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校場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大婚之夜,良宵苦短,當武媚娘躺在楚王府的牀榻之上夢醒之時,已是辰時初刻,天色大亮。

“小娘醒了。”楚王府內院臥房中,錦兒正端了清水進門,正看武媚娘在牀榻上緩緩坐起,對武媚娘道。

武媚娘扭了扭頭,見得昨夜在她身旁同睡的李恪已經沒了蹤影,於是問道:“殿下呢,殿下可是已經起身了?”

錦兒回道:“阿郎起的早,現在校場習練,已經有些時候了。”

武媚娘聞言,才知自己貪睡起的遲了,李恪早就起身,對錦兒嬌怨道:“你這小妮子,既知殿下起了,怎的不叫醒我,讓我睡到此時。”

錦兒將手中盛着清水的銀盆放下,走到了牀前,笑着對武媚娘回道:“這是阿郎特意吩咐了的,阿郎早間早有交代,只說王妃昨夜累着了,要婢子萬萬不得攪擾王妃歇息。王爺心疼王妃,婢子怎敢違拗上意。”

武媚娘聽了錦兒的話,臉上頓時露出了些許羞紅,李恪所言昨夜勞累,其中之意她豈會不知,媚娘不覺羞怯纔是怪事。

武媚娘既感羞怯,又喜李恪疼惜,佯怒着對錦兒道:“你隨我嫁來王府還不到一日,便只顧着聽殿下的吩咐,若是再有幾日,只怕我都叫不動你了。”

錦兒知道武媚娘是在同她玩笑,但還是忙道:“小娘說的哪裡話,錦兒是隨小娘嫁入王府的孃家人,小娘在,錦兒在王府纔有一席之地,錦兒自然最聽小娘的吩咐了。”

正如武媚娘所言,錦兒初到王府,與楚王府本也無甚淵源,她能在楚王府立足全憑武媚娘這個王妃,可錦兒離不開武媚娘,武媚娘又何嘗能離得開錦兒。

隨武媚娘嫁入王府的人中,唯錦兒一人是武媚孃的貼身侍女,最得武媚娘信任。媚娘初入王府,錦兒之於媚娘,便如瓶兒之於楊妃,自然片刻難離。

武媚娘起身,輕輕捏了捏錦兒的臉蛋,笑道:“如此纔好。”

錦兒手中拿着衣裳,也對武媚娘道:“婢子先伺候小娘洗漱更衣。”

武媚娘點了點頭道:“也好,你先與我更衣,隨後同我去一趟校場。”

“諾。”錦兒回了一聲,應下了。

————————————————

武媚娘更衣洗漱後,便往楚王府校場而去,。

武媚娘一向知道楚王府華美,佔地極廣,可當武媚娘到了校場外,看到了眼前的一幕,還是被驚住了。

武媚娘一眼望去。楚王府的校場佔地近兩頃,只這一個校場,便比武家的整個應國公府還要大地多,校場之上李恪率十餘人在校場中策馬馳騁,亦顯得頗爲寬敞。

武媚娘哪知,當初興建這座府邸的楚國公楊素本就是武臣出身,初建之時這校場便就佔地極大,李恪得了此處爲楚王府後,更推了南北兩處角院擴建,纔有了今日的規模。

武媚娘看着李恪正在校場中,便要進去,可當武媚娘到了門外,還不等她先開口,門外守衛的士卒當先拜道:“我等拜見王妃。”

武媚娘雖是年少,但也緩緩地擡了擡手着士卒起身,而後拿出了一副楚王正妃該有氣度,對士卒問道:“這位軍士,殿下可在校場?”

士卒回道:“殿下正在校場演練。”

武媚娘問道:“我可能進去?”

士卒忙回道:“王妃玩笑了,楚王府何處是王妃進不得的,王妃要進自然可以,只是校場馬亂,王妃還需仔細些纔好。”

武媚娘笑着應道:“有勞提醒,我多加仔細便是。”

武媚娘今日雖已貴爲王妃,但對府中的這些親衛卻還很是客氣,因爲武媚娘知道,府中的親衛許多都是當初隨李恪北上爲質的士卒,他們對李恪忠心耿耿,是能夠爲了李恪拋開性命的忠勇之士,若有危難,他們將會是擋在李恪和她身前的最後一道屏障,武媚娘知道輕重,自然不會怠慢。

武媚娘說着,便自顧地進了校場。

此時的校場中正是府中親衛演練,戰馬馳騁,煙塵飛揚,李恪一身銀甲白袍,腰跨神駿定北宛若雲飛,武媚娘看着李恪於馬上張弓搭箭,隨着一聲銳耳的弓弦聲,利箭離弦而出,正中百步之外的箭靶。

“好!”唐人尚武,武媚娘也是將門之女,便更是如此,武媚娘於場邊看着愛郎少年意氣,英姿勃發,也不禁撫掌一聲高嘆。

雖然校場馬蹄之聲嘈雜,李恪聽不清武媚孃的讚歎,但校場之中向來鮮有女子至此,武媚娘和錦兒身着彩裙站在此處顯得很是扎眼,李恪想不注意都是難事。

李恪騎在馬上,看着愛妻俏生生地站在場邊,也無心再練,擺了擺手,示意場中衆人停下,散開,而後將手中的馬繮交給了場邊候着的馬奴,自己徑直走向了場邊等着的武媚娘。

“此處煙塵重地很,媚娘不在屋中帶着,怎的來了此處?”李恪上前,笑着對武媚娘問道。

武媚娘從袖中取了一方香帕,擡手爲李恪擦了擦額角的汗珠,回道:“媚娘在屋裡左右無事,便想着來看看三郎。”

李恪握着武媚孃的手,疼惜道:“此處雜亂,有時也難免會有射箭走偏的,萬一傷者了可就不好了,日後你若閒暇,可往書房看書,也可出府轉轉,左右不涉險地便是。”

武媚娘知道李恪是擔心她被誤傷,心頭一陣暖意,應了一聲,回道:“三郎說的是,日後若無三郎在側,媚娘便不往這校場來了。”

李恪知道,武媚娘此來是專程來看他,他也生怕自己的話太過直白,會傷了她,於是補充道:“媚娘若是喜歡看些熱鬧,待來日京中十六衛禁軍演武,本王領你上承天門看去,那時旌旗蔽日,可比此處熱鬧多了。”

李恪的話果然叫武媚娘來了興趣,武媚娘問道:“禁軍演武,女子也能去得嗎?”

李恪回道:“若是別家女子自然不行,你是本王正妃,自然去得,到時你只管同本王站在一處便是。”

武媚娘笑道:“既如此,那媚娘便不耽誤三郎正事了,三郎先去演武吧,媚娘自行回去便是。”

李恪聞言,擡頭看了看天色,回道:“這倒也不必,時候不早了,父皇昨日便有交代,要咱們午前入宮見駕,待本王稍稍收拾一番,你便隨雖本王入宮,給父皇和母妃奉茶。”

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章 將行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章 易爵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章 墜馬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章 校場第十三章 盛會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
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章 將行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三十章 事定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章 易爵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章 墜馬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章 校場第十三章 盛會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