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8章 高速發展

莫斯科。

1930年的莫斯科極度繁榮,在歐美各國集體陷入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大城市,幾乎是一片末日景象,企業破產,工人失業,流浪漢大軍激增,絕大部分市民帶着愁苦的面容。

而莫斯科這座紅色帝國的中心城市,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生機,大量企業被建設,所有人都各司其職,並且充滿了對未來的期望。

這是東非學者葉可夫遊歷歐洲衆多城市後得出的結論,他對旁邊的蘇聯“導遊”維德諾耶說道:“今年去過倫敦,巴黎和柏林等城市,但是這些城市除了巴黎以外,大多深陷經濟危機的深淵之中,但就算巴黎等法國城市倖免於難,可他給我的感覺也是紙醉金迷的腐朽感,唯有蘇聯的每一個地區,好像都充滿了盎然生機,欣欣向榮。至於美國……我想它的情況應該更加糟糕。”

葉可夫雖然沒有親自前往美國,但是作爲本輪經濟危機的中心,最早爆發經濟危機的國家,還有各種真實報道,他敢斷定如今美國是工業國裡情況最糟糕的。

前世,這個時間段,最慘的工業國則是德國,畢竟美國人好歹還能靠着政府救濟和地大物博,吃得上飯,而揹負鉅額債務的德國民衆,他們根本沒有多餘的選擇,最終只能和德國極端政黨一條路走到黑。

當然,這次經濟危機中,德國的處境依舊不會太好,尤其是隨着時間的發展,他們要面臨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在世界排名前幾的大國中,德國工業處於第一梯隊,但是他們控制的市場有限,殖民地幾乎爲零。

維德諾耶對於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境遇並不是很上心,現在全世界都知道歐美經濟受到了重創,但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東非並沒有噩耗傳來。

所以他向葉可夫問道:“葉可夫先生,那你們的國家呢?”

葉可夫對於自己的祖國並不反感,他略帶自豪的說:“東非確實也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不過,我們國家和蘇聯一樣,都是世界上比較年輕的國家,如今東非依舊處在一個旺盛發展的時期,雖然也面臨着諸多問題和挑戰,但這些問題和挑戰,就現在情況來看,都是比較容易克服的。”

“原來是這樣啊……”維德諾耶感嘆道:“那還真不錯!”

實際上,維德諾耶心裡是有些遺憾的,作爲蘇聯人,他其實內心有些陰暗的想看到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陷入困境,可惜現在,不僅是東非,甚至是法國等一些國家都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

這種心態客觀而言,其實並沒有太大問題,畢竟一個人希望自己的國家,比別的國家過的更好,這是正向的,人類社會本來就是追求進步的。

當然,最好的結果是前世冷戰時代那樣,美蘇兩個大國都積極向上,推動全世界的進步,反過來,則是所有國家一塊比爛,還有更壞的結果,那就是大家直接開擺,就像中世紀歐洲一樣。

現階段,蘇聯雖然蓬勃發展,但維德諾耶也不得不承認,蘇聯和其他頂尖列強的巨大差距,不過,這種差距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縮小。

所以,整體上,維德諾耶對他的祖國充滿了信心,他不再糾結東非的境遇,老實做起了自己的導遊工作。

維德諾耶向葉可夫說道:“東非是世界面積第二大國家,而蘇聯是第一,我們兩國雖然在道路選擇上有所分歧,但我也希望兩個國家都能有光明的未來。”

誰是世界第一大國,在1930年是沒有答案的,比如英國加上他那一堆殖民地,面積和人口就能達到世界第一,工業實力,資源稟賦也不弱,但是,英國無法完全調動這些地區,人口和資源。

不計算殖民地的話,蘇聯的面積世界第一,資源也有巨大優勢,至少東非本土的資源稟賦比蘇聯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尤其是能源礦產,東非本土的石油必然不如蘇聯,甚至不如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而煤炭,東非本土雖然不缺,可也算不上豐富。

人口方面,蘇聯就有些不夠看了,遠東帝國毫無疑問排在世界首位,其次是印度,然後是東非,最後才輪得到蘇聯,但是蘇聯的國土面積,比東非都要大上許多。

工業方面,東非,美國和德國三個國家,對其他國家幾乎有斷崖式的領先優勢,不過,蘇聯在工業方面的進步很快。

維德諾耶向葉可夫介紹說:“莫斯科一直都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不過,在帝俄時代,它和列寧格勒,也就是原聖彼得堡有不小差距,現在,在蘇聯工黨的偉大領導下,這座城市不僅在體量上迅速膨脹,已經成爲蘇聯第一大城市,同時正在迅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如今,莫斯科的人口已經接近三百萬,單從人口方面,就能排在歐洲第四的位置,僅次於倫敦,柏林和巴黎,列寧格勒人口也增長到在一百多萬規模。”

