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8章 鉅額援助
1931年遠東帝國春夏之交的特大型洪澇災害終究還是隨着時間的發酵,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就是徒有其名的國際聯盟也呼籲世界各國對遠東帝國進行救援。
不過除了紅十字會這種國際性組織以外,也只有幾個工業國有能力對遠東帝國施以援手,蘇聯就通過國際工人救濟組織向災區輸送藥品和物資,美國政府提供資金和糧食,英國政府以提供資金爲主,其他德國,法國,荷蘭等都有相關行動。
在20世紀前期,有條件和能力進行國際援助的很顯然也只有那些工業國家,至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別說救濟別國,他們自身都需要救濟,在溫飽線下苦苦掙扎。
而東非作爲當前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同時又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也是當下主要工業國中受經濟危機影響最小的國家,加上和遠東帝國又有深厚的聯繫。
因此,東非全國對於這場萬里之外的天災關注度也是最大的國家之一。
世界第一工業大國這一點並不難理解,至於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其實自20世紀以來,也一直都是東非,畢竟東非本國人口就接近兩億,糧食需求量更大。
因此相較於美國,東非糧食更傾向於滿足本國民衆需求,出口比例相對較小,但這並不影響東非是世界第一糧食生產國的地位。
當然,另外一種情況要另算,就比如英國和他的那一堆殖民地,如果算作一個國家的話,那世界第一糧食生產國就是英國。
而一般情況下,東非在統計數據的時候,並不把英國的那些殖民地和英國本土算作一個國家。
尤其是自二十世紀以來,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種國家,其實已經算事實上的獨立,而英國對其他殖民地的控制力度也在不斷被削弱,比如新西蘭,南非等,最後纔是印度,埃及這種三等人權地位的殖民地。
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纔是英國操縱世界糧食市場的主力,至於印度,糧食產量不低可人口也多,在部分年份甚至會出現饑荒問題。
除了英國和他的殖民地以外,世界上唯一能排得上號的糧食出口大國,也就只有美國,東非和阿根廷了。
東非糧食產量雖然最大,但是出口量要小於美國,當然,糧食出口東非並不佔據優勢,可在經濟作物出口,那東非就是世界頭號大國了。
因此,綜合而言,東非確實是世界第一大農業國,甚至更進一步來說,東非也可以稱之爲世界第一農業強國。
畢竟,東非農業在機械化、農業技術水平、農業創新等領域同樣都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東非的殖民地農業,以及東非資本控制的其他國家農業,可以說,東非幾乎不存在短板。
摩加迪沙港。
一艘滿載貨物的大型商業貨輪,正在摩加迪沙港區裡做最後的檢查工作,準備啓程開往膠州港。
這艘遠洋貨輪上裝載的貨物也很特殊,除了北方省政府籌備的救災物資以外,還有許多“捐物”,也就是北方省企業和民衆自發組織捐獻的物品,像各種零碎的食品,舊衣物,牀褥,藥品等等。
東非的北方省,本身就並非糧食主產區,每年還要大量從其他省份調運,因此糧食在這次援助物資中的佔比並不高,不過,即便如此,北方省還是集齊了大量糧食。
在碼頭上,摩加迪沙市長拉合爾對即將回國的摩加迪沙華人商會會長周同書說道:“東非對於遠東帝國發生的這次災難深表同情,我的爺爺以前就也是一位華人,因此,東非和遠東帝國不僅是朋友,甚至還有血緣上的聯繫,我希望這船物資,能對貴國災情的緩解起到一定的作用。”
拉合爾的爺爺是早期黑興根軍事學院的畢業生之一,而他的奶奶則是一名斯拉夫婦女,當然,他的奶奶是奧匈帝國的斯拉夫人。
這種情況在東非十分常見,畢竟當初最先殖民非洲的東非祖輩基本以男性佔據大多數,爲了解決他們的婚姻問題,東非政府可以說使盡了手段。
除了黑人女性以外,什麼匈牙利,意大利,斯拉夫,北非,中東,遠東,南洋,甚至是南亞婦女,都“拐騙”過來,這也使得19世紀後期到本世紀初,東非幾乎成爲了最大的女性人口交易國。
像拉合爾的奶奶,這種連德語都不會的奧匈帝國斯拉夫女性,那都屬於“正統德意志血統”了,當時的東非,別管移民從哪裡來的,東非政府都冠以德意志人的身份,總之就是一筆糊塗賬。
說起來這種事也比較滑稽,在奧匈帝國各民族界限清晰,無法推進的民族融合問題,在東非就一下得到了解決,什麼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人,來了東非都搖身一變成了德意志人。
至於現在,通過幾代人的通婚和融合,這些問題基本都不存在了,畢竟大家都一樣。
