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

這就是東非在國際社會上的“口碑”,除了英、法以外,近五十年以來,海外殖民地擴張最厲害的就是東非,如果把東非本土算上,英、法甚至都要甘拜下風。

畢竟東非本土也是通過殖民擴張得來的,只不過現在完成了徹底的同化和有效治理,成爲一個國家,並不簡單看做殖民地,這一點就類似美國。

張晉並不清楚巴多格里奧總督內心對東非的腹誹,至少明面上巴多格里奧總督的態度很讓人滿意。

“總督閣下,北非鐵路未來是一條對東非和意大利都很重要的交通線路,因此,維護鐵路沿線安全十分重要。”

“東非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場,而意大利背靠歐洲市場,北非鐵路的前途或許不如蘇伊士運河,還有直布羅陀海峽明朗,但總歸是一個新的選擇,尤其是對我們兩個國家而言。”

單以國家計量,實際上1933年的東非就是全球第一大市場,然後是美國,英國,德國……

東非本身國土,人口,農業,工業和經濟規模,都處於世界前列,美國相對於東非而言,差距有些大,但和其他國家對比也是獨一檔的存在。

然後是英國,家底雄厚,海外殖民地數量和規模世界第一,控制和主導着衆多海外市場的走向,比如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間接影響的市場區域更是數不勝數。

德國主要影響力在歐洲,是當前歐陸第一強國,蘇聯經濟體量雖然更大,但是在質量上和德國差距明顯。

如果以地區衡量,歐洲依舊佔據優勢,英國掌握全球貿易的重要關鍵,比如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開普敦,直布羅陀等重要商路通道,德國在工業領域實力強悍,科技水平世界一流,法國坐擁廣闊海外殖民地,體量不容小覷,蘇聯本土工業和經濟體量僅次於東非和美國。

而歐洲還有奧匈帝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等國家,這些國家用各有所長形容也不爲過,比如奧匈帝國的軍工業,意大利的輕工業,比利時的鋼鐵,荷蘭的金融和轉口貿易,西班牙的影響力等。

如果有人能把歐洲的資源整合起來,那歐洲確實“不可戰勝”,但現實是歐洲四分五裂,目前就有三大政治利益集團。

這三大集團分別以英國,德國和蘇聯爲首,而在三大集團之外,歐洲各國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矛盾重重。

歐洲之外,就是北美和非洲兩大市場,二者之間誰的實力更強,還是有待論證的,在北美有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工業大國,墨西哥的實力也算中規中矩。

而非洲方面,能拿出手的也就只有東非了,東非往下,埃及,南非和阿比西尼亞帝國處於一檔,然後是意大利紅海殖民地和南德意志王國。

因此,張晉說東非是世界重要的市場,參考的就是整個歐洲。

他說道:“歐洲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東非的經濟規模雖然無法和歐洲比較,卻也能排進前三。這兩處重要國際市場間的貿易,就代表着巨大的經濟利益。”

“歐洲和東非之間,每年的貿易總量在五百億萊茵盾左右,在經濟危機前,甚至維持在一千億萊茵盾以上規模。”

巴多格里奧總督對於東非的貨幣沒有直觀的概念,所以換算成本國的里拉,一千億萊茵盾差不多摺合三千億里拉。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因爲目前意大利全國的生產總值,也達不到九百億里拉。

也就是說經濟危機之前,東非每年和歐洲的貿易規模,相當於意大利三年創造價值的總量。

而這還僅僅是東非和歐洲的貿易,要知道遠東,印度洋沿岸,南美都是東非的重要市場,還有東非和北美各國的貿易規模也不小。

當然,在這些市場中,歐洲和美國的消費力更爲強勁,只不過美國在經濟危機爆發後,就玩起了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這使得兩國貿易規模迅速萎縮。

歐洲方面,情況也不太好,1932年東非和歐洲的貿易,相比較於經濟危機之前近乎腰斬,幾乎下降了百分之五十。

好在東非早就有了心理準備,並且近期和南美,中東地區的貿易規模增速比較快,歐洲方面也和蘇聯的貿易也有增加。

只不過蘇聯這個買家並不屬於長期優質客戶,現在蘇聯的二五計劃已經正式拉開序幕,未來蘇聯大量進口國外工業產品的格局將發生重大轉折。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的重要目標,就是實現工業領域的國產化,以本國工業商品替代進口工業品。

當然,這並不是說東非和蘇聯之間貿易就此終結,在非工業產品領域,尤其是農業和礦產兩國貿易並不會有太大變化。

糧食是剛需,而蘇聯在這個領域剛好屬於短板,即便蘇聯建立了自主的農藥,化肥生產體系,並且開始鋪開農業機械化,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就在1932年,蘇聯對東非糧食進口的激增,就證明了這一點。

