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銘三人落了店門,撐起油紙傘,踏着溼漉漉的青石,自西出了麥秸巷。
沿御街南行,至龍津橋,一幢扎滿綵緞歡門的三層樓閣立時闖入眼簾,這便是如今聲名鵲起,直追內城正店的清風樓了。
外部裝飾同狀元樓相差無幾,亦是朱漆木柱,彩帛結門,正中懸“清風樓”泥金大匾,檐下八面鎏金酒旗懸垂排開,樓門兩側懸掛豎匾,一曰“正店”,一曰“玉髓”。
細雨斜織,街上行人寥寥,唯獨清風樓周遭人流不減,杯盤碰撞、行令勸酒、店伴傳菜之聲隱隱可聞。
吳銘點評道:“看起來的確比狀元樓更熱鬧。”
“不止如此哩!”李二郎拿手一指,“掌櫃的瞧旁邊那座宅子!”
吳銘順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乍一看平平無奇,只見匾額上寫着“清風別院”四字,顯是清風樓的資產;仔細一瞧,發現門口的梔子燈上蓋着斗笠,霎時心下恍然。
宋代酒店裡的妓女通常只伴坐不侍寢,“欲買歡,則多往其居。”只有少數酒店會暗藏臥牀,酒客和應召女郎可以在店裡就歡。
這種酒店門口的梔子燈上“不以晴雨,必用箬蓋之,以爲記認”,無論晴雨,都會蓋一頂斗笠,路過的風流客見了,便心領神會。
“每至傍晚時分,院裡燈籠、蠟燭紛紛燃起,上下相互映照,明亮輝煌,數以百計的妓女聚集在主廊廊檐之下,等待酒客呼喚,遠遠望去,真似仙女一般!”
描述起院內的景象,李二郎毫不掩飾自己的神往之色。
吳銘奇道:“你親眼見過?”
李二郎赧然一笑:“某以前當閒漢時,曾在此院中聽候過差遣。”
吳銘微微頷首,心想清風樓不愧是外城正店中的佼佼者,單是眼前這幢營建宏麗的酒樓,就遠非僅兩層高的狀元樓可比,何況人家還兼營皮肉生意。
扭頭問徒弟:“和內城的正店相比如何?”
謝清歡想了想,答道:“除礬樓外,比之其餘正店不遑多讓。”
說話間,三人已走至清風樓前,立時便有大伯迎上來叉手唱喏,瞧見李二郎不禁一怔,只覺面熟得緊,一時卻想不起來在哪兒見過。
不待他開口,吳銘搶先道:“我等是來用飯的。”
“客官裡面請!”
大伯恭請三人進店。
一入店門,便有一股飯菜酒香撲面而來。
放眼看去,數十張散桌几無虛席,酒客三五成羣,猜拳碰盞之聲鏗然作響,更有酒酣耳熱者,踏凳擊節而歌,聲震屋瓦。
大伯和酒博士步履如風,口中不住高喊菜名酒名;濃妝歌伎懷抱琵琶、手執牙板,於筵間且彈且唱。
後方通往二樓的木梯口更是人影憧憧,上下奔忙,杯盤碗盞、酒具蒸籠不斷傳送攀遞。
滿堂人語鼎沸,似是走進另一番天地,縱有簌簌雨聲飄入,亦瞬間消融於這片濃郁的煙火氣中。
三人收起雨傘,擲入門口的傘簍中。
“三位可要上二樓雅間就坐?”
“一樓即可。”
隨大伯在大廳裡走了一圈,愣是沒找到一張空桌。
“那便上樓吧。”
上二樓雅間五百文起步,三樓雅閣則須預定。
五百文就五百文吧,吳銘的身家已經突破兩百貫,不差這點錢。
大伯在前引路,樓道不算寬,僅能容兩人並行。
三人上得樓來,頓覺清靜許多。
二樓的佈局呈“回”字形四合環圍,南北兩排各十間房,東西兩向稍短些,各有八間房。
清風樓的生意當真不錯,這還不是飯點,雅間的上座率竟也不低。有客的雅間皆緊閉房門,隱隱有樂聲傳出,琴瑟和諧,歌聲悅耳,遠勝一樓的歌伎。
三人隨大伯進了朝南的一處雅間。
“三位客官飲茶還是飲酒?”
“無須茶酒,只吃些點心。且把食單拿來。”
大伯本來還想推薦幾個歌伎,聞言立時將嘴邊的話咽回肚皮裡,道一聲“客官稍待”,轉身離去。
過不多時,便取來餐具和食單,呈上茶壺一隻、盤盞三副、小菜五碟——和狀元樓一般無二,只是價錢翻了五倍。
吳銘隨意翻看兩眼,點菜道:“來三個山海兜,再來一份雙絲籤。”
“好嘞!”
大伯拿上食單離去,順手將門合上,樓下的嘈雜霎時被隔絕在外,唯有潺潺的雨聲敲打窗檐。
“師父,我能摘下帷帽麼?”
吳銘點頭應允,起身走至窗前,憑欄眺望。
東京城籠在斜斜的雨幕裡,窗外不遠,便是水勢暴漲的蔡河,渾濁的黃褐色河水裹挾着斷枝殘木奔涌而下,兩岸鱗次櫛比的屋檐盡皆染上黯淡的水色。
收回視線,環顧四壁。
宋代文人題詩於壁的風氣較之前朝猶有過之,《水滸傳》裡的宋江便是因爲在酒樓裡題反詩,斷了退路,不得不在梁山泊落草。
清風樓雅間裡的牆上自然也題滿了詩詞。
吳銘饒有興趣地瀏覽,忽然瞳孔一凝,瞧見一個熟悉的名字:司馬光。
遂從頭看起,吟誦道:“賢侯宴枚馬,歌鼓事繁華。晚吹來千里,清商落萬家。平原轉疏雨,遠樹隔殘霞。宋玉雖能賦,還須念景差。好詩!好詩!”
謝清歡笑道:“師父若想題詩,可讓大伯取筆墨來。”
“我若是在這牆上題詩,店家怕是得連夜刷牆。”
謝、李二人都笑了起來。
忽然“譁”的一聲輕響,大伯拉開門端着餐盤走入,將第一道菜山海兜呈上桌。
吳銘回到座位,但見盤中擺放着三個掌心大小的“兜子”,半透明的外皮,露出內裡紅綠相間的餡料,煞是好看。
兜子即是用外皮包裹熟餡料做成的食物,在宋代十分常見,餡料亦五花八門:魚兜子、蟹黃兜子、雜餡兜子、鵝兜子……
吳銘曾在杭州嘗過一種決明兜子,相傳是南宋的宮廷御膳,用鮑魚、香菇,蝦仁,青豆,冬筍作餡料,味道十分鮮美。
山海兜倒是沒吃過,敢賣五十文一個,這名字應該不只是噱頭,多少有點乾貨。
三人各取一塊,送入口中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