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2章 重返歐洲

在同等規模的情況下,玻利維亞這種落後小國的軍隊,顯然很難和東非軍隊對抗,這是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的差距,玻利維亞人顯然也沒有蘇聯士兵那種覺悟和敵人死戰到底。

不光是玻利維亞軍隊,巴拉圭軍隊同樣如此,因爲這些美洲國家,本身以移民爲主,缺乏家國意識。

而玻利維亞比巴拉圭還要分裂,尤其是針對印第安人原住民的態度上,兩國截然不同。

玻利維亞的種族問題長期存在,而巴拉圭經歷過上個世紀人口大衰減後,徹底改變了對印第安人族羣的態度,並且積極推進民族融合事業。

要知道,兩個國家的印第安人佔比都不小,玻利維亞甚至佔到七成。

這就導致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巴拉圭軍隊的印第安人打起仗來比玻利維亞的印第安人更加賣命,反過來說。

當然,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如今巴拉圭的純粹印第安人數量並不多,反而是印第安人和白人移民混血居多。

這樣一來,保障營放在巴拉圭軍隊裡,幾乎看不出和巴拉圭人的區別,畢竟東非也是混血人種居多。

不過,這些都不是哥塞爾關心的問題,現在保障營遇上了難題。

“營長,這些俘虜和傷員,我們怎麼處理?”保障營連長維爾德問道:“經過我們的清點,現在活着的玻利維亞俘虜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還有傷員。”

哥塞爾說:“給後方發報,讓巴拉圭人接手,我們不可能帶着這麼多累贅參與接下來的戰鬥,也不可能分派人手,留下來看押他們!”

本來保障營這次人數就不多,所以哥塞爾更不可能把寶貴的兵力留下來看押俘虜。

維爾德問道:“營長,至少留兩個人,防止他們逃跑吧?”

哥塞爾沒好氣的說:“把他們的武器繳了,他們往哪裡跑?北查科地區二十多萬平方公里,人煙卻少的可憐。”

“你看看周圍的環境,說句實話,如果是你,在這荒郊野嶺,沒有武器和物資,你會選擇逃跑麼?”

維爾德語氣一滯:“我……那我應該會選擇留在原地。”

北查科地區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幾乎沒有多少人煙,更沒有豐富的物產,所以,如果脫離大部隊和後勤補給,想要生存下去都是一個難題。

所以,對於這些玻利維亞俘虜,哥塞爾很清楚,只要把他們的武器一收,他們基本和無害的羔羊沒有太大區別。

哥塞爾吩咐說:“把他們的步槍,機槍還有彈藥,都搬到我們的卡車上,他們的武器有不少都是德系裝備,我們也不至於用不上。”

“至於這些人,把他們留在這裡,讓他們老老實實的等待巴拉圭人接收,我們繼續按照地圖,收復巴拉圭人的下一處據點。”

保障營的行軍路線,也是經過細心挑選的,基本上是沿着戰前巴拉圭在北查科地區部署的軍事據點,向戰前玻利維亞控制區靠攏。

很快,被繳了械的玻利維亞俘虜們,手足無措的看着東非保障營的汽車,一路塵土飛揚地向西方開去,他們就這樣被丟在原地。

玻利維亞俘虜們面面相覷,過了不知多久,纔有人開口道:“這羣巴拉圭人就這樣把我們丟下了!”

“當然不是。”一名玻利維亞軍官說。

“長官,現在他們已經離開了……”

軍官說:“我當然看到了,我的意思是,他們根本不是巴拉圭人,而是東非人,該死,東非也加入戰爭了,不然就靠巴拉圭人的水平,怎麼可能打敗我們。”

和普通士兵不一樣,玻利維亞軍官顯然看出了保障營的身份,之前的接觸中,他就注意到這羣士兵的服裝還有語言,明顯不是巴拉圭人。

巴拉圭和玻利維亞都以西班牙語爲主,而那羣官兵,說的明顯不是西班牙語,再聯想一下巴拉圭和東非的關係,所以對這支軍隊的身份,也就不難推測了。

不過,這也是讓玻利維亞軍官最感覺命運不公的地方,畢竟他們怎麼可能想得到,對手會是東非軍隊。

對於玻利維亞而言,東非這種國家,兩者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後者參戰,對於玻利維亞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士兵問:“那我們現在要逃跑麼?”

