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

貞觀八年冬,十一月末,晉陽城。

時值歲末,一載將盡,正是河東一十六州,八十五處統軍府各處軍政首官前來晉陽向李恪稟政的日子。

稟政是一歲大事,疏忽不得,幷州大都督李恪和大都督府長史李績將各州首官分各州見了,待李恪將他們盡數見完時已是傍晚。

隆冬之時,日頭短地厲害,不過時才傍晚,屋外的天色已經是漆黑的一片。當李恪正要親自送走最後見面的雲州都督喬師望時,才發現,原來不知何時,屋外竟已下起了大雪。

“哦,屋外何時竟下了雪,若本王記得不差,這恐怕還是今歲河東的初雪吧。”幷州大都督府衙,正堂公房中,李恪看着屋外飄飛的大雪,還有地上鋪着的薄薄的一層雪衣,對喬師望道。

一旁的喬師望回道:“這雪想必是方纔才下的,之前末將進門時還未大雪,現在竟又突然下了。”

李恪坐了一日,腰肩酸乏地厲害,李恪站在門外,長長地伸了個懶腰,然後對喬師望笑道:“瑞雪兆豐年,有了今日這一場大雪,來年河東各地的收成想必不會差了。”

喬師望笑道:“末將看着眼下已近十二月,原本還擔心今歲無雪了,如今看了今日大雪,也算是放了心了。”

李恪道:“明歲、後歲,天公若肯作美,只要再給本王兩載豐收,便是本王北定薛延陀之日。”

大唐北伐薛延陀,最大的阻礙無非就是兩處,一是薛延陀兵多將廣,二十萬大軍雄踞漠北,輕易動彈不得;二是大唐多線開戰,若是再舉大軍北伐,恐怕糧草多有不濟,不足久維。

如今隨着大度設諾真水戰敗,西逃金山,薛延陀內亂已起,不消兩載薛延陀東西內耗,國力必減,現在李恪唯一缺的便是糧草了,只要河東兩載豐收,李恪便可聚十萬大軍一載可用之糧草,揮師北伐,滅薛延陀國祚。

一旁的喬師望,看着李恪忙累了許久,有些蒼白的臉色,道:“大都督還需仔細身子纔是,大都督召見各州軍務長官,怕是已有三四日未曾好生歇息了吧。”

河東份屬邊州,北疆要地,各州都督並各處統軍府統軍合計近百人,就算一州只一個時辰,也需三日,更何況軍務繁雜,李恪到太原未久,想要問詢地仔細,一州又怎會只一個時辰,今日已經是李恪聽政的第四日了。

四日間李恪見了這般多的人,一日不停,自然難免有些疲乏,臉色不太好看。

自貞觀四年,大唐北伐突厥時喬師望便同李恪相識,如今再見,喬師望便成了李恪麾下,喬師望所言自然是關心李恪的身子。

李恪擺了擺手,笑道:“有勞喬都督關心了,地方聽政一載也不過這一次,累些也無妨,若是本王聽問地不仔細了,到了長安父皇問起,本王答不及意纔是麻煩。”

喬師望應和道:“大都督所言極是,如今海內漸安,陛下最是關切的便是隴西和河東戰局,大都督此番回京,陛下必然仔細垂詢,大都督想的仔細也是好的。”

喬師望和李恪說着回京之事,李恪突然也想起了一事。今歲歲中,皇帝李世民曾下旨,將太上皇李淵的第九女廬陵公主下嫁於馮翊喬氏喬師望。

李恪對喬師望問道:“對了,今歲八月,父皇曾下旨賜婚,喬都督與九姑的婚事可曾定了日子?”

喬師望聞言,回道:“蒙陛下和上皇錯愛,賜公主下嫁,末將與公主殿下的大婚定於明歲正月,到時大都督想必還在長安,屆時還望大都督賞臉前往,也來府中喝杯酒。”

李恪笑道:“九姑和喬都督大婚,本王必往貴府道賀,再過兩月,喬都督可就是本王的姑父了,你我可就是一家人了。”

喬師望奉命尚上皇九女廬陵公主,日後便是駙馬,現在的喬師望雖是雲州都督,在李恪麾下,但輩分不可亂,待得喬師望和廬陵公主大婚後,自然就成了李恪的九姑父。

喬師望笑道:“末將承蒙陛下和上皇厚愛,迎娶公主。末將思及皇恩,日後在雲州自當恪盡職守,殫精竭慮,報效皇恩。”

李恪道:“喬都督忠君報國,這是必然的,否則我大唐邊將無數,又怎的會獨將九姑嫁於喬都督。喬都督鎮守雲州,毗鄰草原,乃我河東最是緊要的所在,喬都督身上的擔子可不輕。”

喬師望道:“大都督年未弱冠,便擔了河東的擔子,末將自問比殿下癡長十歲,又怎敢言難,末將自當勉力爲之。”

“如此便好。”李恪點了點頭道。

李恪說完,擡頭看着空中飄飛而下的大雪,對喬師望問道:“太原之事已畢,喬都督意欲何往?”

喬師望回道:“時辰以晚,末將先往驛館歇息一日,明日再啓程北歸。”

李恪道:“如此也好,從府衙回大都督府正過驛館,你坐大都督府的馬車隨本王同去便是。”

太原已是大雪,騎馬難行,府衙相距驛館還有些距離,喬師望若是步行恐怕還很要些時間,故而李恪有此一言。

喬師望坐鎮雲州,位處河東最北,最是關鍵,李恪開口,本就是有意拉攏喬師望,喬師望也知李恪之意,自然也不會回絕,當即謝道:“謝殿下體恤,末將恭領美意。”

喬師望說着,道了聲謝,便隨李恪同去了。

李恪和喬師望一同到了府衙門外,大都督府的馬車早已在門外等候,就在李恪和喬師望先後上了馬車後,卻發現王玄策正迎着李恪的馬車快步而來。

“殿下,殿下。”王玄策一邊朝着李恪的馬車走來,一邊招呼道。

“停下。”李恪看着王玄策走來,對駕車的車伕吩咐道。

“諾。”車伕應了一聲,放下了手中的馬鞭。

李恪待王玄策走近,問道:“屋外大雪,先生有何要事竟要到府衙尋本王?”

王玄策大口地喘着粗氣,回道:“殿下,長安來的消息,上皇病危。”

李恪聞言,訝然道:“什麼?怎會如此?”

王玄策道:“上皇在大安宮病危,陛下傳旨請殿下速速回京。”

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五章 定親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章 命格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章 分封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
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五章 定親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章 命格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二章 敲打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章 分封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