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六十章甚囂塵上

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

趙禎打算讓各族團結起來,成爲大宋的助力,同時也必將面臨來自漢家百姓的反對和壓力,這件事無法避免,也沒有辦法迴避。

皇帝最重要的一個身份就是百姓的大家長,所謂“君父,君父,如君如父。”對待自己的百姓就要負起大家長的責任。

百姓們牴觸契丹人,那便是趙禎這個“大家長”要解決的最棘手問題。

蕭撻裡當然瞭解大宋,雖然雙方是敵人,但卻要比對方更加了解對方,這無論是哪個王朝都不能放鬆的事情,就像趙禎瞭解西方世界甚至比西方人更出色的原因。

站在棋盤外的人才會更加清楚的看清棋局,蕭撻裡便是如此,趙禎毫不懷疑蕭撻裡的話,這不是威脅和挑釁,是實實在在需要面對的問題。

當然也是這個女人故意讓自己不自在…………

在天亮之後,趙禎便離開,這件事對契丹人和大宋乃是一件雙贏的事情,犧牲掉的也只是契丹人原本的文化和強烈的部族感。

只要入了華夏,原本的部族歸屬感必會逐漸淡薄,漢家百姓的生活就如同一個強大的齒輪,不斷的轉動,不斷的循環和前進。

契丹人在齒輪之外,他們不卡口,就會看着漢家百姓勞動,致富,賺取更多的錢財,過着好日子,享受美食和琳琅滿目的商品。

相比之下,契丹人當然是更希望融入到這個環境之中,人都是有嫉妒心的,看着漢家百姓過着好日子,自己卻難以融入其中,契丹人本身也是着急的。

趙禎希望以此爲突破口,改變契丹人的同時也改變漢家百姓,如此才能讓契丹人融入大宋。

朝廷的文書自然非常重要,趙禎不便過多的干預政事,但卻可以下旨,皇帝的旨意在大宋依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而且旨意是直接發放到了三司的,三司的官員會根據趙禎的要求執行這份旨意,三司是大宋經濟的主要監管衙門,他們的一舉一動代表了朝廷,也牽連到每年的稅收,所以大宋的商號對三司的敬畏是與生俱來的。

三司執行趙禎的旨意非但不是越俎代庖,相反還是極爲貼切的,趙禎想要刺激大宋的商號吸納契丹人,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對商號進行減稅政策。

稅收是最好的經濟手段,也是調整大宋經濟活動的主要辦法。

趙禎的旨意一出,便在報紙上被大肆刊登,一時間神都城再次出現“洛陽紙貴”的現象,漢家百姓對這種事情比對朝廷調整稅費還要上心。

這就是趙禎期望的效果,引起轟動纔是好事,讓所有人都攙和到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難道不是促進問題解決的辦法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存在於解決的方式而已,辦法總比困難多,漢家百姓對契丹人的排斥相比當年對遼朝用兵,奪取燕雲十六州來說根本就不算事。

讓事情發酵,沸騰纔是好事這證明他們理解趙禎的意思,知道趙禎是打算給予契丹人和漢人同等的待遇甚至還有貼補,也認同皇帝的權威性以及大宋的律法。

相反若是大宋上下完全不在意,那就說明漢家百姓根本就不在意契丹人,也不在意趙禎這份旨意的可行性。

朝堂上的相公們大多明白趙禎想要作何處理,但這並不代表沒人反對,六部之中便有相公反對此事,晏殊便是其中之一。

作爲常年受到儒家思想影響,並且深諳華夏曆史的晏殊極力反對把契丹人變成和漢家百姓別無二致的宋人。

在他看來蠻夷便是蠻夷,契丹人就是確確實實的北狄,他們不能進入華夏體系之中,因爲他們祖先的發源不在華夏九州之列。

這樣的思想是過於狹隘,但卻代表了大多數儒家出身的人,他們的根本想法就是這樣,即便是倡導在文化上進行改革的歐陽修也是有意無意的在支持晏殊。

作爲禮部尚書又是參知政事的歐陽修是在促進文化改革,希望達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盛世,但他倡導的是華夏先賢遺留下的百家爭鳴,而不是讓外族融入到華夏之中。