列寧格勒,也就是聖彼得堡,在一戰期間遭到了重創,戰前,聖彼得堡是俄國第一大城市,人口高達兩百多萬,但到了一戰中後期,就已經驟降到僅七十多萬規模。

這也很好理解,聖彼得堡是波羅的海沿岸城市,但是波羅的海海軍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卻是德國,所以聖彼得堡在一戰期間,顯然無法給予當時俄國人安全感,大量人口逃離,加上後來戰亂,在一戰結束時,聖彼得堡人口可能連七十萬都沒有。

而接下來,俄國工黨政權建立,首都更是變成了莫斯科,這對於聖彼得堡這座城市而言,毫無疑問又是一次打擊。

當然,蘇聯顯然對這座城市依舊是十分重視的,直接用蘇俄“國父”的名字命名,就體現了這一點,如今列寧格勒人口大約一百五十萬左右,雖然和帝俄時代無法相比,但是,這等於在過去的十年裡,列寧格勒人口增加了七十多萬,翻了一倍,還是比較誇張的。

不過,莫斯科的表現更加驚人,在1920年,莫斯科的人口差不多一百萬出頭,現在卻接近三百萬,這等於過去十年,莫斯科人口幾乎增長了兩百萬。而東非第一大城市蒙巴薩的人口也纔剛剛突破兩百萬,這也就意味着,莫斯科幾乎增加了一個蒙巴薩的人口。而蘇聯在城市化方面的表現則更加突出,1920年蘇聯的城市化率大約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而1929年,已經達到百分之三十,這也就意味着過去十年間,蘇聯的城市化率提高大約十個百分點,東非也只有在一戰期間纔有這個發展速度。

一戰持續了五年時間,東非吃掉了大量戰爭紅利,可蘇聯顯然沒有這個待遇,二十年代,一戰已經結束,更別提世界各國對蘇聯的經濟封鎖,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城市化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這也充分印證了過去十年間,蘇聯在國家建設領域的巨大成就,畢竟東非頭兩個五年計劃,也沒有表現出蘇聯這種誇張的城市化增速。

而過去十年的高速發展,也爲如今蘇聯工業計劃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蘇聯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讓蘇聯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爲工業國,本質上是蘇聯厚積薄發的結果,沒有二十年代的埋頭苦幹和精心鋪墊,那蘇聯的頭兩個五年計劃最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而前期的準備,也使得蘇聯經濟發展效果並不明顯,但絕對不能忽視,這個時間段對蘇聯長期發展的重大意義。

因此,蘇聯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其具體時間應該是接近二十年時間,而絕非兩個五年計劃實施,就直接完成華麗轉身,甚至神話了兩個五年計劃的效果。

就像東非,如果沒有19世紀中後期的各種努力和鋪墊,那也不可能取得20世紀初的經濟崛起奇蹟。

如今,莫斯科人口規模,雖然不能代表蘇聯全國城市發展情況,但也充分證明了過去十年裡,蘇聯在經濟和工業發展上的巨大進步,在莫斯科新增加的兩百萬人口,絕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地區。

維德諾耶頗爲自豪的說道:“伴隨人口增長的,則是蘇聯工業化的跨越式發展,就比如莫斯科汽車廠,莫斯科電器廠等等。”

莫斯科汽車廠也是蘇聯一五計劃中的重要項目之一,但是這個汽車工廠的前身在帝俄時代就已經開始建設,不過,當時帝俄已經距離覆滅也就不剩下兩年時間。

在二十年代,莫斯科汽車廠在蘇聯政府的領導下就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這次一五計劃中,莫斯科汽車廠更貼切的說不是新建,而是現代化改造和擴建。

