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甲中之評,貼榜公示!

第4章 甲中之評,貼榜公示!

“本官在西北爲官十載,從未見過如此鞭辟入裡的御夏之策!”

這番話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整個考場瞬間炸開了鍋。

“什麼?令君竟如此誇讚?”

“那陸北顧不是常年墊底嗎?”

何聰在不遠處聽得真切,一張臉頓時漲得通紅,他方纔還嘲笑陸北顧“策論沒有取巧法子”,轉眼間對方就得到了知縣如此讚譽。

“這窮酸,莫不是偷了誰的底稿?”他憤懣地小聲說道。

“噓,小聲些!”身邊的人提醒道。

而此時的李磐,既不知曉也不在乎這些考場裡的士子是何想法,他伸手拿起陸北顧的答卷,紙張在他粗糙的手指間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你叫什麼名字?”

李磐的聲音依舊沙啞,卻多了幾分溫度。

“學生陸北顧,古藺鎮人。”

“古藺鎮。”李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可是安樂溪上游羅氏轄地的那個古藺鎮?”

“正是。”

嚴格來講,陸北顧並不是合江縣人,他戶籍所在的地方,是歸屬於羈縻勢力羅氏所管轄的古藺鎮。

但那邊不歸大宋官府直接管轄,也沒有設立州縣,就更談不上縣學州學了。

而歷史上古藺鎮和合江縣在唐朝及五代十國時期同屬藺州,又有安樂溪水運可供利用,往來極爲便捷,所以一般古藺鎮的士子都會來合江縣就讀縣學。

李磐的目光,在陸北顧溼透的衣衫和額頭的傷口上停留片刻,但並沒有追問什麼,只是繼續問道。

“你可知‘貨殖斷筋絡’一策,爲何朝廷從未施行類似政策?”

問這個基於策論延伸出的問題,李磐其實也隱含了考校的意味。

因爲若是這篇策論僅是陸北顧背的成稿,而非真實本事,那定然是答不出來的。

陸北顧的額頭有些見汗,倒不是他不會回答,而是他忽然發現,好像實力太強也不是什麼好事。

因爲他本來是抱着“來都來了”的心態,打算稍微發揮一下,把這場策論考試應付過去就行。

結果一進入狀態,就發揮過頭了!

這可怎麼辦?

要知道,前身的策論成績可並不理想啊。

這一下子就一鳴驚人,突然變得這麼強,難免令人懷疑。

不過現在想這些也沒用了,要是自己不好好回答,跟策論表現出的水平不一樣,那更麻煩。

——與其被知縣懷疑作弊,還不如繼續保持這種出彩狀態!

想清楚這些以後,陸北顧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回令君①,蓋因‘利’之一字.國朝財政危如累卵,西北軍民生活極苦,常數月經年不得滿餉,故邊地寨堡生活維繫多仰賴走私之利。”

“且關中所食解鹽價高,國朝爲鹽稅之利又難以降價,小民即便有心支持,生計所迫也不得不購買走私青鹽。”

現代人很難理解鹽對於古代人的意義,因爲現代人在超市裡幾塊錢就能買到的一包質量非常好的鹽,所花費的支出與收入完全不成正比。

但古代人爲了獲取這種維持身體機能必須攝入的物質,所需支出卻非常的高昂。

實際上大宋不是沒有足夠的鹽,也不是做不到低價售鹽,而是在財政收入有限且扛着“三冗”包袱的情況下,想要繼續維持國家正常運轉,就必須必須執行食鹽專營政策並高價售鹽。

所以,此前不是沒有人想過通過禁運青鹽來制裁西夏,只不過做不到罷了。

因爲西夏青鹽與大宋境內官營的解鹽相比,不僅質量好,而且價格低.哪怕拋開口感不談,關中人食用官營解鹽,每斤都要花五十五文,而走私進來的西夏青鹽每斤只要十五文。

請問你是關中普通老百姓,你怎麼選?

