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1章 不嫌事大

1919年2月12日。

這是一個很平淡的早晨,但是在倫敦,巴黎和柏林等歐洲國家的首都,一份來自海外的報紙文章,在歐洲以及更遙遠的地方開始擴散開來。

雖然前線的戰火依舊激烈,數千萬軍隊在前線廝殺,但是即便參戰國的不少地區,尤其是後方的各國首都整體上還是比較安全的,除了巴黎比較靠近前線以外,倫敦,柏林,維也納幾乎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

倫敦。

“格林,今天有什麼新聞?”倫敦市民貝爾頓如往常一樣來到倫敦的報亭訂購新一天的報紙。

報亭的老闆,格林拿着一份報紙說道:“貝爾頓先生,今天的萊茵社的報紙,要不要來一份,這上面應該算是今天比較重要的消息了。”

“萊茵社?”貝爾頓有些摸不着頭腦的問道:“這是德國人的報紙麼?”

無怪乎貝爾頓如此想,萊茵這個詞一般都是和德意志相關聯的,雖然本世紀初在非洲誕生了一個萊茵帝國,但是德國也有萊茵河和萊茵地區。

格林搖着頭否定的說道:“當然不可能,如果是德國的報紙,恐怕警察就要找我的麻煩了,畢竟德國現在是我們的敵人,我可不敢染上非法宣傳的罪行。”

“至於這個萊茵社,其實你應該想到,它是東非官方的報紙,不過在歐洲發行量不多,影響力比較小,所以之前你沒有聽過也很正常。”

在搞清楚了這份報紙來自東非後,貝爾頓彷彿想到了什麼,他的呼吸變得有些急促的說道:“難道東非打算加入同盟國了麼!”

無怪乎貝爾頓這麼想,如今歐洲的戰爭,幾乎可以用德意志和非德意志來判定,同盟國要麼是德意志國家,要麼是德意志人有深厚影響力的國家,而東非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德意志國家。

而如今,戰爭打到這個地步,連美國都已經參戰很久了,東非現在下場也說的過去,歐洲戰事發展到今天,基本上各個國家的牌都打完了,也應該輪到東非出手了。

格林被貝爾頓的想法嚇了一大跳,他對貝爾頓說道:“並不是這樣的,貝爾頓先生,雖然你的想法無可厚非,但是今天的新聞決定顛覆你過去的認知,我們不應該把東非想的太壞。”

因爲英國政府的長期負面宣傳,東非在英國人眼裡,向來不是什麼好人,所以在英國敵視東非的民衆大有人在。

格林指着萊茵社報紙的頭條標題說道:“東非官方發佈了最新的消息,他們呼籲結束這場該死的戰爭,這是我們今年聽到的第一條好消息。”

貝爾頓有些不屑的說道:“東非人呼籲停止戰爭!這簡直就是愚人節玩笑,從戰爭爆發到現在,已經五年時間了,之前東非政府可一直都在裝聾作啞。”

“戰爭打到今天,我們和同盟國可以說結下了死仇,他們現在隨便發一篇新聞,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如果在1914年,甚至1916年以前,東非或者美國呼籲停止戰爭,那說不定還算可行,現在停掉戰爭,難道我們前線損失的數十萬官兵生命就白白付出了麼?”

在參戰國之中,英國的損失最小,靠着英吉利海峽,戰爭無法蔓延到英國本土,而英國雖然派出了近千萬軍隊到歐亞大陸上參戰,但是其中有大量殖民地軍隊,英國本國軍人陣亡不到百萬。

當然,這個損失也只是相對於其他參戰國來說是比較小的,爲了支持戰爭,法國大量地區變成白地,德國雙線作戰,大量人員傷亡,奧匈帝國前期損失也不小,尤其是匈牙利東部地區一開始甚至淪爲交戰區,而俄國最慘,付出上千萬軍民的犧牲後,政權垮臺,割地賠款還要面臨內戰問題。

