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

歐洲諸國就是如此,強大的時候,都有開拓疆土,統領歐洲的野心,相對應的,當一個國家過於強大的時候,那其他國家就會聯起手來對付最強大的國家,神羅,法國,德國都做過類似的嘗試,然後被圍攻。

前世蘇聯崛起後,同樣享受到了這種待遇,只不過現階段,歐洲公認最強大的國家還是德國,如果一戰前,德國能夠有所收斂,不在對外政策上那樣咄咄逼人,針鋒相對,或許一戰的走向將完全不同。

當初東非走的就是韜光養晦的路子,只不過沒有也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畢竟一個國土面積超過千萬平方公里,人口過億的國家,根本就藏不住。

當初德國顯然不一樣,在一戰前,德國還是有隱藏實力條件的,畢竟當時德國的人口,工業對周邊國家並不具備壓倒性優勢,但威廉二世政府好大喜功,瘋狂軍備競賽,大張旗鼓的發展海軍,積極開拓殖民地,這最終導致了英國不得不下場參戰。

……

維德諾耶熱情的向葉可夫介紹着現在蘇聯和莫斯科工業的發展情況,時不時也有一些莫斯科市民上前和葉可夫打招呼,無他,葉可夫的長相一看就知道是外國人,而且是混血,加上他的氣質,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東非。

其實蘇聯因爲地域遼闊,民族衆多的原因,也有不少混血公民,但即便都是混血人種,長相的差異也是極大的,一般而言,蘇聯的混血公民,看起來比較魁梧,他們大多數生活在中亞或者遠東地區,膚色偏白,但膚質又很粗糙。

而東非居民因爲文化,生活水平,氣候的差異,體型比較健壯,但絕對稱不上魁梧,膚色稍微暗淡,緊緻,但是和絕大部分蘇聯人慘白膚色一對比就十分明顯了。

在世界範圍內,東非居民的長相和拉美地區的混血人種最像,這可能是拉美國家和東非緯度相近,氣候更加接近的結果。

總而言之,許多莫斯科人一眼就看出來葉可夫是外國人,加上他說德語的特徵,其國籍也就不難猜測了。

葉可夫不禁感嘆說:“蘇聯民衆是我在歐洲之行以來,見過最熱情的。”

維德諾耶對此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道:“自從推翻腐朽的沙皇俄國政府以後,蘇聯就打破了過去階級和民族的壁壘,蘇聯民衆的社會地位大幅度提高,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翁,自信,熱情等品質自然而然的爆發出來。”

“除此外,還有蘇聯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極大開拓了蘇聯民衆的視野,所以,在和外國人的交流中,蘇聯民衆總是抱有善意和好奇。”

雖然維德諾耶這麼說,但葉可夫並沒有完全相信他的話。

蘇聯民衆確實很自信和熱情,但是葉可夫總感覺他們的態度並不完全如此,尤其是和他交流的一些莫斯科市民,眼神中天然帶有一種優越性,或者說傲慢。

葉可夫其實沒有感覺錯,蘇聯公民確實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畢竟現在蘇聯民衆確信他們的制度是全世界最先進和完美的,他們是國家的主人,葉可夫不過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小嘍囉。

這就像歐洲人自認文明世界一樣,蘇聯公民顯然也有這種心態,也難怪,後來蘇聯陣營裡,蘇聯對其盟友總是以“趾高氣昂”的姿態,插手其盟友的國家事務。

畢竟,他們既然代表了“文明”,對方和他們意見相左時,那一定是對方“不對”,他們有理由“糾正”其錯誤。

當然,葉可夫只是感覺蘇聯人和他接觸時,有些不舒服,但他並沒有深想,目前爲止,他對蘇聯的整體感觀還是不錯的。

葉可夫對維德諾耶說道:“我們能不能到蘇聯的工廠進行參觀?”

這個要求倒是讓維德諾耶有些爲難,他對葉可夫說道:“這件事比較複雜,畢竟要先取得工廠的同意和協調,我可以和上面申請一下。”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葉可夫敏感的身份,葉可夫本身是一名作家,而且還是東非這種帝國主義的出身的作家,所以維德諾耶必須慎重。

因此,他只能向上級請示,不過,接下來的過程很順利,當下蘇聯政府認爲這是展示近些年來蘇聯工業成績的機會,加上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大危機,更有利於襯托出蘇聯制度的優越性。

