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

東非在波斯灣沿岸有大量的殖民地存在,這是東非殖民中東的基礎,而中東和中亞則是東非現階段經濟殖民的主要開拓方向之一。

從上個世紀開始,東非對區域的貿易就已經東達阿富汗,北抵中亞俄國腹地,西接紅海沿岸,南鄰阿拉伯海。

但是,當時東非卻並非中東和中亞地區的主要國際事務參與者,除了那些本土國家和勢力以外,在中東和中亞勢大的是英國和俄國人。

其他列強則和東非相似,因爲在中東和中亞缺乏軍事存在,所以和這一地區國家的貿易,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樣,肯定是無法競爭過俄國和英國的。

這一點很重要,沒有軍事上的保障,俄國和英國就可以對其他工業國進行不公平的競爭,畢竟如果真討論工業品質量和價格的話,英國暫且不提,真放開競爭,那俄國工業品肯定會一敗塗地。

但正是因爲中亞和中東有大量俄國的勢力範圍,這保證了俄國稀爛的工業能夠壟斷當地的市場,雖然其他國家或許也能在俄國勢力範圍內進行貿易,但相對於俄國獲得利益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同理,東非能成爲中東地區新晉的主要參與者,靠的就是東非在中東的軍事存在,而東非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和部署剛好是在一戰期間完成的。

而東非在中東獲得的勢力範圍,說白了就是從英國和俄國那裡搶奪過來的,比如卡塔爾,北部灣,瓜達爾等過去是英國的勢力範圍,而波斯北部過去是俄國的勢力範圍。

雖然這些新增加的勢力範圍是從英國和俄國人手中搶來的,但是二者的概念完全不同。

東非從英國奪來的勢力範圍和殖民地,本身過去英國就不太重視,就比如卡塔爾和北部灣,上個世紀英國將他們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完全是爲了治理當地的泛濫的海盜,保護自己的貿易航線。

其次,東非已經和英國就這些殖民地問題達成了相關協議,雖然是一戰期間東非趁火打劫完成的這一點,可白紙黑字下,英國沒有反悔的直接理由和藉口。

而波斯地區就完全不同了,東非進入波斯,是趁着沙皇俄國解體,而新的俄國工黨政權還沒有來的及接管這些沙皇俄國遺留下來的政治遺產,所以從俄國工黨視角來看,東非就像一個謀奪其家產的外來者。

然後,兩國在政治理念上也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畢竟此時的俄國還存在大量“世界團結”的幻想者,而想達成這個目標,就必然會對外輸出意識形態。

而俄國的意識形態輸出,毫無疑問是在挖如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統治的根基和法理,所以不被國際社會封鎖和干涉,也算“咎由自取”。

通俗易懂的描述,假設恩斯特所代表的東非政權是一家工廠,而俄國當前的政治思想,就是鼓動東非這家工廠的工人來推翻東非政府這個工廠主,從而獲得東非這家工廠的所有權,這自然不爲東非政府所容。

所以,就立場來說,東非政府就不待見俄國。

東非國防部長普里皮亞特就說道:“如今我們在波斯的勢力範圍,就決定了我們和俄國之間的對抗不可避免,所以在扶持波斯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嚴防死守俄國意識形態的輸出。”

“尤其是我們即將在波斯進行駐軍,應該警惕俄國工黨組織所支持的波斯工黨,接觸和滲透我們在當地的駐軍。”

普里皮亞特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思想層面的武器,總是防不勝防,這次俄國進攻烏克蘭就把這一點體現的淋漓盡致。

俄國能夠在烏克蘭獲得如此巨大的優勢,根本原因並非俄國軍事力量的強大,而是意識形態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從而在烏克蘭境內扶持出了數量衆多的支持者。

而前世的歷史經驗和事實也證明,處於和俄國對抗前線的軍人,甚至是間諜,也有很大可能被俄國爭取過去,前世美,英,(西)德,法等國家,選擇投靠俄國工黨的大有人在,比如英國的劍橋五傑,連他們這種出身的人,都能被工黨的政治理念所感化,更別提基層人員了。

針對於這一點,恩斯特說道:“我們在波斯的軍人,情報部門成員,後勤人員等等,都應該加強心理上的建設,從而避免被俄國蠱惑。”

“同時,波斯政府也應該配合我們,加強對境內工黨組織的嚴防死守,甚至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同時加強輿論領域對俄國的負面宣傳,尤其是針對俄國官僚,社會問題的披露,就比如俄國農民羣體,就是一個很好的宣傳對象。”

