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

趙德言所言聽着極是誘人,而且似乎也不是天方夜譚,大有成事的可能。

若是大度設能先依趙德言所言帶着本部五千殘兵投奔科布多的母族部落,而後西結佔據西突厥浮圖城的阿史那社爾,東拒薛延陀,在金山腳下休養生息一載,憑藉着母族部落的勢力東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

阿史那社爾和薛延陀有仇,現在的大度設也不爲薛延陀所容,他們正可合力共抗薛延陀,若是大度設再能由一能言善道之士爲使,借得西突厥數萬精兵,趁着夷男可汗不備之時,偷襲鬱督軍山汗庭,一舉奪了可汗之位,到了那時,他大度設便是薛延陀的可汗。

趙德言的話,彷彿一副光輝的畫卷在瀕臨絕望的大度設的眼前徐徐展開,叫野心勃勃的大度設又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正如趙德言所言,左右諾真水大敗,大度設已沒有了自保的資本,夷男可汗爲了降罪,也爲了平息李世民之怒,必會要了他的性命,與其如此,還不如奮力一搏,興許還真能坐上薛延陀的可汗之位。

走投無路的大度設聽得趙德言的話,咬了咬牙,當即便應了下來,帶着五千殘部直奔金山腳下的科布多而去。

而與此同時,李恪還不知大度設已經棄浚稽山而去的消息,李恪只當大度設遁逃,正親率大軍一路馬不停蹄直追出了諾真水草場,眼看着都快到了浚稽山地界。

“大都督,不可再追了,前面便是浚稽山,再追恐遭伏兵。”李恪追出了百餘里,再往前便到了薛延陀的浚稽山,此戰大度設確是傾巢而出,但唐軍對大度設的虛實卻不甚清楚,浚稽山究竟還有多少兵力誰都不知,眼看着出了地界,隨李恪一同追出的李績對李恪勸道。

用兵之道,窮寇莫追,更何況快到了大度設的底盤,浚稽山一帶唐軍皆不熟悉,若再深追確是不妥。

“衆軍止步!”

李恪緩緩勒停了戰馬,緩緩擡起手,令衆軍停下,而後對李績道:“可惜此戰未能盡得全功,叫大度設逃回了浚稽山。”

諾真水一戰,大唐損兵不過數千,但薛延陀已死傷九成,無論如何計較,此戰都是唐軍大勝,李恪初次統軍出塞作戰便有如此成績也算驕人了,可李恪的臉上卻不見半分得色,反倒還有幾分懊惱。

不貪功,不冒進,不驕縱,李恪年不過十六,卻沉穩至廝,彷彿是一個行伍多年的老將,着實叫李績有些刮目相看。這位楚王殿下以庶子身份能走到今日這一步,確非偶然,光是這份心性和膽略,就遠不是太子能比的了得。

李績道:“來日方纔,大都督也不必急於一時,大度設的人頭不過是暫寄於其項上罷了,早晚必取之。”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笑道:“今日且饒他去吧,待到來日再取其性命不遲。”

李績問道:“大都督,那眼下我等該當如何?”

李恪並未立刻回李績的話,而是騎在馬背之上,看着遠處的浚稽山脈,信馬踱步,端詳了許久。

半晌過後,李恪才指了指周邊的地勢,對李績問道:“李總管乃軍中宿將,父皇亦多稱讚,李總管以爲此處地勢如何?”

李績擡眼望去,只見此處臨近浚稽山,有山坡綿延,居高臨下,坐南而面北,頓時便明白了李恪的心思。

李績反問道:“大都督可是欲於此處建戍堡,以制薛延陀?”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此處地處諾真水與浚稽山之交,山脈連綿,乃浚稽山南下必經之地,若是我們於高坡之上建戍堡,便可據此要道,既可扼薛延陀南下之咽喉,亦可爲北伐之先部,一舉兩得。”

李恪身旁的這處高上與浚稽山道隔水相望,李恪若是在此處高坡之上建戍堡,不僅可以居高臨下扼守要道,而且兩軍交戰,只要浚稽山兵馬一動,此處的戍堡便能看的一清二楚,可以狼煙警示,叫唐軍儘早知曉,早做部署迎敵。

李績聞言,思慮了片刻後,回道:“大都督所言甚是,此處確屬要塞,誰若得之,便可佔盡先機,但此處乃兩國交界,恐怕薛延陀未必會坐視大都督在此興建戍堡。”

此處既不屬唐,也不屬薛延陀,乃是一無主之地,以往大唐不重漠南,整個諾真水和白道川都罕有人煙,此處自然也就不甚緊要。

可如今,隨着大度設兵圍定襄城,李恪北上督邊,兩國已然戰起,此處扼住了薛延陀南下的咽喉,實在緊要,薛延陀自然也極爲看重,不會輕放,李績的話自有道理。

李恪對身旁的衆人問道:“此處干係重大,決不可落薛延陀之手,否則兵圍定襄城之事必將再現,本王欲取此處爲戍堡,以爲大唐前哨,衆位可有良策。”

李恪之言才落,策馬立於李恪身旁的蘇定方看着遠處的浚稽山,想了想,回道:“薛延陀夷男起於微末,也算是梟雄,若是貿然取此地築戍堡恐怕不易,唯今之計未有以重易輕還可一試。”

李恪聞言,問道:“何爲以重易輕?”

蘇定方回道:“諾真水一戰,薛延陀損失慘重,若單憑浚稽山一地之力,恐怕已無力與大都督爲敵,大都督何不命士卒先壘木搭橋,佯裝渡河,作欲全取浚稽山之勢。

浚稽山乃鬱督軍山南部屏障,至關緊要,夷男爲保浚稽山,必定來信同殿下議和,到時大都督再同夷男定議,劃此地交由突厥,另建戍堡,此事可成。”

李恪聽着蘇定方的話,緩緩地點了點頭。

大唐多線爲戰,後勤吃緊,沒有一戰而定薛延陀的把握,不敢輕易北伐,而薛延陀又何嘗不是如此?

眼下的薛延陀看似強盛,實則已是內憂外患,國內鐵勒九部其心不一,東、西兩面的遼東和西突厥又蠢蠢欲動,夷男更沒有和大唐決戰的底氣。

此地雖是緊要,但與整個浚稽山相比卻又輕了許多,若是李恪作勢欲取浚稽山,逼地夷男在此地讓步,倒也未嘗不可。

李恪當即便欲從蘇定方之言,命前軍搭橋,以爲佯攻,作欲取浚稽山之勢。

可就當李恪正要下令之時,遣出刺探消息的斥候卻帶來了一個叫李恪訝異的消息:浚稽山西北向突現數萬薛延陀大軍,掌汗旗,當是夷男可汗率軍親至了。

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七章 仙娘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章 尋人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章 隨行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四章 轉醒
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七章 仙娘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章 尋人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章 隨行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四章 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