是的,在這個時代,華夏只有一個代表,漢家,除了漢家以外,其他的種族皆是蠻夷,他們入了華夏也非漢家,他們把漢家的純粹和華夏的純粹聯繫在了一起。

只有漢家百姓的華夏纔是華夏,無論是北狄,南蠻,東夷還是西戎他們都不屬於華夏,也都不能進入華夏這個體系之中。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這句話就一下子把華夏和四方蠻夷分割開,但時代是在進步的,華夏文明也是在發展的,發展必定會出現侵略和征服。

不要小看華夏民族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部侵略和征服的歷史,充滿了戰爭和屠戮,充滿了無情和野蠻。

要不是華夏先賢的刀兵開脫,哪有現在龐大的疆域?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文明壯大的基礎,就是因爲有了先賢的侵略和屠戮,纔會讓現在的漢家百姓覺得燕雲十六州本就是漢家王朝的。

事實上漢家早已不在純粹,在這些侵略與征服中漢家的血脈已經融入了許多外族,這是不爭的事實。

自秦以降,華夏曆代王朝的版圖就變得空前龐大,趙禎在崇文院的史書中看到了許多驚人的事實和記載。

即便是國家穩定的時候,漢族和外族的通婚也沒有停止,更何況西晉末年衣冠南渡,五胡亂中華之後還有多少血脈純正的漢家?

華夏的土地上進行過數次大分裂,五代十國同樣也是對漢家王朝的一大打擊,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

現在的宋人中有多少是南蠻?這也是爲何朝堂上下排斥南人的原因,但在趙禎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南人,北人之類的區別。

在他的思想中只要是在華夏土地上的人就是華夏百姓,爲何會有這種想法?

因爲後世經歷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團結,已經滲透進了趙禎的骨子裡!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女真人的完顏部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兩千六百章守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現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願的妥協第一千零四章皇宮內外的努力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兩千一百二十七章全城而動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二百二十三章東京城的改變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石元孫的作用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兩千零一十四章統帥的天賦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親審第兩千五百四十一章大宋的版圖(下)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北京城第兩千四百二十章節東方一直在改變着西方第一百八十五章悲劇的彭七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女帝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換來制度第六百六十八章遷都之謀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李代桃僵第四百九十七章皇帝的陰謀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內第兩千五百九十四章從龍軍!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兩千四百四十二章“老天爺”從不公平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兩千四百九十章趙禎的騙局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七百九十八章更大的舞臺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七百三十九章大慶殿中不見君!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悲慘世界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資本的成長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一千九百零二章錢從何出來?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破局第二百五十七章大風起第七百九十一章與智者同行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雄鷹與蒼龍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結黨營私,國之禍事第七百五十四章萬國來朝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六百一十一章氣的吐血的遼皇第一千零一十一章使者之心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佔不得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七百八十章北國風光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韓家歸附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兩千一百五十四章各族平等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女真人的完顏部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雞賊的趙禎第兩千六百章守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闖宮!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現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願的妥協第一千零四章皇宮內外的努力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兩千一百二十七章全城而動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二百二十三章東京城的改變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石元孫的作用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兩千零一十四章統帥的天賦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親審第兩千五百四十一章大宋的版圖(下)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北京城第兩千四百二十章節東方一直在改變着西方第一百八十五章悲劇的彭七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女帝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換來制度第六百六十八章遷都之謀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李代桃僵第四百九十七章皇帝的陰謀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兩千零九十四章死騎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內第兩千五百九十四章從龍軍!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兩千四百四十二章“老天爺”從不公平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兩千四百九十章趙禎的騙局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宏圖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七百九十八章更大的舞臺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七百三十九章大慶殿中不見君!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悲慘世界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資本的成長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一千九百零二章錢從何出來?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歸宿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破局第二百五十七章大風起第七百九十一章與智者同行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雄鷹與蒼龍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結黨營私,國之禍事第七百五十四章萬國來朝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飛地就再飛一會第六百一十一章氣的吐血的遼皇第一千零一十一章使者之心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佔不得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七百八十章北國風光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韓家歸附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封鎖天竺,禁絕往來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兩千零六十七章國朝之患第兩千一百五十四章各族平等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