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

如果說貞觀四年,薛延陀始反突厥,是薛延陀由弱變強的一年的話,那五載後的貞觀九年,一定是薛延陀由盛而衰的一年。

貞觀九年,也是大度設反出浚稽山,在金山科布多自立門戶的次年,漠北草原,夷男的鬱督軍山和大度設的金山東西開戰。

年初,夷男初伐大度設時,還是信心滿滿的模樣,可隨着兩地交戰日益頻多,夷男卻覺出了越來越多的無力感。

其一,大度設引西突厥、高昌各部四萬大軍過金山,實力陡增,佔據地利,早已不是薛延陀可以輕勝;

其二,薛延陀腹背受敵,西面要應付大度設,南面還要遣重兵提防浚稽山隘口的李恪,有了李恪的默許,甚至就連原本對他俯首帖耳的遼東各部也敢入薛延陀境內劫掠,分一杯羹,夷男的兵力兵力更顯捉襟見肘;

其三,鐵勒各部心懷鬼胎,雖然名義上從夷男調遣,但當突利失帶着各部人馬到了金山外時,卻一個個逡巡不前,只顧着保存實力,作戰不力。不過說來也是,草原之上向來都是弱肉強食,若是鐵勒各部在此戰中損傷過重,誰知道夷男會不會轉頭便將他們部落一舉吞併了。

就是這樣,一場夷男原本計劃中三個月內,在入秋前結束的戰爭,愣是拖到了七月中還沒個苗頭。

夷男願還想着待他平定了大度設,全掌漠北,心裡有了底氣,纔好遣人去一趟長安,行離間之計,和唐廷談判,將李恪撤換或限李恪之權,

可是現在,隨着薛延陀久攻金山不下,戰事焦灼,整個薛延陀西部都被拖進了泥潭,夷男越發地沒了和唐廷討價還價的本錢,無奈,只得另尋他法。

梯真達官便給夷男獻上了一策:和親。

兩國和親,另定盟約,可保邊線安寧,哪怕是比李世民更年長些的夷男自降輩分,也無不可,只要能求得薛延陀南線數載安寧,夷男便有了喘息之機。

但夷男想要求成和親並不容易,一來大唐朝堂對薛延陀敵意甚重,二來和親從來都是以弱求強,李世民雄才偉略,對漠北早有野望,若是唐廷之中無人助力,夷男難以成事。

正如梯真達官所言,李恪北上督軍是爲謀功,絕不會希望兩國和親,而在長安也有李恪的對頭,他們自然就不希望李恪建此奇功,夷男挑中的李恪對頭不是旁人,正是太子李承乾。

近年來,李承乾和夷男一樣,日子都過的不是很如意,雖然富貴依舊,但下面的幾位兄弟眼巴巴地看着儲位,李承乾眼看着太子之位也是越發地不穩當了。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夷男的可汗之位不穩,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穩,夷男很清楚如今李承乾的處境,自然也知道該如何向李承乾開口。

於是,夷男終於遣了自己的心腹,薛延陀俟斤昆谷前來長安求成和親之事。

七月,長安城,東宮。

“外臣薛延陀昆谷,拜見大唐太子殿下。”太子李承乾正在光天殿內殿坐着,而夷男的使臣,昆谷正伏於地上,跪拜道。

李承乾不是蠢人,相反的,自打他斷腿之後,他行事反而謹慎了許多,眼下大唐北伐薛延陀幾成定局,夷男的人在這個時候秘密來見他,他自然多了一分小心。

李承乾也不使昆谷起身,只是問道:“你是夷男的心腹,你不在鬱督軍山待着,來我長安做甚?”

昆穀道:“外臣此來是奉可汗之命,專程拜會太子的。”

李承乾擺了擺手道:“拜見我便不必了,本宮和夷男此前從不相識,以後也不會相識,本宮就當做沒見過你,你自行退下吧。”

昆穀道:“太子要外臣退下不難,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可太子就不好奇外臣千里迢迢來此的緣故嗎?”

李承乾道:“不必了,本宮沒有興趣知道。”

李承乾已然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態度,不過李承乾會這樣,也早已在昆谷的意料之中,昆穀道:“外臣此來是奉可汗之命,爲太子解難的。”

“哈哈...”