軍官面色陰沉的說:“往哪裡跑?我們現在連武器和物資都沒有,就算想回頭,也沒有機會了,畢竟回去的路,已經被東非人堵死。”

“整個北查科地區,別說人煙,連鬼都找不到,所以,即便我們現在逃跑,最終的結局估計也是被餓死,還不如留在這裡,等巴拉圭人到來。”

玻利維亞戰俘們十分鬱悶,畢竟對手是東非這個意想不到的對手,這簡直就是殺雞焉用牛刀。

而東非之所以直接加入戰爭,道理也很簡單,那就是爲了更大的利益。

玻利維亞的資源可是不少,尤其是玻利維亞的鐵礦石,銀礦,錫礦等等,都是東非眼饞的。

原本東非的打算是先修通亞松森—利馬鐵路,然後沿着這條鐵路,通過投資的方式,逐步控制玻利維亞的資源。

但是如今玻利維亞壞了東非的計劃,東非自然也不會再客氣,根據東非當初的計劃,還是給玻利維亞留了一分體面的。

在東非最初的設想裡,希望通過鐵路,將巴拉圭,玻利維亞和秘魯這三個國家串聯起來,從而打造一條以鐵路爲核心的經濟帶,增強東非在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利益。

現在,玻利維亞對巴拉圭不宣而戰,就讓這個原本的計劃泡湯,所以,面對不識擡舉的玻利維亞政府,東非只能重拳出擊,尤其是其背後有美國人支持的情況下。

哪怕玻利維亞和英國等國家合作,東非也不至於這麼大反應,畢竟英國日落西山,遲早會退出去。

美國就不同了,作爲東非在全球最大的經濟對手,也是東非在拉美地區利益最大的威脅。

玻利維亞如今的行爲,就相當於選邊站隊,並且站到了東非對手那一邊,直接站隊,顯然更容易被針對。

……萊茵市。

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戰爭對於東非而言,是一次和美國在拉美地區的直接軍事對抗,在此前,雙方雖然也有衝突,但基本以商業競爭爲主,或者扶持各自的勢力。

而這一次戰爭,直接上升到了國家高度,分別以玻利維亞和巴拉圭兩個國家作爲代理人進行對抗。

弗里德里希不滿足於此,他對政府官員們說道:“亞松森—利馬鐵路,是帝國控制南美南部的重要戰略,所以不容任何人破壞,這次美國人藉助玻利維亞,想把手伸入南部,我們絕對不能退讓。”

“美國本身在美洲撈到的好處就不少了,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區,既然美國人想南下,那我們也可以在北方做做文章,鼓動一下巴拿馬人,讓他們對巴拿馬運河進行聲索。”

巴拿馬運河可以說是美國十分敏感的神經,現在美國在南美南部出手,東非的反擊也會拿巴拿馬運河對美國進行警告。

這是美國和東非之間的相互試探,對於兩國而言,這些其實都是“小衝突”,沒有壓倒性優勢前,這種拉扯將會一直存在。

但是玻利維亞問題上,東非顯然不會手軟,除了排擠美國以外,更重要的是對美洲南部的一衆國家進行敲打,這裡已經被東非視爲自己在南美地區的核心利益範圍。

秘魯,智利這種太平洋沿岸國家,因爲地理位置的原因,東非態度不會太強硬,但是玻利維亞作爲一個內陸國,就大爲不同了,畢竟美國也就海軍能拿得出手,而玻利維亞沒有海岸線,這就讓美國在軍事上,無法在玻利維亞發揮作用。

而東非自認爲本國陸軍是強於美國的,所以纔敢放心大膽的收拾玻利維亞人。

弗里德里希皇儲接着說道:“戰後,帝國同樣要在玻利維亞駐軍,從而進一步拓展我們對南美南部地區的控制,同時維護帝國在玻利維亞的利益。”

玻利維亞對於東非經營南美南部,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它同時關係到東非和秘魯,智利兩國的陸地貿易暢通。

亞松森—利馬鐵路,未來能發揮的作用,顯然比麥哲倫海峽要高的多,而且這條鐵路直接關係到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還有智利這四個國家。

至於阿根廷,雖然他們和智利接壤,但是兩個國家的關係並不算太好,加上地理因素,起不到連接陸地貿易的作用。

同時,亞松森—利馬鐵路的起點,也就是亞松森,其經過的巴拉那河出海口,本就是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口,這條貿易線路,同時能兼顧到阿根廷和烏拉圭兩個國家,沒有必要再多此一舉。

……

這次政府會議完全由弗里德里希皇儲主持,至於帝國皇帝恩斯特並沒有參加,因爲恩斯特已經啓程前往維也納,參加奧匈帝國弗朗茨皇帝的葬禮。

在匈牙利工黨政權徹底被鎮壓後,弗朗茨皇帝終於還是撒手人寰,接下來魯道夫將正式加冕奧匈帝國皇帝。

在弗里德里希主持政府會議的時候,恩斯特已經抵達摩加迪沙,並且準備再次出海前往奧匈帝國。

之所以選擇摩加迪沙作爲中轉站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減少海上的顛簸時間。

在東非發達的鐵路網絡下,從萊茵市到摩加迪沙,完全可以通過鐵路抵達,而這裡又是東非距離歐洲最近的港口之一。

如今,東非雖然在亞丁灣南岸也有出海口,但是當地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交通也不便利。