“我們可以通過藝術加工,來塑造民衆對工黨的負面印象,這樣可以大大減輕俄國工黨對東非的滲透。”

沙皇俄國時代的農民,過的絕對沒有蘇聯時代農民好,但是俄國工黨治下的農民生活狀態顯然也不會十分理想。

雖然蘇聯的農業問題,一直爲人詬病,但事實確是,絕大多數農民羣體的生活質量比沙皇時代提升了不少。

實際上俄國農業領域本來就先天不足,如果沙皇俄國時代,俄國農業就達到美國和東非這種水準,那後面俄國工黨也會折騰那麼多事了。

但是,如果沙皇俄國時代,俄國農業就發展到美國和東非這種程度,那俄國也不會成爲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俄國工黨也就不太可能上臺了。

而且前世蘇聯農民生活質量比沙皇俄國時代高,並不是值得過於稱道的事,這是縱向對比,就比如如今東非農民生活質量比上個世紀高,這是理所應當的事。

除非東非社會一直停滯不前不再發展,這顯然是極小的概率,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人類社會都是不斷髮展和前進的過程,就算封建社會,文明發展也在緩慢進步,畢竟新技術和新事物總在源源不斷的出現。

人類歷史當然也有開倒車的時候,比如日耳曼人打斷古羅馬,蒙古人征服歐亞大陸等等特殊時期,但可以肯定大多數時間時代都是在進步的。

隨着時間維度的發展,大多數國家本來就應該進步,就算沙皇俄國時代,俄國本身也是不斷髮展的,所以蘇聯作爲後來者,如果農民生活還不如沙皇俄國時代,那這個國家基本上也就到頭了。

所以,社會發展不應該僅僅關注時間的縱向對比,還有橫向對比,蘇聯農業爲什麼問題那麼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參照物變成了歐美等國家農業。

農業是蘇聯的顯著短板,而且這個短板在前世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這也就不妨礙恩斯特拿俄國工黨治下的俄國農業來大作文章了。

當然,就目前而言,用農業領域發展的問題來抨擊俄國,效果應該不會太好,畢竟現在的俄國還不是蘇聯,在弗拉基米爾新經濟政策下的俄國農民,正是對俄國工黨歌功頌德的時候。

……

東非政府的精力不可能總是盯着俄國,亦或者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在1921年,東非政府最棘手的問題還是經濟轉型所遇到的困難。

眼看1921年已經過去了大半時間,東非的五五規劃也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但是東非經濟不僅沒有回溫,反而繼續陷入蕭條狀態。

這也讓近期東非政府的經濟領域相關會議,變得更加頻繁起來。

就這樣,東非經濟一直不溫不火的持續到了年末,恩斯特在1921年末的經濟會議上做了相關總結。

“沒有任何國家能夠一直保持高增速的發展,我們東非也不例外,要知道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東非的經濟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長。”

“這種高速增長一直維持到世界大戰結束,也就是說,東非經濟發展的高增速發展時代,一直維持了將近五十年時間。”

“短短五十年時間裡,東非就成爲了一個世界上體量龐大的初級工業強國,這在歷史上是極其少見的。”

“但正是因爲如此,在五五規劃開年,我們纔會對現在全國經濟的發展進度感覺不滿,可是如果對比全世界的其他國家,我們東非的經濟狀況其實還是不錯的。”

整體上,1921年,東非的經濟狀況要好於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及格線以上。

但是,對比過去五十年東非經濟的發展,從1920年到1921年,兩年間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一個低谷。

大多數人習慣了過去五十年的高速發展,所以對如今東非經濟的怠速顯然是不太滿意的。

但是,恩斯特卻很清醒,現在的經濟狀況其實才是真實的發展水平,上個世紀到本世紀的前二十年裡,東非經濟能夠實現躍進,一是殖民紅利,二是站在二次工業革命的風口,三是恩斯特利用先知先覺的優勢,讓東非把握住了各種歷史機遇。

層層優勢迭加下,東非想不飛速發展都很困難,整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只要是不太離譜的國家,發展都不會太差,就算落後地區和殖民地都能取得很大的進步。

而東非不僅可以接收歐洲的技術和產業外流,同時又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沒有被其他國家限制隱患,加上殖民紅利,就算沒有太大動作,在本世紀初,至少也應該能發展到沙皇俄國那種水平。