在策論考試尚未結束的情況下,略微考校後的李磐沒有繼續細詢,只是說道:“你可先去更衣,莫要着涼,待考試結束本官會派人去喚你。” 這不是客套話,而是很關鍵的事情。

在這個時代,落水後年輕小夥子堅持一陣子沒問題。

但要是始終都沒有擦乾身體換乾淨衣衫,那是真的會死人的。

“學生遵命。”

當陸北顧轉身走向考場大門時,他能感覺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

那些曾經輕視、嘲笑過他的人,此刻眼中滿是難以置信。

對於這種目光,他並不陌生。

陸北顧從小就是頂級學霸,上學的時候跳級如吃飯、拿獎如喝水,二十二歲就博士畢業進了江大當講師,二十六歲已經是副教授了。

他在國內人文社科領域是最閃耀的新星,牽頭的國家課題都不知道有多少。

雖然在教書育人與辯論口才方面,陸北顧承認自己遠不如那位名叫姜星火的同事兼好友,但論起學習考試與寫作創造方面,那就要反過來了。

“得,自己沒寫完論文就猝死穿越了,這下姜老師的第二作者也跟着沒戲了,希望他今年能順利評上副教授吧。”

春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身上,陸北顧深吸一口氣,感受着沒有工業污染的清新空氣,把腦海中雜亂的想法也拋了出去。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

既然已經魂穿到了北宋,那想回去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對於陸北顧來講,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這個時代好好地生存下去。

而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一篇策論或許不能徹底改變命運,但卻足夠將他原本的人生軌跡撬動開來。

而他的能力,可絕對不僅僅是信筆寫就一篇策論這麼簡單.

在陸北顧回到他在縣學寄住學舍更衣的時候,知縣李磐和幾名縣學官員,也在另一個房間內開始對收上來的試卷進行點評。

外面考場裡的所有考生則都不許走,要留在原地等成績出來。

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丙等的評分。

不過,陸北顧的策論該如何評,卻讓學正犯起了難。

這篇策論不僅見解獨到,文筆更是老辣,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哪裡像個縣學學生的水平?

嗯,之所以在文中大量用典,倒不是陸北顧特意掉書袋,而是策論的評分項裡就有這項要求,必須用典來作證觀點,蘇軾甚至現編過“三殺三宥②”的典故。

而且說實話,陸北顧使用的典故,不僅極爲貼合論點,甚至都不算生僻了。

若是換成現在開封最流行的“太學體③”來用典行文,那才叫聱牙詰屈。

“可評甲等,至於甲上還是甲中,倒是難說。”

“滿招損,謙受益。”

知縣李磐定了調子:“就定甲中吧,作爲本次考試最好的策論張榜貼到縣學牆上。”

而判卷完畢以後,學正走出房間,去考場依次宣讀成績。

——————

①唐宋時期對縣官的尊稱,亦有“邑侯”之稱,明清時期則常用大令、太爺、縣尊等尊稱。

②原文“當堯之時,皋陶爲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是蘇軾在考試的時候爲了佐證論點現編的典故。

③一種在當時太學中流行的文體,特點是追求行文險怪奇澀。

(本章完)

