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細節

江南豪紳集團密謀的罷市抗稅一事尚在醞釀當中,樑琦的密報早就送達了京師。

當駱養性將樑琦有關奏報與謀劃送到宮中,朱由檢閱罷之後隨即對整個計劃表達了讚賞之意。

雖然加徵商稅之時就已經料到會遇到不小的阻力,但朱由檢還是低估了江南士紳們的膽量。

在事關切身利益受到巨大損害之時,這個集團還是做出了不惜犧牲江南安定局面的選擇,以此來換取小集團的私利不受侵害。

本來想用兵不血刃的溫和手段、以漸進的方式來均衡各方利益的朱由檢也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過於仁慈了。

後世帶來的那種深入到自己骨髓中的法制與平等的觀念在現世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朱由檢現在已經看得十分清楚,在等級觀念爲世人所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大明,若想達成自己的目的,流血看來是不可避免的了,當然了,流血不代表濫殺,那樣會使暴利機關最終成爲無法控制的雙刃劍。

必要的強力的手段會讓某些人明白什麼是朝廷的底線,遵循朝廷的法令法規才能讓個人和家族的利益保持的更長遠。

朱由檢知道,在這個交通極度落後的年代,各種信息的傳遞是非常緩慢的,這次江南豪商們組織的罷市行動並不會立即展開。

依着古人十分低效的組織能力,從預謀罷市,到寫信或派人去與各方溝通,接到相關消息的豪商們再與族人或是背後的靠山商議,分析其中的利弊與後果以及朝廷的反應,再到各方同意後見面商談具體措施,然後再趕回各府去做相關準備,這一切做下來,沒有數月時間根本辦不到。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更何況這些雖然精明,但卻缺乏政治頭腦的商人。此事最終的謀劃佈局,最後還得靠他們背後的那些官員以及幕僚。

對這些看不清時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江南士紳們,不論他們採取何種手段,朱由檢根本不去在乎。

溫柔鄉是英雄冢。

早就在紙醉金迷中迷失了自我的一衆江南官員,會想當然的認爲,只要他們一如從前那般集體向皇帝施壓,在強大的輿論壓力面前,現在的皇帝還會如歷代一樣乖乖地收回承命,之後他們會彈冠相慶,曲照聽、酒照喝,以實際行動慶賀一切又回到了從前。

但江南官員中很少有人能敏感的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在流賊蕩平的同時,原先屬於文官集團的軍隊指揮權已經悄然易手,皇帝已經在幾年之中不聲不響的建立起了直屬皇家的強大武裝-----勇衛營、京營、秦軍,這些強力機關足以給任何集團帶來滅頂之災。

朱由檢的密旨幾天後便下到了錦衣衛署衙中:以錦衣衛指揮僉事、北鎮撫司鎮撫使李若鏈爲赴南直隸欽差,率三百名北鎮撫司緹騎剋日分批秘密南下,全權處置江南商人罷市一事。

至於將來罷市行爲一旦發生肯定會震動朝野,所以朱由檢到時也會安排朝中重臣作爲欽差南下,無他,去給錦衣衛掃尾。

具體派誰去朱由檢心中早就有數,離京半年多,現在仍在山東處置災民搬遷安置的李邦華就是最佳人選。

嫉惡如仇的李憲臺雖然也不喜廠衛,但他對於江南那幫蛀蟲的厭惡感更甚過錦衣衛,將來若是朱由檢提出裁撤南京各部司的計劃,相信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的就會是老李頭,督察院左都御史的職銜也足可以壓制江南官場。

江南之事不足爲慮,現在一切的重心都圍繞着即將到來的與建奴的大戰做準備。

按照朱由檢的要求,四海商行正在動用各府縣分行的力量,全力收購各棉花主產區出產的棉花。

朱由檢的要求是不惜一切代價收棉,別人一兩銀子一石,那四海商行就出價一兩二錢,目的就是將大部分棉花都收購過來,以保障即將到來的冬季時巨大的軍需。

自崇禎九年起,從安插在各路軍隊、尤其是邊軍中的軍紀官們的密奏中朱由檢才知道,戍守邊境邊軍士卒極其缺乏軍需用品。

很多士卒世代守邊,但鴛鴦戰襖卻同樣是數代相傳,裡面絮着的棉花都變成了既硬又薄的片狀,在冬季嚴寒來臨之際,這樣的軍服根本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禦寒效果,並且大多數士卒穿着的軍靴也早已破爛不堪,很多都露着腳指頭,這樣的軍需用品別說與敵作戰,單單是凍傷就會大片的減員。