東非對蘇聯的糧食出口,本身也迭加了各種有利因素,首先東非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其次,東非是距離蘇聯最近的主要糧食出口大國。

以1932年爲例,世界的主要糧食出口大國分別是東非,美國,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等。

這些國家中,大部分分佈在美洲,然後是大洋洲,也就是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就屬東非距離蘇聯的距離最近。

但是,美國和加拿大的糧食出口優先供應西歐地區,也就是英法德這些國家,而在中東歐市場,東非的競爭力就更強了,東非和蘇聯糧食的貿易,甚至可以溯源到沙俄時代。

依託蘇伊士運河和黑海航線,東非的商品可以直接輸送到蘇聯西南部黑海沿岸,並且再經過蘇聯的河流向內陸開拓市場。

其中第聶伯河和頓河最終匯入黑海,經過頓河又可以轉運伏爾加河直達裡海,連接烏拉爾河。

從這裡或許就可以看出爲什麼蘇聯和沙俄,一直都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念念不忘了。

對於蘇聯最重要的三條河流,也就是伏爾加河,第聶伯河還有頓河,都連接黑海。

伏爾加河是其“母親河”,也是整個蘇聯最重要的內河航道,連接莫斯科,喀山,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格勒)等大城市,前世其內河貨運量佔到俄羅斯的一半以上。第聶伯河經過烏克蘭,並且深入白俄羅斯地區,這些區域對蘇聯經濟意義重大,1932年完工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更是大名鼎鼎,成爲蘇聯工業化過程中的重要標誌和象徵。

最後是頓河,未來伏爾加-頓河運河建成後,蘇聯歐洲部分五海,也就是白海、波羅的海、裡海、黑海、亞速海將全部貫通並且通航。

現階段頓河雖然做不到這一點,但是它距離伏爾加河並不遠,貨物轉運成本並不算高。

總而言之,因爲蘇聯的河流走向還有人口,經濟分佈問題,導致進口東非糧食,能夠惠及蘇聯更多的區域。

東非到黑海沿岸的距離,雖然比加拿大,美國到聖彼得堡的距離更遠,可聖彼得堡缺乏蘇聯西南部的河流系統來支撐貿易的擴大。

而這還只是糧食出口方面,東非真正的優勢,體現在經濟作物領域,因爲蘇聯緯度高,經濟作物種類少,和東非農業的互補性反而更高。

從茶葉,咖啡,到熱帶果蔬,然後是菸草,橡膠等等,東非農產品在蘇聯的市場份額是無出其右的。

而在農業上,蘇聯對東非進口的多,反過來東非對蘇聯的礦產需求就比較大了,這也是兩國“以物易物”貿易的重要基礎。

至少,現階段東非和蘇聯的貿易規模,還是處於上升趨勢,對蘇聯的貿易也是東非應對世界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

巴多格里奧總督對於東非的貿易情況並不清楚,但是他知道東非是意大利重要的貿易國,尤其是在糧食,工業品領域,兩國的交易規模不小。

眼下,利比亞鐵路如果建成,那東非和意大利的貿易還會進一步擴大,畢竟利比亞鐵路經過的是意大利佔領區。

於是,巴多格里奧總督問出了一個問題:“張晉先生,你說利比亞鐵路能夠取代蘇伊士運河麼?”

在巴多格里奧看來,如果利比亞鐵路建成後,蘇伊士運河如果被堵住了該有多好,這樣利比亞鐵路的作用就能最大化。

對於他的想法,張晉給予了否定:“總督閣下,還是不要想那麼多,北非鐵路未來能夠收回成本都很難說,至於超過或者取代蘇伊士運河,完全是無稽之談,除非整個紅海都消失,中間都變成陸地還差不多。”

從亞丁灣到紅海之間的距離,差不多是兩千多公里,而北非鐵路從東非邊境到地中海沿岸差不多也是這個距離,北非鐵路輸就輸在不是水運。

假設,亞丁灣一直到紅海都變成陸地,那走北非鐵路確實更加划算,但這是不可能的,想堵塞蘇伊士運河,都比把亞丁灣,紅海填平更加現實。

張晉說道:“當然,你也不用泄氣,北非鐵路的前途,我認爲還是很不錯的,畢竟從歐洲到東非,目前總共也就兩條海上線路,而北非鐵路就是第三條。”

“撒哈拉沙漠的環境過於惡劣,這反而也成爲了北非鐵路的一個重要競爭點,因爲除了北非鐵路以外,整個撒哈拉地區,沒有任何競爭對手。”