爲此他們安排葉可夫進入莫斯科汽車廠等如今蘇聯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參觀。

莫斯科汽車廠。

實際上,這座規模龐大的汽車廠,依舊處於建設階段,不過,主體和部分車間已經施工完畢。

汽車廠的技術人員利哈切夫向葉可夫介紹道:“整座工廠,都引入了最新的技術,不過因爲規模龐大,且此前蘇聯工業相對落後的原因,這座工廠徹底完工,預計要等到1933年。”

“初期會試生產,年產量不高,大約在兩千到三千輛左右,等後期,工人和技術人員培訓完成後,最終工廠的年產量大約可以提高到五六萬輛規模。”

新技術和產業,雖然蘇聯已經引入,但是也不可能工人上手就能操作機器設備,畢竟,此前蘇聯的汽車工業,根本沒有類似經驗。

1929年以前的莫斯科汽車廠,基本上採用的還是手工製造爲主,產量十分有限,而現在的流水線作業,必然要更換大量設備,並且需要工人和技術人員有較高的知識儲備。

利哈切夫說道:“在莫斯科汽車廠之前,蘇聯雖然也能製造汽車,但是現代化程度偏低,並且產量十分有限,而沒有龐大的汽車工業規模,自然也不可能培養相對應數量的熟練工人。”

“這也是蘇聯如今汽車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的重要原因,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工人和技術人員摸索成功後,我們蘇聯的汽車工業也將進入飛速發展階段。”

“同時,莫斯科汽車廠,它不單單是一家大型工廠,同時能夠帶動數百家零部件生產企業的進步,逐步填補蘇聯工業領域的諸多空白。比如汽車製造廠需要鋼鐵廠,玻璃廠,塗料廠,橡膠廠,發動機廠等等廠家的配合,這是一個龐大的工業系統。”葉可夫對於這些也算有所瞭解,畢竟東非本身就是世界汽車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除此外,就是美國和德國,三國處於第一梯隊。

其次是英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等國家,這是第二梯隊。

蘇聯現在只能排在第三梯隊,而第三梯隊國家的汽車產業,基本上指的是有自主生產汽車能力,但技術相對落後,無法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國家,在莫斯科汽車廠沒有改造擴建完成之前,蘇聯的現代汽車工業依舊爲零。

利哈切夫接着說道:“初期,我們廠的產品,基本會以卡車爲主,雖然也有轎車,但並不會佔據主流。”

蘇聯是很務實的國家,至少現階段,轎車對蘇聯政府而言,並不是必需品,反而更像一種奢飾品,反觀卡車,不僅能拉貨,同時也能拉人,載重量還大,因此,接下來蘇聯的汽車廠自然要加大馬力生產卡車。

葉可夫說道:“在東非,轎車基本上成爲了出行的重要工具,當然,卡車等實用性車輛的數量也不少。”

利哈切夫無奈的說:“因爲帝俄政府的腐朽和落後,所以拖延了蘇聯汽車工業的發展,如果是在上個世紀,我們就能推翻沙俄,那蘇聯的汽車工業,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和東非差距如此之大。”

“而且,現在蘇聯整體上還是比較貧困的,我們雖然正在積極轉變產業結構,但是這需要資金和時間,至少在近十年以內,蘇聯汽車工業想追趕上其他國家,難度很大。”

對於當今的世界頂級列強而言,汽車年產量至少在十萬輛以上,才能算合格,僅歐洲來說,如今產量最高的德國,每年大約能生產三十萬輛汽車。

實際上,以德國的工業能力,完全可以生產更多,而限制德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則在於德國沒有穩定的石油供應產地。

然後是英法兩國,汽車年產量大約十五萬輛以上,不到二十萬輛水準,前世英法在這個時期,都是超過二十萬輛的,不過,因爲一戰的變化,德國工業顯然比英國和法國更有競爭力,同時英法兩國還要面對美國和東非汽車工業的競爭,因此很難達到前世水準。

奧匈帝國的汽車產量大約在十萬輛左右,主要是受制於技術和市場的約束,不過,這也足以讓奧匈帝國晉升爲世界第七大汽車生產國。

而在排名前七的汽車生產大國裡,有一個國家比較特殊,那就是加拿大,加拿大的汽車產量在二十萬輛以上,比英法還高,處於世界第四位,不過加拿大汽車產業主要是受到美國影響,同時有英國殖民地市場加持的結果,不過,加拿大,美國和東非都不屬於歐洲國家,所以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在歐洲的傳統五大強國,也就是英、法、德、奧、俄(蘇),這五個國家中,蘇聯的汽車工業和其他列強國家的差距十分懸殊。