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雖也有舉家潛逃者,但大部分邊軍士卒仍然世代堅守在苦寒之地,爲大明免遭外敵入侵盡着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在痛恨喝兵血的那些官員將校的同時,朱由檢也對自己前面幾代的皇帝非常不滿。

人家在前面給你拼命,你卻連糧餉都一直拖欠,就連正常的秋冬兩季常服都好多年不發,活該老朱家最後國破家亡。

在手頭寬裕之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朱由檢便自內帑中下撥鉅額銀兩給工部將作監,用作加大軍服鎧甲的生產進度所用,並在陝西開設將作監,就近爲宣大、寧夏、甘肅、固原、延綏、陝西鎮等九邊重鎮的邊軍提供足夠的秋冬軍服。

雖然一部分邊軍已經領到了新的鴛鴦戰襖、棉甲、軍靴、手套、耳帽,但由於邊軍人數太多,所以將作監短期內還無法給所有邊軍士卒提供足夠的軍需用品,但隨着工坊的擴大和人手的增加,這種情況正在迅速改善之中。

四海商行從塞外收購來的擀氈也被裁剪成樣,用於製作戰靴的內襯,這種戰靴的保暖度和舒適度比原先的要強出數倍,深受廣大邊軍的好評。

別小看這些細微的舉措,正是這種大臣們不屑一顧的措施,卻對軍心士氣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按照現在兩處將作監近兩萬人的製作進度來看,兩年之內,大明北地所有官軍每人都會領到秋冬兩套軍服,之後每兩年也會換領下發的兩套新軍服。

本着便宜不出外的想法,四海商行當仁不讓的成爲了軍服鎧甲所需原料的供應商,這樣做的目的也斷絕了兵部或工部官員從中上下其手的惡行。

現在朱由檢對錦衣衛和東廠的使用已經擴展到了四海商行中,並且朱由檢還曾正告過廠衛高官,廠衛監督各個部寺只是明着的手段,暗中還有他人對這些廠衛進行觀察,一旦有廠衛貪贓枉法、交通內外,那下場可想而知。

廠衛的高官們爲此專門嚴厲警告過所有將校,現下的厚祿來之不易,若有作奸犯科者,事發之後其親眷子女全部從廠衛中剔除,任其自生自滅。

四海商行的規模越來越龐大,其產業幾乎涉及到當今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這其中產生的利益是十分巨大的,在利益面前有人動了貪念是不可避免的。

對於小節朱由檢可以睜一眼閉一眼,但若是發現了某些貪得無厭之輩,等待他的將是身死家破的下場。

作爲四海商行的總掌櫃,鞏凡物對皇帝的底線當然是心知肚明,在鞏永固的數次囑咐下,鞏凡物也加強了對手下各個大府掌櫃們的監察力度。

他經常會帶着隨從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在某府,然後將賬本全部收走查賬對賬,只要發現其中有貪瀆行徑的,鞏凡物會根據數額大小、時間長短對其作出相應的懲處,並在事後向朱由檢作出詳盡的稟報。

對於這位能力突出、品性可靠的英才,朱由檢是發自內心的欣賞,可惜的是鞏凡物沒有功名在身,現在只能領着一個錦衣衛千戶的職銜,朱由檢內心對此頗爲歉疚。

他現在還沒有辦法將一個白身拔擢爲朝廷官員,只能在大明逐漸改變後纔會給其一個出身。

自從穿越過來後,大明正在按照自己的設想,異常緩慢卻堅定的朝着一個方向前進着,這些變化讓人難以察覺到,但卻從很多方面實實在在的改變着大明,也改變着很多人的命運。

鄭芝鳳就是其中之一。

海寇出身的他,從沒想到過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爲大明官場一顆耀眼的明星,其所作所爲將會爲大明日後的強盛奠定下異常堅實的基礎。

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十八章 容情第八十章 困難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賊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九章 皇莊5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十七章 樊城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十六章 平叛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七十章 商路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
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十八章 容情第八十章 困難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七十三章 處置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賊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九章 皇莊5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十七章 樊城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十六章 平叛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七十章 商路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