第65章 觀棋第22章 周明遠的邀請第107章 《鷓鴣天千古事》【求月票!】第6章 好大一份見面禮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263章 張門立雪第158章 州試第111章 劉知州的賭約第269章 改變世界的契機第191章 呂惠卿與王韶【求月票!】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136章 童謠第166章 禍亂之源第140章 蘇洵:我去與他切磋一番!第77章 裴娘子您可真有福氣第49章 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第63章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157章 再入藏書樓第82章 縣試第224章 來解圍的梅堯臣第95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州學第160章 “但得澄如許,心同萬里平”第275章 前塵往事第151章 與蘇洵的較量第139章 立碑表彰第19章 收穫不菲第99章 “中有龍蛇紙上聲”第120章 收入門庭第272章 先帝創業未半而花光預算第163章 浮一大白第131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115章 突破瓶頸第245章 教其爲喪髽之法當卑小第203章 故壘西邊,周郎破曹第194章 始惜月滿 花滿 酒滿【求月票!】第235章 無人問我粥可溫第210章 甜水巷第132章 你闖大禍了!第255章 王安石【三更求月票!】第134章 范仲淹圖什麼?第231章 《太虛仁淵歌》第156章 開封再見第207章 抵達開封第166章 禍亂之源第136章 童謠第216章 摸底小測第37章 今朝先來謁相公第236章 周敦頤第198章 你也是青松社成員?【求月票!】第105章 我真的有一頭牛第47章 一步一重山第48章 上頭有人罩着第223章 醉翁歐陽修第180章 天下英雄,何其多也!【求月票!】第81章 帶着祝福努力吧!第220章 三易回河第93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110章 “淺水原與好水川”第111章 劉知州的賭約第206章 《過赤壁古戰場記》【求月票!】第197章 《與兄書》【求月票!】第201章 成爲知州的終南捷徑第246章 又是平手第140章 蘇洵:我去與他切磋一番!第118章 其得也赫赫,其失也昭昭第92章 西南局勢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41章 《論川關鹽鈔法試行事疏》第129章 定波門外第23章 獨竹漂第2章 披王袍而操市利第147章 放榜第56章 韓子瑜的善意第32章 驛站見聞第85章 這是誰的文章?第197章 《與兄書》【求月票!】第34章 芙蓉城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54章 小娘子第23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07章 《鷓鴣天千古事》【求月票!】第29章 前往成都第117章 分舍考試第107章 《鷓鴣天千古事》【求月票!】第206章 《過赤壁古戰場記》【求月票!】第108章 蘇軾的好勝心第95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州學第133章 白沙先生的建議第48章 上頭有人罩着第241章 你們現在就是監生了第188章 《三峽秋望》【求月票!】第204章 此情此景,豈能無詩?第199章 人生停在十八歲的曾鞏第141章 觀瀾社第100章 劍走偏鋒第156章 開封再見第221章 骨正 肉豐 度精第245章 教其爲喪髽之法當卑小
第65章 觀棋第22章 周明遠的邀請第107章 《鷓鴣天千古事》【求月票!】第6章 好大一份見面禮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263章 張門立雪第158章 州試第111章 劉知州的賭約第269章 改變世界的契機第191章 呂惠卿與王韶【求月票!】第244章 文脈之爭第136章 童謠第166章 禍亂之源第140章 蘇洵:我去與他切磋一番!第77章 裴娘子您可真有福氣第49章 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第63章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157章 再入藏書樓第82章 縣試第224章 來解圍的梅堯臣第95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州學第160章 “但得澄如許,心同萬里平”第275章 前塵往事第151章 與蘇洵的較量第139章 立碑表彰第19章 收穫不菲第99章 “中有龍蛇紙上聲”第120章 收入門庭第272章 先帝創業未半而花光預算第163章 浮一大白第131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115章 突破瓶頸第245章 教其爲喪髽之法當卑小第203章 故壘西邊,周郎破曹第194章 始惜月滿 花滿 酒滿【求月票!】第235章 無人問我粥可溫第210章 甜水巷第132章 你闖大禍了!第255章 王安石【三更求月票!】第134章 范仲淹圖什麼?第231章 《太虛仁淵歌》第156章 開封再見第207章 抵達開封第166章 禍亂之源第136章 童謠第216章 摸底小測第37章 今朝先來謁相公第236章 周敦頤第198章 你也是青松社成員?【求月票!】第105章 我真的有一頭牛第47章 一步一重山第48章 上頭有人罩着第223章 醉翁歐陽修第180章 天下英雄,何其多也!【求月票!】第81章 帶着祝福努力吧!第220章 三易回河第93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110章 “淺水原與好水川”第111章 劉知州的賭約第206章 《過赤壁古戰場記》【求月票!】第197章 《與兄書》【求月票!】第201章 成爲知州的終南捷徑第246章 又是平手第140章 蘇洵:我去與他切磋一番!第118章 其得也赫赫,其失也昭昭第92章 西南局勢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183章 蘇軾到訪【求月票!】第41章 《論川關鹽鈔法試行事疏》第129章 定波門外第23章 獨竹漂第2章 披王袍而操市利第147章 放榜第56章 韓子瑜的善意第32章 驛站見聞第85章 這是誰的文章?第197章 《與兄書》【求月票!】第34章 芙蓉城第168章 劍拔弩張第54章 小娘子第23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07章 《鷓鴣天千古事》【求月票!】第29章 前往成都第117章 分舍考試第107章 《鷓鴣天千古事》【求月票!】第206章 《過赤壁古戰場記》【求月票!】第108章 蘇軾的好勝心第95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州學第133章 白沙先生的建議第48章 上頭有人罩着第241章 你們現在就是監生了第188章 《三峽秋望》【求月票!】第204章 此情此景,豈能無詩?第199章 人生停在十八歲的曾鞏第141章 觀瀾社第100章 劍走偏鋒第156章 開封再見第221章 骨正 肉豐 度精第245章 教其爲喪髽之法當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