北非鐵路即便放在前世,也是唯一一條橫穿撒哈拉沙漠的鐵路線。

前世最有可能貫穿撒哈拉沙漠的鐵路是埃及和蘇丹之間的鐵路項目,但也長期處於計劃狀態。

這也就是說,未來能否出現第二條貫穿撒哈拉沙漠的鐵路,完全看東非的想法。

張晉說道:“北非鐵路一旦建成,它將直接成爲東非北方內陸和歐洲貿易的大動脈,涉及我國的東阿贊德省,西阿贊德省,尼羅河行省,巴伐利亞省,北大湖省,以及黑森省。”

北非鐵路直接關聯的東非省份就有六個,但勢力範圍其實更大,像南德意志王國,達爾富爾殖民地,同樣也會因此受益。

雖然,張晉說到的幾個省份,在東非全國範圍來看,都不怎麼起眼,甚至用“東非經濟窪地”來形容都不爲過。

可是,那也要看和誰比,這六個省份在東非經濟上確實屬於“差生”,但放在世界範圍,每一個挑出來都是比較能打的存在。這就類似於優等班的差生,放在普通班級,其成績可能排在中上游一樣。

就以尼羅河行省爲例,它的經濟和工業,甚至不比隔壁的埃及差多少,而埃及可是一個國家,東非北部的這六個內陸省份,它的下限被東非拔高了。

不過,東非對於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還是比較在意的,而北非鐵路也是事關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項目之一。

東非北方的最大劣勢,實際上就是缺乏出海口問題,北方地區的西部和東部雖然沿海,可質量和數量都很差,就比如東部,直接就是索馬里沙漠,中間還被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隔開,陸地交通發展並不順利,以至於過去北方貨物大量經過南邊的蒙巴薩,北方鐵路也通過東非高原再延伸到到北方內陸。

西部沿海也就是喀麥隆和加蓬,這兩地港口條件雖然不錯,但是和北方內陸省份同樣隔着雨林和山地。

而這時候,北非鐵路的出現,對於北方內陸省份,就是一個新的機遇,北非鐵路建成後,東非北方內陸省份可以直接開展和北非,歐洲的貿易活動。

並且打通東非鐵路網和北非的聯絡,東非鐵路網雖然龐大,但是主要服務於印度洋和大西洋貿易,至於地中海,那不是東非鐵路部門不想,而是難度太大。

有了北非鐵路以後,東非鐵路就實現了印度洋,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聯絡,進一步提升東非在世界貿易中地位。

當然,張晉肯定不能只說對東非的好處,畢竟北非鐵路是經過意大利控制區的。

他給巴多格里奧總督畫餅道:“鐵路開通後,班加西港所獲得的利益就是十分巨大的,即便是東非和歐洲貿易,隨便流出一點,也足以讓貴國吃的滿嘴流油。”

“並且這條鐵路,能夠直接加強貴國對利比亞內陸地區的控制,沿線經濟的發展。”

“意大利也將成爲未來,東非和歐洲貿易之間的中轉站之一,所以維護這條鐵路的建設,需要兩國的共同努力。”

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607章 迂迴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1084章 底氣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1540章 鐵路橋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680章 緩衝區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609章 提升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053章 波斯灣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356章 歐洲大流感第803章 威脅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03章 萊茵宮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774章 搬遷第882章 出口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531章 協商第612章 美食節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330章 跑路第403章 撤資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255章 五五開第809章 事後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942章 宣戰第1239章 兵變第27章 地圖第80章 農業第878章 無線電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238章 三把“刀”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961章 危與機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343章 屯田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24章 籌措資金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381章 國禮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1325章 卡塔爾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968章 分歧第882章 出口第772章 心態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
第1090章 世界第二大海底電纜網絡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147章 橡膠種植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607章 迂迴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1491章 文化入侵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1084章 底氣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1540章 鐵路橋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680章 緩衝區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323章 恩德貝萊大起義第609章 提升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1053章 波斯灣第576章 人蔘種植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1356章 歐洲大流感第803章 威脅第791章 圖窮匕見第903章 萊茵宮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774章 搬遷第882章 出口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531章 協商第612章 美食節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330章 跑路第403章 撤資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255章 五五開第809章 事後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942章 宣戰第1239章 兵變第27章 地圖第80章 農業第878章 無線電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238章 三把“刀”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961章 危與機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826章 德意志人費爾南德斯第1083章 憂心忡忡的英國人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343章 屯田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6章 水城威尼斯第24章 籌措資金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381章 國禮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1453章 國民經濟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1325章 卡塔爾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968章 分歧第882章 出口第772章 心態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