別說和原本同一級別的列強國家相比,如今蘇聯汽車工業,甚至不如意大利,瑞典,比利時這種工業相對強悍的中小型國家。

在世界列強裡,也只有西班牙和日本的汽車工業比蘇聯落後,蘇聯戰爭的汽車年產量大約在四五千輛水平,而西班牙一千多輛,日本更是隻有幾百輛。

實際上,如今西班牙這個所謂的“世界列強”身份,隨着時間發展,已經越來越名不副實,比利時的國力都能碾壓這個列強國家。

與西班牙相比,日本的汽車工業不發達,尚且情有可原,畢竟日本本身起步就晚,而且在資源方面,在列強中更是墊底水平,前世世界列強裡,恐怕也只有意大利能在資源匱乏這一點上和日本棋逢對手。

可惜,本時空裡,意大利因爲尚未完成統一,在實現這一目標之前,他在世界眼中,頂多也就算一箇中等規模國家,但實際上,意大利除了國土以外,其他很多領域,都比西班牙強太多。

日本和意大利的本土,資源都十分匱乏,但日本還是比意大利強上一線的,畢竟意大利連煤礦都幾乎爲零。

葉可夫說道:“如今蘇聯的汽車工業,確實和其他主要工業國之間差距巨大,至少蘇聯的汽車年產量,突破十萬輛以後,才能趕上其他國家,如果能突破三十萬輛,那就是世界領先水平,至於百萬輛,那就是東非和美國這種超級工業強國了。”

“現在,對於蘇聯汽車工業發展,確實也是一個良好的機遇,因爲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其他國家的汽車產業受到衝擊,都在縮減產能。”

“而如果蘇聯這個時候,逆流而上,那將一些歐洲國家超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就像意大利,比利時這種國家,其中意大利的汽車產量應該在幾萬輛規模,如果莫斯科汽車廠能夠正式大規模量產,那你們一座工廠就可以超過意大利全國的汽車產量。”

因爲經濟危機的影響,世界汽車工業也受到了重創,未來兩到三年裡,很多國家的汽車都將大幅度減產,如今經濟危機最嚴重的美國和加拿大,汽車產業就已經開始出現顯著問題。

但是,現在還不是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畢竟從最早爆發經濟危機的美國算起,也才幾個月時間,1930年到1933年,這個時間段,經濟危機基本不可能結束,而後面更是有可能進入經濟長期的大蕭條。

而這也就意味着,未來三年時間裡,可能也只有蘇聯的汽車工業進入大規模增長階段,因此葉可夫纔對利哈切夫說這是蘇聯汽車工業的機會。

不過,正如此前利哈切夫所言,蘇聯和頂級列強在汽車工業的差距太大,在未來十年裡,想要實現對這些國家的追趕,依舊有很大難度,別說東非和美國,德國這些國家,能夠追平奧匈帝國都難說。

奧匈帝國的汽車年產量,剛好在十萬輛左右,而前世蘇聯一直到1940年,全國汽車產量也才十幾萬輛,和現在英法兩國相當。

而奧匈帝國的汽車產量,也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只要挺過經濟危機,還有保證帝國不解體,那十年後,奧匈帝國的汽車產量肯定又是一個新的數字。

第28章 “圈地運動”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844章 魯道夫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850章 移民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48章 訂婚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還在審覈……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168章 餐具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437章 徵兵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570章 投降!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732章 雙輸第967章 奧拓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72章 菸草種植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752章 軟柿子第1041章 新農業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506章 焦夫鎮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30章 水權第1250章 謠言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840章第938章 換血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518章 旅遊業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16章 行蹤第381章 國禮第1540章 鐵路橋第492章 靜坐戰第109章 聖誕節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249章 熱度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396章 推測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24章 水井第1519章 會議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726章 深入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008章 分析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388章 換師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490章 新成員國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
第28章 “圈地運動”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844章 魯道夫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850章 移民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48章 訂婚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440章 達累斯薩拉姆的不速之客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還在審覈……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460章 海軍想法第168章 餐具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437章 徵兵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570章 投降!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732章 雙輸第967章 奧拓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72章 菸草種植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752章 軟柿子第1041章 新農業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506章 焦夫鎮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30章 水權第1250章 謠言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1424章 契卡的監視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840章第938章 換血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630章 勞務合作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518章 旅遊業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1261章 試圖拆分第616章 行蹤第381章 國禮第1540章 鐵路橋第492章 靜坐戰第109章 聖誕節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249章 熱度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396章 推測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24章 水井第1519章 會議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726章 深入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1008章 分析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388章 換師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1490章 新成員國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