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將欲還京

自段璀一事後,李恪始覺東南軍制亂行,地方不治,究其因不過有二,一爲東南偏安,久無戰事以至軍中疲怠,將士散惰;二位地遠天高,政令不行,而地方統軍又久居其位,竟漸養爲地方勢力,多有不依揚州大都督府管制之行。

揚州大都督位高權重,雖爲地方大吏,但若是尋常武臣遇此狀倒也無法,蓋因地方權重,行事更是多有不便。但李恪卻不同,李恪身爲皇子,持節代天巡狩,軍府官員任調不必先過朝廷,更不必報備兵部,大都督府可便宜行事,故而也爲解決這種現狀提供了可能。

經段璀之事後,李恪受馬周和蕭月仙所諫,以王駕巡牧東南半境,以鎮宵小。

李恪自楚州始、經壽州、舒州,先自東往西,而後自南往北,最後過越州、湖州、常州,北返揚州。前後李恪耗時兩月,當李恪再回揚州時已近端陽節。

“末將秦懷道,拜見殿下。”李恪一路風塵僕僕,剛到臨江宮外,奉命留守臨江宮的秦懷道便上前拜道。

“懷道起身,有何事稟奏?”李恪和秦懷道情同手足,不比尋常君臣,秦懷道行官禮,專門在此等候,必是有要事稟奏。

秦懷道起身回道:“殿下,蘭陵縣公蕭璟正在府中等候。”

李恪因蕭美孃的緣故,和蕭瑀也很是熟稔,和整個蘭陵蕭氏也頗爲親近,蕭璟是蕭瑀的嫡親兄長,李恪恩師岑文本也曾在蕭璟手下爲官,故而蕭璟和楚王府也走的極近。

不過李恪和蕭璟私交歸私交,蕭璟這樣的朝中大員貿然來見李恪,終究還是有些奇怪,也會惹人非議。

李恪問道:“蕭璟怎的在此?”

秦懷道回道:“蕭璟此來是奉陛下之命傳旨。”

李恪聞言,臉上的訝色更重了,李恪不解地問道:“蕭璟如此年紀,父皇怎的命他前來傳旨,就不怕路上出個什麼好歹嗎?”

蕭璟乃樑明帝蕭巋四子,生於西樑天保六年,年已近七旬,雖然腿腳還算便利,但以這個年紀遠行南下傳旨,實在是不妥,也與李世民照拂老臣的一貫所爲有些不符。

秦懷道回道:“這個末將倒是不知,不過蕭璟傳旨來此,殿下還是先去見了纔好。”

李恪點了點頭道:“你帶蕭璟先往廳中等候,本王更衣便至。”

“諾。”秦懷道應了一聲,便去安排了。

片刻之後,李恪換去便服,便直奔正廳而去,當李恪到正廳門外時,正看到蕭璟,手中捧着茶,端坐在廳中等候。

蕭璟奉皇命傳旨,乃天使之臣,李恪縱貴爲親王,也當先拜,李恪見得蕭璟正在廳中,便要上前拜見。

蕭璟見得李恪進聽,作勢欲拜,連忙起身,放下了手中的茶碗,扶起了將欲下拜的李恪,解釋道:“陛下有命,此乃家書,殿下不必見禮。”

李恪和李世民亦君臣,亦父子,若是聖旨,李恪自當拜迎,但若是家書,自然就沒有這般多的規矩了。

李恪聞言,起身道:“既如此,本王便不多禮了。”

“正該如此。”蕭璟待得李恪起身,從襟前取出了一封信,交到了李恪的手中。

蕭璟對李恪道:“此乃陛下着臣交於殿下的家書,殿下收下便是。”

李恪自蕭璟手中接過蕭璟遞來的家書,倒也不急着打開,而是先道:“蕭老年邁,本王家事,還煩請蕭老一趟,實在是有勞,本王愧感腑內。”

蕭璟論官職和聲望,自然遠不及其弟蕭瑀,但在李恪眼中,蕭璟的分量比起蕭瑀卻絲毫不低,甚至還要重上一些。

李恪如此敬重蕭璟,不止是因爲他鴻臚寺卿的官職,更是因爲蕭璟的身份,蕭璟出自蕭氏齊樑房,蕭氏族老,蕭家家主,蘭陵蕭氏這個千古巨閥的掌舵之人。

對於蕭璟,莫說他也是有官在身,哪怕蕭璟就算一介白身,他站在李恪眼前,在李恪心中的重量也絲毫不在宰相之下。

“派別天潢,分支若木。”南族世家翹楚的蘭陵蕭氏是李恪仰仗以對付關中、山東名門,抗衡太子和魏王的基石,李恪豈敢怠慢。

不過蕭璟倒是不以爲意,擺了擺手,笑道:“殿下客氣了,老臣不過是順路來此,當不得殿下之言。”

“順路來此?”李恪聞言,心中不禁泛起了嘀咕。

蕭璟本是京官,身在長安,既然不是專程來見李恪,便是因官職調動纔會在此,可蕭璟身爲鴻臚寺卿,官居三品,位列九卿,但凡出了京,除非是在洛陽爲河南牧,其他的都算是貶謫了,以蕭璟的年紀和身份,李世民怎會如此?

正當李恪頗爲不解的時候,李恪看了眼蕭璟,看着蕭璟灰白色的鬚髮,突然想到了一種可能,於是問道:“蕭老莫不是告老致仕了?”

“哈哈。”

蕭璟聞言,笑了出來,對李恪道:“殿下果然聰慧,一猜便中。此番老臣向陛下請辭,陛下準老臣以特進告老還鄉,頤養天年。老臣還鄉蘭陵,正過揚州,故而陛下命老臣順路帶了家書給殿下。陛下的意思是要殿下早日回京,籌備六月大婚之事。”

李恪身爲皇子,外放出京,若非聖喻,萬不得擅自回京,否則便是謀逆之罪,李世民託蕭璟帶給李恪的信與其說是一封家書,還不如說是對李恪早日回京籌備大婚的敦促,有了這封家書,李恪便可擇日還京了。

李恪惋惜道:“蕭老既已還鄉蘭陵,想必數月之內也不會再回長安了,本王大婚蕭老不能親至,實在是可惜了。”

蕭璟笑道:“殿下大婚,老臣雖不能親至,但已託於犬子蕭鑑,殿下大婚之日,犬子自當代老夫前往。況且殿下一旦大婚,南邊的事情便越發地緊要了,如今老臣既已致仕,便可多些閒暇來爲殿下打點江南,豈不正好。”

李恪和蕭家交好,與蕭璟交好,能叫蕭璟親自出馬打點的,自然就是楚王府拉攏南族世家門閥之事了,這確也是李恪眼下極爲緊要之事。

此事若是有蕭璟這個名冠南族的蕭家家主出馬,自然是十拿九穩。

李恪拱了拱手道:“此事幹系重大,非蕭老不可爲之,此事便有勞蕭老上心了。”

蕭璟道:“殿下嚴重了,殿下於我蕭家兄妹有恩,老臣不過盡綿薄之力。”

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章 加註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章 請辭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
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章 加註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章 尋人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章 請辭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