格林說道:“貝爾頓先生,你也不用如此悲觀,其實看過東非人的報紙後,我認爲他們說的還是有一些道理的,如今歐洲的戰爭,其實各個國家都面臨着各種問題,尤其是是否有必要繼續爲這場前途不明的戰爭,繼續投入資源和生命。”

“現在,我國將近十分之一的人口,投入到了戰爭之中,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情況是這場戰爭的走向並沒有按照帝國的想法發展,上個月,帝國在南線戰場接連失利,同盟國的戰鬥力完全看不到下降趨勢。”

對於現在的英國人,或者說各個參戰國民衆來說,戰爭已經消磨了他們之前的銳氣。

在戰爭爆發前,各國民衆在資本輿論的裹挾下,支持對其他國家的戰爭行爲,淪爲戰爭的幫兇,但反噬來的也很快。

整個歐洲,從1914年算起,如今已經是戰爭的第五個年頭,從歷史維度來看,五年時間不過滄海一粟,但是五年時間卻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甚至,五年時間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走向,就比如東非的一個五年計劃,充分證明,五年時間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工業和經濟面貌,兩個五年也就是十年時間,甚至能讓一個相對落後的農業國,成爲一個初級的工業強國。

當然,兩個五年做到這一點的是前世的蘇聯,至於東非則花了將近二十年時間。

格林接着說道:“從今天來看,我們堅持了將近五年的戰爭,不過是一場笑話,付出大量生命和金錢,最後能得到的東西卻十分有限,即便真擊敗了德國,我們同樣要面臨美國和東非的競爭。”

“所以,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內停掉戰爭我是支持的,如果東非能夠成功說服各個國家的話,再好不過。”

貝爾頓嘆了口氣說道:“你說的不錯,不過,戰爭的代價確實太大,不過我不認爲東非是結束這場戰爭的關鍵,先給我來一份東非的報紙。”

格林將一份萊茵社的報紙交給了貝爾頓。

作爲東非國家的對外口舌,萊茵社破天荒的對外發表了一篇關於世界局勢的頭版文章《1919年,萊茵帝國關於和平的倡議》。

該文羅列了從1914年到1918年的四年間,世界戰爭中發生的諸多情況,首次將正在進行的多國戰爭稱爲“世界大戰”。

相比較前世,這次的一戰範圍上小了一些,但是破壞力要比前世大的多。

文章寫到:“這場戰爭的直接參戰國,遍佈歐洲,亞洲,美洲和大洋洲四個大洲,包括印度,澳大利亞等在內的二十多個國家,全球約十億人被直接或者間接捲入戰爭。”

“這場發源於歐洲的戰爭,已經演變成爲世界大戰,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依舊有繼續擴大化的趨勢,而目前這場戰爭的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千萬,傷亡人數更是無法統計……”

“歐洲大片區域從繁華的城市變成滿目瘡痍的廢墟,數以萬計的戰爭難民,以及大量平民處於饑荒,疾病和寒冷之中。”

“秩序的崩潰,也帶來了恐怖主義以及破壞運動的興起,比如猶太復國主義,俄國國內革命等等,俄國原本社會秩序崩潰,而有證據顯示俄國工黨高層猶太人佔據多數,而如今歐洲戰爭中,也有猶太人的影子,歐洲各國應該以此爲戒……東非呼籲協約國和同盟國的主要參戰國,應該放下仇恨,摒棄戰爭,停止這場毫無意義的世界戰爭。”

這是自從1914年戰爭爆發以來,東非第一次對外表態關於對戰爭的態度問題,自然而然的引發了交戰國雙方,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重視。

不過,東非對外做出表態,其他國家就給東非這個面子,顯然只能是異想天開的想法,如果是前世21世紀的美國這麼說,可能有一定作用。

但是在現在,20世紀初和東非地位上持平的國家就有五到七個左右,英、法、德、奧、美的地位相對穩固,有爭議的則是俄國和日本,俄國是因爲內政原因,而日本則是體量不太行,但是日本的軍事實力又不容小覷,至於列強守門員西班牙,在國際上幾乎沒有什麼話語權。

貝爾頓皺着眉頭看完了東非人所寫的文章,久久沉默不語。

主要是這份報紙所說的問題,如果是客觀事實的話,那就有些太過恐怖了!