東非控制非洲之角也就是近期的事,此前已經對當地的游擊隊進行了多次圍剿。

在摩加迪沙港。

恩斯特對如今摩加迪沙的發展還是十分滿意的,他說道:“這還是我第一次來到摩加迪沙,曾經我距離摩加迪沙最近的一次,可能也就是從歐洲抵達東非的時候,但是並沒有在這裡上岸。”

“那個時候,摩加迪沙還僅僅是一座不大的小城鎮,如今,卻已經成爲了北印度洋北部的明珠。”

摩加迪沙在東非算不上大城市,但在印度洋沿岸的知名度卻絲毫不低,如果不是自然環境限制,這裡發展說不定不會比如今蒙巴薩差。

同時,摩加迪沙也是世界沙漠地帶的主要現代化大城市之一,在摩加迪沙的外國人也不少,尤其是阿拉伯教國家,歐洲還有印度,遠東等地區的商人。

因爲摩加迪沙也是東非重要的商品出口口岸之一,幾乎謝貝利河流域的農產品出口,還有帝國東北部工業品,很大程度上選擇從這裡銷往海外。

而摩加迪沙南部的基斯馬尤市發展的也不算差,這兩座城市,算是東非東北部索馬里地區最大的現代化城市了。

“只可惜,這次行程比較倉促,無法細緻的觀察和瀏覽摩加迪沙,等我從奧匈帝國回來後,可能會在這裡稍作停留一段時間。”

這次恩斯特前往奧匈帝國,主要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參加弗朗茨的葬禮,第二件事則是參加魯道夫的加冕儀式。

而這次行程的匆忙,也讓恩斯特感覺到了未來建設北非鐵路的意義。

如果東非能在北非建設一條直連地中海沿岸的鐵路,那東非和歐洲之間的交流,也能更加便利,如今飛機的可靠性仍然不高,至少恩斯特不敢冒這個風險。

所以,他打定主意,未來要建設北非鐵路,打通東非和地中海之間的聯絡。

這樣一來,下次出訪歐洲,就可以先通過鐵路,抵達北非沿岸港口,再乘船抵達地中海北岸各國。

而不用像現在這樣,還要繞道亞丁灣,紅海,然後再往西經過東地中海,最後才能抵達中西歐地區。

在摩加迪沙停頓了片刻,恩斯特終於還是登上了輪船,踏上了前往奧匈帝國的遙遠旅途。

1929年1月13日。

恩斯特一行人在的裡雅斯特靠岸,並且最終通過鐵路,抵達維也納,這不禁讓他感慨萬分,某種意義上來說,歐洲也算他的故土,恩斯特的童年和青年時代,都是在歐洲大陸上度過的,而這次他卻是以世界最強大帝國皇帝的身份,王者歸來。

而恩斯特的到來,也讓維也納前來弔唁的歐洲貴族還有權貴變得更加躁動,如今,東非早已經不是所謂歐洲人眼裡的“荒蠻之地”,萊茵帝國的名號,在全世界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758章 331師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967章 奧拓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551章 交涉第809章 事後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443章 監視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1356章 歐洲大流感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1399章 加入第581章 “火車頭”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13章 野望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930章 漢薩省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727章 艦隊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93章 姆特瓦拉第291章 “偷國”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726章 深入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531章 兵城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435章 雙總部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497章 準備調停第1章 穿越第608章 會面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878章 無線電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725章 戰前算盤第945章 空軍第113章 野望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9章 農忙第1325章 卡塔爾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598章 新年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40章 新品
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758章 331師第1465章 1928年經濟奇觀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967章 奧拓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551章 交涉第809章 事後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443章 監視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280章 巴加莫約造船廠和文化戰爭第1486章 對外標準輸出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9章 黑興根軍事學院第1545章 低風險的威尼斯第1356章 歐洲大流感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254章 不歡而散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1399章 加入第581章 “火車頭”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113章 野望第1488章 高速發展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930章 漢薩省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1493章 阿道夫出獄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727章 艦隊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543章 德國應對第93章 姆特瓦拉第291章 “偷國”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726章 深入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531章 兵城第1348章 二次和平會議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1387章 影視基地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1435章 雙總部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839章 強大的東非電力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620章 步步爲營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497章 準備調停第1章 穿越第608章 會面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878章 無線電第590章 噓寒問暖第725章 戰前算盤第945章 空軍第113章 野望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9章 農忙第1325章 卡塔爾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598章 新年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40章 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