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

李恪自長安赴河西西巡,自長安出發,過岐州,而後隴州,行至秦州,當李恪到了秦州時已是出發三日之後了。

此次西巡乃是李恪封爲太子,入主東宮後的第一次西巡,更是奉旨代天往酒泉祭拜先祖,一路之上無論文武官員紛紛出城相迎,盛情款待。

此前李恪多在淮南和河東,對東南和北地的無論是風土人情還是文武官員都很是熟悉,但卻從未涉足過長安以西的州郡,這對於這些隴右官員而言可是一個極難得的機會,一個在大唐儲君面前露臉的機會。

此前幾州的官員也多有列隊求見李恪的,但李恪對他們的興致卻不高,可今日的上邽縣令卻勾起了李恪的興致,而李恪對這個縣令感興趣倒也不是因爲他的治績,他的治績雖然中上,但算不上最好,這個縣令真正叫李恪感興趣的就是他的名字——狄知遜。

狄知遜其人,放在眼下確實算不得什麼人物,不過尋常而已,但其子狄仁傑卻是大大有名的人物。

“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尊李保唐,恢復廟社,被譽作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的狄仁傑的生父,李恪又怎會沒有見一面的興致。

“太子,前面站在最前的那人便是幷州狄知遜了。”在李恪的身旁,劉仁軌隨侍身後,指着不遠處的長亭之外的一人,對李恪道。

李恪順着劉仁軌所指的方向望去,在上邽三裡外的長亭下,正有一身着縣令官服,樣貌清瘦、俊朗的中年男子正束手而立。

李恪好奇道:“正則也識得狄知遜?”

劉仁軌點了點頭道:“門下在以往任咸陽縣丞時曾與狄知遜有過數面之緣,也算是相熟吧。”

李恪問道:“那正則以爲其人如何?”

劉仁軌想了想,回道:“其貌不凡,器宇軒昂,其性如名,謙遜有禮,是君子,亦是賢能。”

狄知遜乃尚書左丞、臨穎顯男狄孝緒之子,亦是出身名門,世家子弟。狄知遜少年時隨其父在京中便頗有賢名,號爲神情秀髮,一表人才。

狄知遜舉明經出仕,曾入值爲東宮內直郎,掌管太子東宮的符璽、傘扇,早些年前便外放爲官,已有數載。

李恪笑道:“如此說來其人倒還有些本事了。”

劉仁軌站在李恪的身旁,看着李恪的模樣,心裡不禁也多了幾分好奇。這幾日間多少刺史、都督拜會於他,李恪也不過尋常待之,李恪爲何偏卻對一個狄知遜有如此大的興趣。

其實劉仁軌哪裡知道,李恪之所以對狄知遜感興趣,從來不是因爲狄知遜其人,而是他那個在五十載後,將撐起半個大唐朝堂,號爲南天一柱的名相親子狄仁傑。

“臣上卦縣令狄知遜拜見太子。”李恪方一近前,狄知遜便連忙俯身對李恪拜道。

李恪親自上前扶起了狄知遜,笑道:“另尊與我我師景仁公(岑文本表字)交好,相交莫逆,你我也算是半個世交了,知遜快快請起。”

李恪的近乎一下子出乎了狄知遜的意料,李恪恩師岑文本官拜中書令,太子少師,確與狄知遜生父尚書左丞狄孝緒交好,但狄知遜沒想到李恪竟會如此熱絡。

狄知遜忙應道:“臣不過微末,竟能得太子親近,實在恍惚,臣謝過太子。”

李恪道:“早時本宮在京時還聽得家師專程提及知遜,說知遜賢良恭謙,有乃父之風,今日一見果也人如其名。”

狄知遜不過是個尋常的角色,岑文本自然不會專程和李恪提及狄知遜,這話不過是李恪嘴邊胡謅地罷了,但狄知遜自也沒有查證的法子,李恪說了也無妨。

狄知遜謙虛道:“岑相謬讚了,臣歲初離京前還曾隨父拜見過岑相,得岑相教誨,自覺受益良多。”

狄知遜說着,又對李恪道:“臣知太子將過路上卦,特在府上略備薄酒,還請太子賞光稍坐。”

李恪今日來見狄知遜,他本意要見的本就不是狄知遜,而是其子狄仁傑,李恪問道:“知遜外出爲官,可是將家眷也接來了上卦?”

狄知遜不知李恪爲何突然提及他家眷的事情,也只當是李恪身爲上位,隨口的一句關心而已,便如實回道:“臣在上卦居於縣衙之中,並未另置宅院,頗多不便,故而未曾將妻兒帶來上卦,他們現在長安府上。”

李恪西行正趕着時間,若是狄仁傑在上卦,倒也值當李恪親自去一趟縣衙,但李恪聽着狄知遜所言,知道狄仁傑現還在長安,便也就沒了在去縣衙歇息的心思了。

李恪擡頭看了看天色,對狄知遜道:“本宮西行還有要事,看着眼下日頭還高,還能在多趕些路,便不去府上叨擾了,本宮在太原時便曾聽得太原狄家乃幷州名門,歷代仕宦,祖、父、子三代俱非尋常,待來日知遜回了長安,再去拜訪。”

狄家三代同堂,李恪說的祖便是狄孝緒,說的父便是狄知遜,至於子自然就是以狄仁傑爲首的狄家兄弟了。

狄知遜聞言,受寵若驚,忙道:“怎敢勞動太子,來日待臣還京述職,必攜犬子上門拜見太子,聆聽太子教誨。”

李恪和狄知遜說這些,等的就是狄知遜這句話,李恪問道:“本宮此前只知知遜有子,只是還不知知遜之子年歲幾何呀?”

李恪的目的,狄知遜哪能猜的道,狄知遜只是如實回道:“臣有四子,俱都年少,長子仁杰年也才八歲,正是進學的年紀。”

八歲,倒是個正好的年紀,比李璄大上一些,但又大地有限,正可爲隨侍之人。

李恪道:“本宮近來正愁於一事,還望知遜爲本宮分憂。”

狄知遜聞言,忙道:“太子但請吩咐,臣必竭力而爲。”

李恪道:“本宮嫡長之李璄,年已四歲,馬上便到了進學的年紀,身邊正缺一個伴讀之人,本宮欲使令公子仁杰入東宮侍讀,不知可否?”

李恪之言入耳,狄知遜的臉上頓時滿是訝色和喜色,太子嫡長的伴讀,可就是近侍之人,將來待李恪登基,李璄被立爲太子之時,狄仁傑便是李璄的潛邸心腹,更進一步就算是將來拜相也不過舉手之間。

幾乎沒有半分的猶豫,狄知遜當即拜道:“有何不可,臣代犬子拜謝太子恩遇。”

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章 結好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章 陰山下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章 汗庭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章 取義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九章 拒親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章 初定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章 方季長
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章 結好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章 陰山下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章 尋人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章 汗庭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章 李世民第四章 取義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章 侯君集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八章 山路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九章 拒親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章 初定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章 方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