做事自然不會不分輕重。

出了這種事情,李元昌迎娶阿史那雲已是無望了,李世民便失去了他原本最爲屬意的人選,他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另外一人:李恪。

李世民原本便有意命李恪迎娶阿史那雲,如今李元昌身敗名裂,當不得聯姻之人,李恪便順理成章地取代了李元昌。

“傳楚王、阿史那雲進宮。”李元昌被李世民罵走後,李世民當即下令口諭,傳見李恪和阿史那雲二人。

李恪與阿史那雲年紀相仿,又互相熟識,李世民這個時候同時傳見他們兩人,用意自然就不言自明瞭。

————————————

“採荇堂之事多賴先生相助,李元昌必已無望迎娶阿雲。”李元昌被呵斥出宮,李恪被傳詔入宮,在自楚王府前往皇宮的路上,李恪對陪侍在身後的王玄策拱手道。

採荇堂之事,以顧愷之的《鳧雁水鳥圖》爲誘餌,使李元昌上鉤,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王玄策一手安排,至於蕭沅若和那唱曲兒的舞女便更是如此。

王玄策道:“殿下客氣了,爲殿下分憂本就是臣份內之事。”

李恪問道:“此事雖然做的隱秘,但干係重大,千萬出不得半點岔子,蕭沅若和那曲女你可已經交代好了?”

王玄策道:“殿下放心,蕭沅若和那曲女臣這邊已經處理妥當,從他們這邊查,絕查不出半點異樣來。”

蕭沅若爲蘇州人,其父乃揚州鉅商,做的是刺繡和絲綢生意,家境豪富。其父欲將生意做到關中,在長安立足,最能夠幫的上他的自然就是名義上兼掌蘇州軍政,在長安城也同樣實力不淺的揚州大都督李恪了。

與日進斗金的生意想必,蕭沅若同李元昌的那點交情便算不得什麼了。

至於採荇堂中的那個曲女,她本就是歡場中人,略施小計偏過李元昌的眼睛還不是手到擒來之事,李恪許其弟入學國子監,她豈有不聽命的道理。

“如此甚好。”王玄策做事,李恪自然信得過,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滿意地點了點頭。

李恪對王玄策自是信得過,可李恪卻不知,就在此事,已經有一件大大出乎李恪意料之事正在立政殿中等着他。

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章 分封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章 取義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
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章 分封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章 取義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