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

死者赴死,生者向生。

貞觀十一年,臘月二十,隆冬之末,天地大寒,這一日註定是個不尋常的日子,

深夜,太極宮立政殿中,以天下名貴藥材吊着性命,拖了兩日有餘的長孫皇后終究還是撒手而還,駕鶴西去。

隨着宮中一句“皇后殯天”的長號,長孫皇后之死塵埃落定,滿宮素縞,而與此同時,延康坊的楚王府卻熱鬧地忙碌了起來。

自打入夜子時,楚王妃武媚娘便突然腹痛難當,而武媚孃的產期本就在這幾日了,武媚娘突然腹痛自然是將欲產子了。

武媚娘肚子一痛,整個楚王府中頓時不再安靜,內院的所有僕從起身,內外忙活了起來。

內室中,武媚娘一直在叫着疼,而接生的穩婆進屋已經有了一段時間,此事的李恪在屋外乾急,急地來回走動,卻幫不上半點忙。

“殿下不要再來回晃了,王妃在屋中生產,你再急也沒用,快些站定歇着吧,晃得人心煩。”李恪站在產房之外,兩腿不停,一柱香多的功夫已經在門前來回走了幾十趟,一旁的本就急躁的丹兒被晃得兩眼發花,終於憋不住了,對李恪道。

李恪是一家之主,旁人說不得,也不敢說他,也唯有丹兒這個跟隨李恪多年,不怕李恪降罪的心腹侍婢才能說他了。

李恪道:“本王也不想這般急,這不是沒了法子嘛,實在是幫不上手。”

丹兒道:“產房裡的事情殿下身爲男子自然是幫不上的,只是殿下幫不上手也就罷了,偏生還在這裡晃盪,堵着了屋裡進出的路,光添了亂。”

李恪身份尊貴,府中人上下誰都不敢撞了他,故而當李恪在門外來回踱步的時候在產房內外忙着的衆人不管是端熱水的,還是拿着布的,都須得避着李恪,進出不便。

李恪聞言,這才意識到自己在門外來回走動擋住了府中婢女進出的路,撓了撓頭,退了出來。

丹兒手中拿着手絹走到了李恪的跟前,擡手爲李恪擦了擦額角的汗珠,對李恪道:“天寒地凍的。怎的還出了身汗,王妃吉人天相,殿下不必太過憂心。”

李恪行伍出身,見慣了大場面,在兩軍陣前,萬人廝殺,李恪尚能泰然處之,但唯獨今日在這小小的產房之外,李恪卻是坐立不安,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

李恪既是有些激動,更多的還是擔憂,畢竟武媚孃的身子骨雖然一直不錯,但畢竟年少產子,李恪怎能不擔心。

李恪就這樣,雙拳緊握,在屋外又焦躁難安地待了一個多時辰,終於,聽得屋中的一陣嬰兒的啼哭聲,產房的門緩緩開了。

“如何?”李恪看着產房的房門打開,接生的穩婆自屋中走了出來,李恪連忙開口問道。

穩婆笑了一聲,俯身對李恪恭賀道:“恭喜殿下,母子平安,王妃給楚王府添了個小世子。”

李恪聞言,臉上溢出了笑意,當即道:“好,很好,將穩婆請下去,重賞!”

李恪說完,饒過身前的穩婆便要進屋探視武媚娘和他新出生的長子。

可就在李恪剛要邁步進屋時,還不等他進去,便被門口忙活着的婆子攔了下來,婆子道:“殿下止步,男子是不進產房的,王妃剛生完子,屋裡血氣重,恐怕衝了殿下,殿下還是待收拾好後再進吧。”

李恪擺了擺手道:“無妨,本王少年從軍,舉手之間便是萬人性命,鬼神辟易,這些血氣如何傷得着本王。”

李恪說完,也不管旁人的勸阻,自己進了屋中。

屋裡,武媚娘剛生完子,正是最是虛弱的時候,正靠在牀前的錦被之上歇息,眼睛看着一旁婆子懷中的孩子,眼中帶着溫柔的笑意。

“媚娘辛苦了。”李恪入內,在武媚孃的牀邊坐下,看着面色蒼白的武媚娘,握着武媚娘冰冷的手,柔聲道。

外面天寒地凍,武媚娘感受着自李恪手掌傳來的溫熱,對李恪打笑道:“哪有殿下辛苦,聽婢女的話,殿下在外面怕是急壞了吧。”

李恪笑道:“我聽着屋內的動靜,哪有不擔心的,不過好在媚娘吉人天相,自有上天庇佑。”

武媚娘笑了笑,伸出手,對一旁抱着孩子的婆子道:“可否將孩兒給我抱着。”

婆子道:“給王妃抱着倒是無妨,只是怕王妃眼下體弱,氣力不足,千萬可別摔了小殿下。”

李恪見狀,吩咐道:“無妨,交給本王便是。”

李恪說着,擡起手來,自婆子的手中接過了孩子,抱在懷中,露在了武媚孃的眼前。

武媚娘看着孩子,對李恪道:“這孩子的輪廓和三郎好像,將來也必如三郎這般英武。”

李恪看着懷中的孩子,雖然連眉毛都還未長開,但卻也能看得出懷中的孩子與自己頗爲相像,李恪笑道:“那是自然,他是本王的嫡長子,將來是要承繼本王之後的。”

武媚娘問道:“殿下可曾爲孩子取好了名字?”

李恪想了想,道:“這是咱們的嫡長子,若要取名,還是請父皇來取的好,正好我明日也要進宮,到時問過父皇的意思便是。”

要李世民爲長子取名,既是沾沾李世民的貴氣,顯得鄭重,也能看看李世民對這個孩子和整個楚王府的想法和態度,武媚娘想了想便也猜到了李恪的心思。

武媚娘道:“好,那便依三郎所言。”

武媚娘產子,給楚王府添了嫡長,自然是好事,李恪大喜之下羣賞衆人,雖然是正值深夜,但王府內外仍舊歡騰了起來。

可就在整個楚王都因爲小世子誕生,而漸漸熱鬧起來的時候,卻有宮中內侍在薛仁貴的帶領下急匆匆地直奔內院而來,求見李恪。

此時宮門已然緊閉,宮內宮外消息難通,楚王府添丁雖然是大事,但也絕不會驚擾到夜開宮門,此時太極宮中應該還沒有得到李恪得子的消息,那內侍來此自然也非恭賀而來。

李恪一聽到有宮中內侍求見,忽然心中一顫,隱約也猜到了什麼,果然就在片刻之後,宮中內侍方纔進門,便連忙對李恪道:“殿下,皇后殯天,陛下急招諸位皇子、親王進宮。”

長孫皇后之死已是必然,故而李恪和武媚孃的心裡也都有了準備,但是就當他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心裡卻仍舊難免震動。

武媚娘和李恪相互對視了一眼,都能夠看到彼此眼中的震驚,武媚娘忙對李恪道:“此間事情已不必三郎在此,三郎速去宮中。”

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九章 拒親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七章 朝議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六章 殺機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
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九章 拒親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七章 朝議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六章 殺機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