李承乾聞言,不禁笑了出來,李承乾道:“三弟屯兵河東,王師北向,夷男自身尚且難保,拿什麼來助本宮解難,更何況本宮又有什麼難要他來解。”

李承乾雖然和李恪不和,但李恪統軍打仗的本事李承乾多少還是有些底氣的,李恪在河東督軍,本就是意欲北伐,在李承乾眼中,夷男也不過是個還剩幾載可活的將死之人罷了。

昆穀道:“楚王北伐若是建功,難道太子就不擔憂嗎?”

李承乾眉頭一皺,臉上露出了不悅之色,問道:“你這是何意?”

昆谷回道:“楚王覬覦太子之位已久,早欲取太子而代之,此番北伐便是楚王建功良機,也是他取代太子的重要一步,太子的儲君之位早已岌岌可危,倒也難得太子還能穩如泰山。”

中原王朝,歷朝歷代,尤其是開國之初,皇位承繼就罕有不見血,不相爭的,古來如此,現在自亦如是,李恪英武,又得李世民寵愛,對李承乾的儲位威脅本就極大,李承乾不以李恪爲敵纔是怪事。

李承乾道:“本宮不知道你們的消息是從何而來,本宮的事情也不必你們來管。”

“正所謂此消彼長,楚王正在河東聚勢,欲一舉而奪太子儲君之位,可太子卻仍舊自大如斯,外拒盟友,豈不是太可笑了嗎?”李承乾之言入耳,昆谷並未離去,反倒自己站起了身子,笑道。

李承乾一拍桌案,喝問道:“你這是何意?”

李承乾之舉,已然動怒,但昆谷站在殿下,卻也巋然不懼,昆谷擡頭看着李承乾的眼睛,回道:“薛延陀亡,則楚王興,則太子衰;薛延陀存,則楚王衰,則太子興,這樣的道理,太子竟也看不出來嗎?”

李承乾接着問道:“所以呢?”

昆谷回道:“所以太子何不和我家可汗聯手,一同對付李恪,只有李恪敗了,太子的儲君之位才能穩當啊。”

昆谷之言,確有道理,李承乾聞言,眼中卻閃過了一絲警惕,如果說李恪是食人猛虎,那夷男又何嘗不是,從根本上來講,薛延陀也是大唐的勁敵,也就是他李承乾的勁敵,不可與虎謀皮的道理,李承乾豈會不知。

李承乾回絕道:“本宮身爲大唐太子,便是大唐未來的國君,豈能與你等沆瀣一氣,謀我大唐邊關,此事你不必再提了,回吧。”

李承乾擺了擺手,竟是下了逐客令。

李承乾雖然與李恪爲敵,但他身爲太子,國之儲君,他的底線還是在的。

大唐江山是他李家的大唐江山,身爲李家子弟,他可以和李恪相爭,哪怕是拼個你死我活也再所不惜,但要李承乾出賣大唐,掘了自己的牆腳,李承乾自問還做不到。

昆谷忙解釋道:“我薛延陀對大唐忠心耿耿,絕無謀取邊關的意思,我家可汗別無他求,只想促成一事?”

李承乾問道:“何事?”

昆谷回道:“和親,可汗願求取大唐公主,以爲我薛延陀可敦,而後向大唐稱臣,保得國祚。若能成事,我薛延陀必以太子爲主,唯太子之命是從。”

李承乾聽了昆谷的話,緩緩的,心中竟有了一絲意動。蓋因兩國和親並不損大唐之利,反倒可使邊關保得十餘載太平。

而且李承乾知道這是夷男的緩兵之計,但李承乾卻不擔心。只要兩國和親,邊線無事,李恪這個幷州大都督便沒了用武之地,無功可立,又被困在河東,對他的太子之位的威脅便小了許多。

至於給了薛延陀喘息之機,更算不得什麼,李承乾有自信,只要他將來登基稱帝,他同樣可以平定薛延陀。

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章 拒辱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八章 山路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十九章 夏乏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八章 逼反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一章 議親
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章 拒辱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章 校場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八章 山路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十九章 夏乏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八章 逼反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一章 議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