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回揚

楊妃明事理,看似淡泊的外表下卻藏着一顆玲瓏心,雖不張揚,但城府心機卻不下於任何人。

她自幼生於大隋皇室,而今又以貴妃之名居於大唐後宮,她很清楚朝堂與後宮之間的規矩。

後宮有後宮的規矩,外朝則有外朝的規矩,聰慧如楊妃,也不會逾越半分。

外朝事,外朝了,李恪遇刺,本就是朝爭所起,事在朝堂,楊妃斷不會在明面上面插手,既壞了規矩,又平白惹惱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使她們母子處境難堪。

但楊妃自己不出手,不代表此事就此作罷,相反地,次日清早,楊妃便命瓶兒親自帶着李愔出宮往岑府求學,與岑文本講明此事。

“先生,婢子此番乃是封娘娘之命前來,送上娘娘親筆手書。”瓶兒把李愔帶到了書房安置下,便獨自叫出了岑文本,對岑文本小聲道。

岑文本是爲李恪業師,李恪絕對的心腹智囊,而楊妃是李恪生母,也是李恪至親,兩人本也相熟,但楊妃行事一向謹慎,甚少主動聯繫岑文本,但此次卻是例外,岑文本聽得瓶兒的話,頓時知曉此事非同小可。

岑文本看了看四周,見得並無旁人,纔對瓶兒道:“貴妃娘娘書信現在何處?”

瓶兒小心翼翼地打開了自己衣袖的夾層,從夾層中取出了一封信件,對岑文本道:“娘娘手書在此,請先生閱覽。”

岑文本自瓶兒手中接過書信,打開一眼,果真是楊妃的字跡,接着便仔細地看了下去。

楊妃信中所寫,正是李恪遇刺一事,以及瓶兒在東宮得到的消息。

岑文本將書信看完,而後用火將書信燃盡,確保並無半分字跡留下,過了片刻後對瓶兒問道:“此事確切否?”

瓶兒回道:“暫且不知殿下遇刺是否確爲太子指示,但太子確有此言,娘娘聞得此事後甚是震怒。”

岑文本聞言,緩緩地點了點頭。

楊妃要瓶兒親自將此信交到岑文本手中,爲的是什麼,岑文本自然清楚。

岑文本身爲李恪業師,也是李恪的謀主,李恪雖不在長安,但岑文本卻也絲毫沒有半分鬆懈,當岑文本得知此事後,便立刻已經有了計較,此事無論與李承乾有否關係,岑文本都不會叫李承乾安然地置身之外。

岑文本道:“此事娘娘儘可放心,岑某爲人師,爲人臣,自當爲殿下謀劃妥當,哪怕殿下遇刺一事與太子無關,臣也不會錯過此等良機。”

岑文本的反應比起楊妃來要緩和上了許多,似乎對太子酒後之言也顯得不甚訝異,倒是叫瓶兒有些奇怪。

瓶兒跟隨楊妃在宮中多年,一向倚爲臂膀,一點就透,比之尋常宮女不知要聰穎上多少,瓶兒想着自打今日見了岑文本之後,岑文本的反應,心中突然想到了什麼,於是問道:“聽先生之言,先生可是知其中內情。”

岑文本笑了笑,回道:“姑娘果然聰穎,昨日晚間,臣已收到自廬州傳來的口信。”

李恪遇刺,曾在廬州養傷,廬州傳來的口信,自然就是李恪的意思,瓶兒問道:“可是殿下有信傳來?”

岑文本道:“不錯,殿下口信昨夜才道長安,皇宮宮門已閉,故而未能傳至娘娘耳中。”

瓶兒接着問道:“殿下所傳何事?”

瓶兒跟隨楊妃十餘載,更是看着李恪長大的,自然是信得過的,岑文本還欲借瓶兒之口告知楊妃,自也不會隱瞞。

岑文本回道:“殿下遇刺非是京中刺客所爲,乃是殿下自己一手籌劃,既是爲了震懾京中宵小,叫他們消停些,也是爲離間之用,叫京中各方相互猜忌。”

李恪遇刺,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指明行刺之人是誰但光看那禁軍纔有的短弩便知行刺之人必是來自長安,而長安城中對皇帝虎視眈眈的不在少數,今日遇刺的是李恪,誰又知道下一位是誰?李恪在廬州遇刺倒是叫千里之外的長安都不安穩了。

瓶兒聽了岑文本的話,心中倒是輕鬆了許多,既然李恪遇刺一事乃是李恪自己所籌劃,那李恪的處境便也沒有她們所擔憂地那般不堪。

瓶兒道:“即使如此,倒是叫娘娘平白憂心了這般許多,待我回宮後便將此事告知娘娘。”

岑文本道:“此事告知娘娘倒也無不可,只是娘娘卻不可因此而有所懈怠,叫人看出了端倪,否則殿下苦心做的這個局,便可惜了。”

瓶兒回道:“先生放心,婢子曉得。”

————————————

李恪和岑文本師徒多年,自有默契,李恪一封口信帶到長安,甚至不必多操心半分,岑文本自會依據朝中局勢做出最適合的佈局,而與此同時,李恪已經到了揚州。

揚州城外三裡,李恪楚王一衆家臣已在官道正中等候多時。

“臣等護衛不利,已致殿下陷險,請殿下責罰。”李恪肩膀帶着傷自廬州歸來,相距等候的衆人還有三十步,揚州城的一衆人等已經紛紛跪地,齊聲拜道。

李恪看着眼前跪在一處的衆人,也是頓了片刻,而後才翻身下馬,走到衆人跟前,朗聲道:“本王非是不明是非之人,輕信亂黨,使其有機可乘的是本王,令玄策統兵,調開王府衛率的是本王,盱眙被圍,着君買突圍,先往揚州報信的還是本王,此事終究是本王之過,本王自當上書父皇,自稟過失,與你等何干。”

李恪被擄,若是依例而斷,這些楚王府的家臣自然難辭其咎,但李恪卻非寡義之人,無心苛責。

更何況,他們只是李恪楚王府麾下,若是當真一板一眼地降罪於他們,他們又如何扛得起。

李恪相信自己楚王的麾下之人,也認定他們的文才武略俱爲一時翹楚,相信十載之後的他們必當名冠當世,但是現在,他們還都只是王府家臣,若是長安朝廷以這等罪過降罪於他們,他們的仕途便算是終結了。

故而李恪無論是出於本心,還是私心地想保住他們,他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包大攬,把所有的罪責都攬在自己的身上,因爲李恪至少保住了淮南,李世民絕不會因此事而把李恪怎樣。

李恪一番話,把此事之上所有的罪責盡數包攬了過來,他們又如何不知李恪迴護他們的苦心,尤其是行伍出身的席君買,性情最是直率,不知不覺地,眼眶都悄然溼潤了。

席君買走到李恪的跟前,執軍中之禮,對李恪拜道:“從此以後,席君買這條命便是殿下的,自此絕不離殿下半步。”

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四章 求親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
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四章 求親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