雖然,歐洲的戰爭已經打了五年,甚至歐洲各國的民衆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習慣了戰爭和生活並存的現狀。

但是,當東非以第三方視角來詳細評價歐洲戰爭的情況下,貝爾頓才第一次通過簡單的數據,知道了這場世界大戰的可怕地方。

十億人是什麼概念,這幾乎相當於半個世界的人口,其中,英國及其殖民地就將近佔了一小半,而整個歐洲有將近四億人,加上美國和法國的殖民地差不多就是這個數字,而戰場集中在整個歐洲,以及亞洲的中東地區。

而傷亡人數超過千萬,也讓人不寒而慄,在20世紀初,人口超過千萬的國家也不多,就算戰前俄國,人口也不過一億六千多萬。

而這個數字已經是比較保守的預測了,恐怕單單是俄國死亡人數就超過了千萬,當然,俄國情況複雜,除了一戰以外,內戰的影響也要考慮進去,同時還有自然災害,腐敗,疾病等問題要考慮。

看着久久不語的貝爾頓,格林說道:“看完這份報紙後,是不是感覺冷汗直冒!”

“我們一直都身處在戰爭中,所以沒有時間和理性來考慮這些問題,但是東非人卻旁觀了這場可怕的戰爭,並且對戰爭做出了評估。”

“所以,我現在十分認同東非人所說的,還是趕快結束戰爭爲好,戰爭是真要死人的,如今戰場局勢對我國已經十分不利,我可不想再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了!”

貝爾頓說道:“你說的不錯,東非人應該沒有誇大其詞,上千萬人的死亡,這幾乎相當於一個大國的人口直接沒了,還有數不清的傷殘,那些沒有死於戰爭的人,可能未來前途更加晦暗。”

“不過,東非人說這場戰爭的推手是猶太人……”

對於貝爾頓的遲疑,格林說道:“這也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畢竟猶太人在金融業掌握着巨大的話語權,英國,德國各個政府都受到他們的影響。”

“而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本來就是經濟危機引發的,衆所周知經濟危機是猶太人一手主導的,所以這場戰爭說不定真是猶太人主持的。”

在20世紀初的歐洲,猶太人就是最壞的一羣人,名聲比阿拉伯的異教徒還要糟糕,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從大航海開啓以後,阿拉伯教國家就在走下坡路,到了如今更不可能對歐洲構成威脅。

再者說,阿拉伯教分佈在中東,和歐洲民衆沒有什麼交集,但是猶太人可真是生活在歐洲,而且滲透到了歐洲的各行各業,對普通人影響巨大。

當然,東非通過萊茵社特意提點猶太人,並不是爲了搞陰謀論,雖然前世猶太資本藉助美國稱霸全球,但是現在猶太人顯然沒有這個能力,他們的影響力依舊止不住歐洲經濟領域。

而歐洲的政治和文化依舊牢牢把控在舊的階層手中,尤其是貴族羣體,比如英國,德國和奧匈帝國。

東非將猶太人樹成靶子的目的,好處有很多,這樣可以給各國一個體面結束戰爭的藉口。

既然戰爭是猶太人挑起的,這樣如果真停戰的話,大家就可以通過清算猶太人,從而平息民憤,畢竟歐洲打了這麼久,如果沒有一個結果的話,恐怕憤怒的民衆,就真的投入工黨懷抱了。