“當前階段,全世界的經濟都處在一個低迷的時期,而自從1910年後,東非經濟就開始和國際社會接軌,所以受到這種衝擊本來就在我們的預料之中。”

“加上如今產業升級和轉型,在未來五到十年時間裡,我們應該放平心態,提振經濟發展的信心,進一步夯實國民經濟的基礎,不斷完善國內市場的規則和制度建設。”

1921年,東非鋼鐵產量已經回落到三千七百萬噸水平,雖然依舊是世界第一,但是減產的三百萬多萬噸缺口,也可以看出如今市場對鋼鐵需求的低迷。

而事實上,1921年的鋼鐵產業大減產中,東非政府督促部分鋼鐵生產企業進行整頓,也是如今東非鋼鐵產量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否則的話,東非鋼鐵產量提高個一百到兩百萬噸應該不成問題。

因爲,東非畢竟只是初級工業強國,就工業質量上來說,在列強國家之中只能排在中游水準。

東非國內市場對鋼鐵的需求實際上是逐年上升的,而世界大戰帶來的大量歐洲訂單,使得之前幾年,鋼鐵增長超過了正常時間裡鋼鐵需求量的增速。

這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要考慮,那就是東非的人口總量高達一億六千多萬,而配合東非初級工業強國的位置,才使得1921年東非鋼鐵產量達到三千七百萬噸水平。

所以,根據人均鋼鐵產量來看,東非的數據並不算太高,1921年美國的鋼鐵產量雖然才三千多萬噸,但是美國的人口比東非少了將近六千萬。

就人口方面來說,東非的鋼鐵市場需求肯定是遠大於美國的,但是東非的鋼鐵產量也就比美國多出了幾百萬噸,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前東非經濟的進步空間還很大。

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德國和英國鋼鐵產量雖然不如東非和美國,但是從人均角度而言,也是要高於東非。

這裡要指出,德國的鋼鐵產業也是比前世獲得很大進步的,畢竟這一次德國並非戰敗國,加上戰後重建的需要,這使得德國鋼鐵等基礎行業恢復和發展很快。

甚至可以說,德國工業根本就沒有受到戰爭的太大影響,畢竟從戰爭開始到結束,戰場根本就沒有在德國境內過,德國的工廠和相關生產設備等基本上完好無損。

而真正工業受到戰爭破壞最嚴重的,是法國和俄國,尤其是法國,戰後損失極其嚴重,就目前法國的情況,經濟想要恢復到一戰前水平,恐怕都要很多年時間。

而俄國工業的損失,主要是因爲內戰,國內反動勢力對生產資料的破壞,還有東歐原材料和市場的缺失,也會讓俄國工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所以,就工業發展質量而言,德國,英國,美國依舊排在東非之前,法國則徹底陷入泥潭之中,而俄國從沙俄時代就一直處在中下游水平。

但是,法國的狀況也不至於太差,畢竟自從普法戰爭之後,法國本土工業發展就一直滯後於其他列強。

法國真正的大頭集中在對國外產業的投資上,也就是資本輸出領域,雖然俄國工黨政權上臺,讓法國金融業同樣受到了重創,但是法國底子厚,法國在其他國家依舊有大量投資,就比如戰前,法國對東非的投資就一直處在上升階段,除此外,法國還有大量可以表現的資產和殖民地託底。

第711章 歸國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84章 談判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49章 疾病防控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255章 五五開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1551章 交涉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43章 行政區劃第289章 教學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837章 颱風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572章 停火線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882章 出口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551章 交涉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04章 借人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832章 押解第840章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784章 自己人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02章 爭論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474章 人口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517章 過剩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10章 數據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564章 貴人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981章 捷徑第308章 滲透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441章 回國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930章 漢薩省
第711章 歸國第1079章 水利建設情況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84章 談判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49章 疾病防控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124章 軍隊家底第255章 五五開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1551章 交涉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43章 行政區劃第289章 教學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837章 颱風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572章 停火線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882章 出口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1551章 交涉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04章 借人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832章 押解第840章第1401章 擺了一道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522章 列強守門員第1073章 交通大變局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784章 自己人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071章 計劃尾聲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02章 爭論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1474章 人口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433章 小治強工程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517章 過剩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110章 數據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252章 軍事安排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564章 貴人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603章 能源問題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981章 捷徑第308章 滲透第302章 考察團續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441章 回國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930章 漢薩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