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子外放

白虹貫日,異象生後,大唐君臣們也沒了繼續宴飲的心思,大宴草草結束後,李世民便命京中各省,各部監首官同往甘露殿議事。

袁天罡最善“風鑑”之事,袁天罡的大名,來自後世的李恪豈會不知,對於袁天罡其人,李恪也是滿心好奇,正想着趁此機會好生看一看這個史上被傳作斷術通神的道士有否到底是何等模樣。

李恪進殿後不過片刻,殿中中官方一傳告袁天罡奉旨覲見,李恪便將頭扭向了身後,緊緊地看着大殿門口來人的方向。

遠遠的,李恪看着一個身着青藍色及膝道袍,腳踩雲鞋,束髮盤髻,頭戴蓮花冠的中年男子緩緩踏着步子進了大殿,這男子自然就是袁天罡了,袁天罡一舉一動不驕不躁,輕盈非常,倒是頗有幾分仙風道骨的意思。

可當袁天罡走的再靠着李恪近些,李恪能全然看清他的面部輪廓時,李恪卻訝然發現,袁天罡的樣貌他竟眼熟地緊,似是見過。

“袁天罡,玄都觀,棲雲道長弟子。”李恪在腦海中想着這些東西,猛然回憶了什麼。

武德九年,李恪曾陪同楊妃前往玄都觀還願,他在玄都觀的後院遇到了兩人弈棋,其中一人是李恪現在的恩師岑文本,另一人便是眼前的袁天罡了。

原來他同袁天罡早就有過一面之緣了,可岑文本能同袁天罡弈棋,卻又不知岑文本和袁天罡又是怎樣的關係了,李恪想着,心中不禁也滿是好奇。

“草民袁天罡拜見陛下。”袁天罡被韋挺親自領着進了甘露殿,對殿上坐着的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擡了擡手,示意袁天罡起身,對袁天罡問道:“朕急詔真人前來所爲何事,想必真人應該已經知曉了吧。”

袁天罡道:“回稟陛下,臣已知曉。”

李世民問道:“白虹貫日異象百年難遇,今日驟然出現,你可知吉凶?”

袁天罡擡頭看着李世民,神色平淡地回道:“白虹貫日主兇,主大凶。”

袁天罡在路上便已知曉此事,再加上他既爲世外之人,自然不至輕易慌張,可他的話落入殿中君臣的耳中,便引起了一陣譁然之聲。

原因無他,只因袁天罡說的實在是太過直白了,就連李恪也被驚住了。

“兇主何事?”李世民聞言,接着問道。

袁天罡緩緩回道:“白虹貫日,兇主江山社稷,或有宵小,或有天災,陛下切不可輕視。”

李世民聽着袁天罡的話,面露凝重之色,天相這種東西,固來無史籍可證真僞,但爲帝王者,卻鮮有不信的,縱是英明如天可汗也未能例外。

李世民問道:“卻不知此天相應於何處?應於何人?”

袁天罡凝眉思慮了片刻,回道:“應於何人,尚且不知,然白虹貫日位在巽兌,當應東南,異象所應的當在東南向。”

“東南向?”李世民聽着袁天罡的話,微微皺了皺眉。

東南之位太大,有淮南、江南、嶺南三道,光是知道一個東南,能頂何用?

李世民問道:“真人既知何位,可知如何破之?”

袁天罡搖了搖頭道:“此乃神機,非人可能斷之,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聽了袁天罡的話,也不禁有些失望,對袁天罡問道:“難不成此事就別無他法了嗎?”

袁天罡回道:“天顯異象,東南或亂,然天機難測,任誰都不可全然看破,人力所能爲者,無非防微杜漸而已”

袁天罡的話倒也中肯,更未指向何人,但這句看似尋常的話落在了有心人的耳中,卻聽了不一樣的味道,對於他們而言,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袁天罡話音剛落,便有太子左庶子于志寧出列道:“啓稟陛下,臣有事啓奏。”

李世民見狀,只當于志寧或有良策,於是道:“於卿何事?”

于志寧道:“異象之禍,應在東南,當主東南禍事,臣有三策奏於陛下,還望陛下聞之。”

李世民欣然道:“於卿但請直言。”

于志寧道:“東南大凶,無非天災人禍,若欲破之,當因事而論,故依臣看來,當有三策可行。其一,命朝中重臣爲東南三道黜置使,親往巡查各道諸事,清政務,訪民聲,以絕人禍。”

命朝中重臣巡視地方,李世民本就有此意,而且此事無論關否天相,均於社稷有助,李世民自然應允。

“準。”李世民揮了揮手,對於志寧道。

聽得李世民已準其一,于志寧接着道:“其二,東南之患若爲天災,臣以爲當早備糧草,屯於州郡,以備不時之需。”

“準,今歲東南各州郡,可留兩成稅糧於地方府庫,以備不時之需。”東南本就爲豐糧之地,自東南抽調稅賦屯糧並非難事,李世民也應了下來。

于志寧見得李世民已盡數應下一、二兩事,眼中卻絲毫不見輕鬆之色,反倒越發地緊張了,因爲他此前一番話,爲的都是這其三。

于志寧接着道:“其三,楚王殿下已然長成,依例自當就藩,之官揚州,揚州乃東南首要,若有楚王坐鎮,當可保東南半壁無虞。”

于志寧官拜太子左庶子,乃太子之師,亦爲東宮屬官,近年來李恪的勢頭已對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起了威脅,他看在眼中,也急在心中,今日難得有如此良機,于志寧自然不會錯過勸李世民把李恪外放揚州之官的機會。

只要李恪之官揚州,便是遠離長安城這個權利中樞,那他對李承乾的威脅自也小了許多。

于志寧之前的兩策說的極爲中肯,李世民也都盡數應了下來。但這第三策落入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先是微微一愣,緊接着卻面露不悅之色。

李世民面有不悅,而原本安坐殿中,一言不發的李恪,也被于志寧的話驚住了,之前還是事不關己,沒想到這是這麼一瞬,李恪便被拉入了旋渦正中。

李恪官拜揚州大都督,這大都督之職本是李世民寵愛,爲他加的官銜,可沒想到他這個有名無實的揚州大都督如今竟也成了太子一黨對付他的手段。

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五章 拒婚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
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章 端午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章 玄都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五章 拒婚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