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春秋筆法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何解其‘王’字?
而《公羊傳》謂‘大一統’,《穀梁傳》謂‘謹始’,《左傳》謂‘隱公攝’,何異?”
這道題其實分兩個部分的,第一個部分是解字,難度很低,而第二部分則是詳細辨析三傳異同,難度較高。
通常來講,縣試很少會出現這種三傳辨析題目,因爲這很考驗考生全面掌握知識的能力.要知道,《春秋》三傳其實就是三門科目,而且對同樣的內容理解完全不同,考生想要全都記住並且進行辨析,本來就是難度極高的事情。
而且,這道題還潛藏着另一重沒有拿到明面上來講的意思,那就是論述“春秋筆法”。
陸北顧把毛筆重新擱在了在硯臺上方,剛蘸的墨汁“嗒嗒”地重新墜回硯裡。
就在陸北顧思考之際,便聽到有考生突然劇烈咳嗽起來,像是被這題目驚得咽口水岔了氣一般。
“肅靜!”監考官的聲音在巷道里迴響,“再有喧譁者逐出考場!”
陸北顧深吸一口氣,竹簾縫隙透入的風裹着黴味鑽入鼻腔。
他強迫自己將注意力轉回題目。
這道題很難也很重要,若答的好,那就能拉開分,若答不好,別說“斷崖式領先”,恐怕連前五都懸。
仔細思考過後,陸北顧先把第一部分給答了上來。
“其‘王’者,周天子也,彰王道之正統。《春秋》以周禮爲綱,書‘王正月’者,明魯國奉周正朔,示天下共主在周。此孔子‘尊周室、攘夷狄’之筆法,俾諸侯知天命所歸,政令出於一尊。”
本來還想補上一句“周以子月爲歲首,魯用周曆,故書‘王正月’以表遵王室、統諸侯之義”的,後來他想了想又覺得囉嗦,乾脆就這麼答了。
畢竟,墨義雖然考生寫一堆不扣分,但其實寫太多不沾核心的,就已經說明考生的水平了,會影響閱卷官的觀感。
隨後,又把腦子裡關於《春秋》三傳的東西過了一遍。
陸北顧寫下了這道題第二部分的答案。
“《公羊傳》所謂大一統,統者,始也,總系之辭。王者受命改制,佈政施教於天下,遠近莫敢不一。此以‘王’爲政教之綱,強調天子統攝四海、法令一統,立‘春秋尊王’之宏旨。”
“《穀梁傳》曰‘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所謂‘謹君即位之始,明父子君臣之端’正是此意,其意重在正名定分,謂新君即位之初,當慎初始、正綱紀,故書‘王正月’以警人君修德立政、防微杜漸,屬倫理勸誡之辭。”
“《左傳》直述史,‘惠公元妃孟子.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杜注曰:‘隱公追成父志,爲桓尚少,是以攝位,不稱即位’。此以‘王正月’證隱公行攝政之實,非真受命爲君,乃史家明權變而不悖周禮。”
最後,陸北顧又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結合了一下做收尾。
“要之,一‘王’字而三傳各彰其理,正見《春秋》一字褒貶、辭約旨博之體例,當兼綜以求聖人之全意。”
墨義除了第一題來了個當頭棒喝,後續的九道題目倒是鮮少有如此難度了。
其中稍微難點的,就是第五道題。
“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於河陽,《穀梁傳》譏‘全天王之行’何義?”
在如今的大宋,墨義考試其實單獨把《穀梁傳》拎出來考的題目很少,所以很多考生基於備考效率的考慮,是不怎麼看《穀梁傳》的。
畢竟,這玩意看得多了又不怎麼考,很浪費時間。 不過陸北顧謄寫過《穀梁補註》,對其中很多內容倒是有了解。
所以他很輕易地回答了上來。
“狩者,天子巡守之禮。晉文召王,實以臣召君,故孔子諱之,書‘狩’以正其名,而《穀梁》譏其非真狩,失君臣之體。”
至於後面單考《左傳》與《公羊傳》的題目,那就更簡單了。
“宣公二年‘晉趙盾弒其君夷獳’,《左傳》載董狐‘書法不隱’,何以謂之‘古之良史’?”
根據《春秋左傳正義》陸北顧不假思索地寫下了“董狐據法直書‘趙盾弒君’,雖盾實未親弒,然亡不越境,反不討賊,責在卿相。孔子稱其‘直’,良史之體也。”
墨義裡面關於《春秋》部分的最後一道題,按照慣例,還是《公羊傳》的內容,不過考的有點冷門。
“昭公二十五年‘鴝鵒來巢’,何休注《公羊》謂‘非中國之禽’,其災異之說若何?”
——鴝鵒是啥來着?
有這種反應,說明經過了之前的高強度思考,這時候陸北顧的腦力其實已經有些消耗了,不如剛開始的時候敏銳。
不過他也就愣了一剎那,隨後就想了起來。
“鴝鵒,夷狄之鳥,穴居而巢處。今來巢中國,乃陰居陽位之象,何休以爲昭公微弱,權臣擅政,亡國之徵。”
答完《春秋》部分,簡單回顧了一下,陸北顧長長地舒了口氣。
要說拿滿分,那肯定得看閱卷官怎麼判,但即便不是滿分,也八九不離十了。
而有《禮記舉隅》給他的底氣,陸北顧也相信後面的《禮記》部分跟《春秋》的微言大義相比,肯定就好答的多了。
果不其然,吃透《禮記舉隅》以後根本沒難度了。
“《曲禮》雲‘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鄭玄何以注‘遽於事且不能備物’?”
白給題,直接按《禮記正義》寫答案就行。
“鄭注:庶人貧,無物爲禮,故不責以備禮。大夫有罪,以八議輕之,故不專施刑戮。”
《禮記》部分裡面,唯一有點小難度的,就是一個案例分析題。
“祖父卒,而後爲祖母后者三年,賈公彥疏何以分嫡庶之別?”
陸北顧想了想,寫下了答案。
“嫡孫承重,則爲祖母服三年;若庶孫爲祖母,唯服齊衰期。明承正統者恩禮加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