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以西漢丞相楊敞爲祖,世居華陰,自漢始,便爲當世名門。

於楊敞玄孫“關西孔子”楊震後,楊震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更是連任太尉,時人稱之四世三公,與同樣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同執天下世家牛耳,一躍而爲天下有數的世家門閥。

但這還遠遠不是楊氏榮光的全部,自漢末之後,經權傾朝野的西晉三楊,再到北魏楊播、楊椿兄弟,甚至到了楊堅、楊素的手中,弘農楊氏一躍而成皇族,顯赫一時。

而如今的隋朝雖然已經亡滅,但楊家卻並未隨着前隋歸於塵埃,楊家的輝煌還在續寫。

現弘農楊氏族老,前隋宗室子弟觀德王楊雄長子,觀國公楊恭仁,武德年間極得太上皇李淵重用,官拜中書令兼吏部尚書,如今雖以致仕,但仍拜特進,在朝中頗具威望。

楊恭仁次弟楊續,官拜鄆州刺史,幼弟楊師道官拜鴻臚寺卿,俱是朝中三品大員,餘者楊家子侄,朝中及州郡地方官任五品以上更有十數人,而這僅僅只是弘農楊氏觀王房一房,弘農楊氏之盛,有此可見一斑。

李恪在來華陰的路上,生怕行程再有變數,便命王玄策、馬周、秦懷道領着大隊人馬,而李恪自己則帶着席君買和岑長倩兩人輕車簡行直奔華陰楊府而去,左右有秦懷道這個混不吝的小公爺在,對付那些地方官員倒是無往而不利。

弘農楊氏可謂天下世家翹楚,在關中更是位列樊川韋杜之前。

楊氏家聲已然如此,原本在李恪想來,楊府的府門想必也是修的富麗堂皇的。

可當李恪真的站在楊府門外,看着楊府的正門時,卻發現,原來楊府正門不過是寬約一丈,暗紅色,最爲尋常的杉木門,而門前懸着的門匾也沒有半個字的多餘墜飾,只是一塊看着很有些年頭的古舊木匾,上書簡單的兩個字“楊府”!

楊府的正門與李恪恢弘闊麗的楚王府根本不能相比,但李恪看着眼前這簡樸的門臉卻不敢有絲毫的輕視。

弘農楊氏,千古名門,哪怕擺在李恪面前的是一間草屋,他又豈敢有半分輕慢。

“我乃楚王府文學岑長倩,煩請通報貴府主人,唐三皇子楚王殿下如約拜會。”到了楊府門外,岑長倩把楚王府的拜帖遞到了楊府知客門人的手中,拱手道。

楚王李恪將臨,這也是楊府門子早就知道的,他聽聞岑長倩之言,自岑長倩手中接過名帖,當即命人開了府門,對李恪道:“還勞殿下和兩人大人隨小人入府稍待,主人稍後便至。”

“有勞。”李恪道了聲謝,隨着楊府門子進了府內。

楊家雖然清貴,但李恪卻爲當朝親王,如今雖是代其母楊妃前來,但楊府上下也不敢有絲毫怠慢,李恪方一入府,已有人飛奔前往府內傳告。

李恪在會客的偏廳坐了不過片刻,便有一年過六旬,雖鬚髮花白,但精神倒還尚好的老者進入了偏廳中。

“老臣楊恭仁拜見殿下。”楊恭仁入內,便對李恪拜道。

楊恭仁雖以致仕,但卻爲李世民拜爲特進。

所謂特進,散官之列,官拜正二品,唯以功德賜位特進者,位次三公,見禮如丞相。故而楊恭仁雖以辭官,卻仍有官身,需以臣禮相見。

楊恭仁年邁,李恪又有拉攏之心豈會要楊恭仁以大禮參拜。

李恪見狀,連忙箭步上前,扶起了正欲下拜的楊恭仁,對楊恭仁:“老國公不必多禮,快快請起。”

楊恭仁起身,看着李恪,對李恪笑道:“老臣見殿下之時,殿下尚是孩提,如今再見,殿下已是風度翩翩的少年郎了。”

武德九年時,李世民繼位,楊恭仁去宰相位,罷吏部尚書,改任雍州牧,爲大半個關中名義上的首官,那日李恪請命北上,楊恭仁自也在大殿之中。

不過李恪武德九年北上爲質,楊恭仁致仕於貞觀三年,而李恪貞觀四年返京,故而自李恪北上之後,近七年來,楊恭仁還是初見李恪。

李恪道:“老國公乃李恪母族長輩,本該早來拜見,無奈朝務在身,一直遷延至今,還望老國公勿怪。”

楊恭仁聞言,忙道:“殿下言重了,殿下身兼數職,能借南下之機得空來見我這個賦閒的老朽,臣已不勝感激。”

李恪笑道:“老國公自謙了,老國公雖已致仕引退,然老國公乃朝之干城,如今國務繁忙,父皇還時常當着李恪之面提及老國公,恐怕父皇早晚還需召見老國公商討國事,”

李恪所言,多半是嘴邊的恭維之詞,畢竟他的話誰又能去分清真假,難不成還去想李世民詢問不成?

楊恭仁自貞觀三年致仕後,雖長居華陰,甚少在長安露面,但他對朝堂的關注卻絲毫沒有因此而減少。

自打貞觀四年,李恪回京後,他就從未斷過對這個三皇子的關注。李恪之事,一樁樁,一件件,他都瞭若指掌,在他看來,李恪雖然年少,可卻絲毫不簡單,跟這樣的小狐狸打交道,楊恭仁絕不會有絲毫的大意。

楊恭仁知道李恪來此的心思,也知道李恪這麼說的意思,但他卻故意繞開話題道:“承蒙陛下錯愛,老臣如今已是閒人一個,更兼老邁,朝中之事已無力也無心多問了。”

李恪道:“老國公得我大唐兩朝帝王看重,引爲臂膀。豈不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言,老國公有濟世安民之能,若是甘居華陰一地,豈非我大唐之失,天下之失,百姓之失?”

楊恭仁搖了搖頭,接着道:“臣已經老了,又無曹魏王之志,不敢多問朝中事,但能得晚年安泰足矣。”

楊恭仁說話圓滑地厲害,簡直滴水不漏,李恪有意把話題去往朝務之上去引,可楊恭仁卻死活不接他的話,着實叫李恪有些無奈。

不過既然楊恭仁左右不接李恪的話,李恪無法,也只得將話挑開了同他說。

李恪問道:“老國公年邁,退居華陰,朝中之事興許已無心過問,但楊家事,老國公總不會不管不顧吧。”

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章 加註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五章 訓斥
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章 加註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五章 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