一戰是爲了轉移經濟和社會矛盾,而想要停戰,就同樣有人要遭罪,而且猶太人也不乾淨,在戰爭期間大發戰爭財,真抄家的話,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各國政府度過戰後的財政危機。

而東非顯然也不怕得罪猶太資本,這主要源自於東非資本本身就是從猶太資本的圍剿中殺出重圍的,東非曾經長期的閉關鎖國,本身就有防止這個羣體,通過經濟手段,從而對東非進行收割的考慮。

恩斯特曾經在歐洲主持黑興根財團的時候,就遇到過猶太資本的各方面圍追堵截,也就好在恩斯特屬於舊貴族羣體,通過德奧兩國的貴族體系庇護,才能夠生存和壯大下去。

所以,恩斯特將猶太人設爲靶子,本身就有報復成分,同時,也是爲了儘可能避免歐洲舊貴族秩序的崩盤,畢竟,從本質上來說,萊茵皇室也屬於這個舊秩序在非洲的延伸。

總而言之,東非在倡議中的表態很有意思,總結起來,就是一戰是猶太人的陰謀,他們是爲了讓各國相互廝殺,只要解決了猶太人,世界就和平了。

甚至,東非將猶太人和俄國工黨聯繫起來,但是東非的描述卻也是事實,俄國工黨高層確實猶太人巨多,前世鋼鐵同志約瑟夫就通過清洗手段,清算了工黨內的許多猶太人。

當然,東非也不算冤枉猶太人,自從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以後,猶太人所處的位置,尤其是對金融業的影響力,讓他們迅速崛起。

甚至一定程度上猶太人代表着更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畢竟資本主義崛起是歷史浪潮,而資本主義崛起直接助推了猶太人通過資本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

說通俗一點,猶太人崛起靠的不是自身的聰明才智,而是時代賦予他們的機遇,曾經歐洲貴族體系下,猶太人只能從事放貸,商業等“低賤”行業,是歐洲貴族的錢包,但是資本主義時代來臨,這個錢包就真噬主了。

這在歷史並非沒有先例,就比如埃及統治階層的馬穆魯克,曾經就是埃及人的奴隸,只不過他們是通過軍事翻身,而猶太人靠的是財力。

所以,對統治羣體而言,軍事和財權以及文化思想是絕對不能假手於人的,而在這一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遠東帝國,曾經遠東帝國的士大夫們,就牢牢壓制着軍隊,商人羣體,並且掌握着思想話語權,這也是近代遠東帝國改革十分困難的原因之一。

第672章 危與機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1539章 中東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374章 波斯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878章 無線電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369章 送別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802章 爭論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章 穿越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926章 機耕路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66章 《東桑條約》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735章 廓爾喀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1466章 蒸蒸日上的美國第647章 準備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51章 坦噶港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622章 索馬里漁業前景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345章 援助團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775章 紹奎第938章 換血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1189章 邀請第73章 消化第10章 各國反應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248章 普吉島第464章 勸說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559章 誣陷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222章 體面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76章 應許之地第110章 數據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615章 交流電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
第672章 危與機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568章 宜居城市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1539章 中東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374章 波斯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034章 汽車之都第1520章 《巴拉那河商船通航協定》第1320章 東非軍改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878章 無線電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602章 夫妻對話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369章 送別第759章 歹毒手段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802章 爭論第1430章 布達佩斯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章 穿越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926章 機耕路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66章 《東桑條約》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735章 廓爾喀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1466章 蒸蒸日上的美國第647章 準備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51章 坦噶港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第1057章 軍火生意先行第622章 索馬里漁業前景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345章 援助團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931章 漢斯萊頓的改革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775章 紹奎第938章 換血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137章 領土交易第1189章 邀請第73章 消化第10章 各國反應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597章 軍紀敗壞第1248章 普吉島第464章 勸說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559章 誣陷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222章 體面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1516章 糧食交易和饑荒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76章 應許之地第110章 數據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615章 交流電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