除此外,還有一系列的配套工廠,來爲莫斯科汽車廠生產零部件,這也成爲了如今莫斯科一五計劃期間,最具有象徵意義的工業項目之一。

而莫斯科電器廠,和莫斯科汽車廠一樣,雖然也是一五計劃期間重點項目,但它在此前也已經存在,這次也是改造和擴建。

這兩個工廠都證明了一點,那就是早在一五計劃以前,蘇聯就已經開始了本國工業化建設,但受制於當時條件,比如技術和人員不足,所以很難取得顯著效果。

類似的還有莫斯科紅色無產者機牀廠,這家企業更是能溯源到19世紀末,不過,汽車廠和電器廠,雖然建設於帝俄時代,但幾乎都建設於帝俄覆滅的前夕,後續發展基本由蘇聯政府主導完成,機牀廠纔算的上帝俄真正留下來的工業底蘊。

而除了帝俄和蘇俄積攢下來的家底以外,蘇聯一五計劃期間,也不是沒有新東西,像莫斯科軸承廠,卡波力特化工廠,莫斯科化工廠等等,大部分項目確實都是首次出現。

比如莫斯科軸承廠,他的主要產品就是滾珠軸承,用於汽車,飛機等高端機械製造產業,填補了蘇聯精密零件生產的空白,這也意味着蘇聯一五計劃以前,不管帝俄時代還是蘇俄時期,如今整個蘇聯區域內,都沒有該產業分佈,只能依賴對外進口。

而卡波力特化工廠,它建設的目的,則是爲了生產合成橡膠等化工產品,而合成橡膠,別說蘇聯,就是放在全世界毫無疑問都是十分前沿的新產業。

不過,這家工廠的建設,也證明了東非政府陰謀的破產,此前,東非可沒有限制對蘇聯的橡膠出口,就是想拖延蘇聯合成橡膠產業的發展,但該工廠還是在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落地了,這也說明了蘇聯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不信任,對此,東非政府只能表示,看人真準,東非不限制橡膠對蘇聯出口,確實不懷好意。

從莫斯科的一五計劃工程項目中,就可以得出結論,蘇聯工業項目中,確實有帝俄的老本,其他國家的技術的引入,也有蘇聯在二十年代自己的積攢的家底,更有新的自主創新。

維德諾耶自豪的對葉可夫說道:“再過十年,蘇聯必然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莫斯科也必然成爲世界最大的城市,除此外,我們還有列寧格勒,基輔,斯大林格勒,敖德薩,馬格尼託哥爾斯克等等以一衆新興工業城市,不出二十年蘇聯將成爲和東非,美國同等體量的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國之一。”

葉可夫對於維德諾耶所描述的畫面,也表示了認可:“如果蘇聯能按照這個發展速度,那二十年後,還真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爲世界三大工業國之一,甚至有可能超過美國。”

“如今美國正處在工業危機之中,大量企業破產,工業產能萎縮,德國雖然工業更發達,但是其體量太小,且能源和礦產比較缺乏。”

當然,葉可夫並沒有提到東非,在他看來,蘇聯想超越東非,那是很難辦到的事,畢竟,東非的人口比蘇聯都多出幾千萬,而且還有巨大增長潛力,工業發展也一直不慢,至少二十年裡蘇聯想在工業領域超越東非,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而且,葉可夫沒有考慮到一點,那就是蘇聯很大概率,不可能一直都有如今這樣和平發展的機遇,如果按照前世的時間線推延,十年後,就是德國將蘇聯開戰,所以蘇聯很大概率沒有二十年的連續發展時間。

德國和蘇聯是必然會有一戰的,因爲雙方在中東歐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且兩國都將其視爲核心利益。

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1027章 合金鋼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521章 申請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33章 拖拉機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992章 入籍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41章 衣錦還鄉第488章 情報戰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752章 軟柿子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368章 插曲第822章 卡賓達第130章 入侵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45章 菸草工廠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135章 休整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539章 中東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263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504章 脫鉤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302章 巴庫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232章 裁區設省第1182章 中間商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164章 爭議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821章 裁軍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164章 肉類第926章 機耕路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574章 服軟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61章 檢閱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740章 古戰法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1457章 爆金幣
第1078章 海軍南美行第1027章 合金鋼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521章 申請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833章 拖拉機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992章 入籍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41章 衣錦還鄉第488章 情報戰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610章 軍事顧問團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752章 軟柿子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368章 插曲第822章 卡賓達第130章 入侵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145章 菸草工廠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135章 休整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539章 中東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1449章 奧地利的陽謀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263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504章 脫鉤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302章 巴庫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232章 裁區設省第1182章 中間商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164章 爭議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821章 裁軍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532章 圖謀琉球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164章 肉類第926章 機耕路第1431章 第三個工黨政權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574章 服軟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161章 檢閱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740章 古戰法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1457章 爆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