周同書會長對於摩加迪沙市長拉合爾感激涕零道:“拉合爾先生,我們遠東帝國不會忘記摩加迪沙和北方省民衆的善良。”
拉合爾市長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等週會長回國後,如果你遇到什麼問題,可以向我們的政府求助,我們也希望這批物資能夠物盡其用,而不是被金陵政府的官員挪用。”
周同書保證道:“這一點請您放心,我的家族在遠東帝國也有一些影響力,如果有人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周某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作爲摩加迪沙華人商會的會長,顯然,周同書背後的能量也不小,因爲在東非,華商也是一股比較有影響力的羣體,有很多華人在東非經商或者投資置產。
這次遠東帝國水災中,在東非華人也屬於出力比較大的,他們的捐款僅次於東非政府和民間,除了東非本土的華人以外,單單是東非南洋殖民地的華人,他們捐獻的錢財和物資就十分可觀,比除了東非以外的國家,都要多。
而兩人的對話中也體現拉合爾對遠東帝國現政府的不信任,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誰讓金陵政府就和他表現的一樣不爭氣,所以也別怪拉合爾對他們抱有戒心。
關於這一點,周同書這個遠東帝國人都沒有否定,金陵政府的信譽就可見一斑。
別說拉合爾這個“小小”的摩加迪沙市長,實際上東非中央政府都不相信金陵政府的能力和良心。
這次,爲了東非援助遠東帝國物資的落實,萊茵帝國中央政府甚至派出了專業的調查組,他們將和東非援助物資一起前往遠東帝國,並且監督賑災物資落實到基層和實處,同時,東非在遠東帝國的政府機構,外交使領館,商會,其他民間組織,也會採取行動,避免東非的援助物資被“拿”。 東非在遠東帝國的機構並不少,單是外交部門,除了東非駐金陵大使館以外,其他地區的領事館就多達二十多處,其中災區的東非領事館就有七八家,因此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話說回來,東非這麼做也很有必要,俗話說利益動人心,這次僅東非對遠東帝國第一批援助金額就高達七億萊茵盾的物資,另外還有七十萬噸糧食。
單單是糧食方面的援助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前世,遠東帝國十四億人一天消耗的糧食差不多就是這個數字,而七十萬噸糧食足夠一個四百萬人的小國家吃上一年時間,如果操作得當挽救千萬人的性命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七億萊茵盾差不多相當於四千萬兩白銀,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遠東帝國尚且沒有發行自己的紙幣,因此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銀元,也就是俗稱的大洋,其價值差不多就是七錢二分白銀。
當然,東非政府援助的七億萊茵盾,不僅僅包括真金白銀,還有大量的救災物資,也包括人員支出,比如藥品,還有赴遠東帝國的醫療隊人員開支。
總而言之,這次東非對華援助的規模是空前的,包括大量糧食,藥品,生活物資以及人員。
如此多的付出,用在實處,那東非人民也就是安心了,可如果被遠東帝國的貪官污吏私了,那就不是東非全國能接受的了,出於對金陵政府的瞭解,所以,東非必須自己派人盯着。
事實上,東非和金陵政府的關係,一直就比較擰巴,因爲金陵政府背後的支持者是江南地區的財閥,而江南地區的財閥背後是英美資本,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東非對金陵政府的不信任。
東非對金陵政府看不上眼,反過來,金陵政府對東非其實也敢怒不敢言,而這就牽扯到遠東帝國國內的政治鬥爭問題。
雖然說東非政府無意干預遠東帝國內政,但是也確實扶持了一股新的資本勢力同金陵政府背後的江南財閥形成競爭關係,也可以稱之爲淮海財閥。
二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不過背後扶持他們的國家勢力不同,淮海財閥自然偏向於東非,而江南財閥傾向於英美。
只不過,淮海財閥的實力遠不如後者,因爲東非本身對淮海地區的投資力度就不大,而且江南地區本身就一直都是遠東帝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淮海財閥唯一的優勢可能就在於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更強,因爲東非本來就沒有對他們進行過多的干預和控制。
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淮海財閥比後者更具備民族性,畢竟他們和東非更多是合作關係,而江南財閥和英美傾向於主僕關係。
摩加迪沙華人商會會長周同書的家族就屬於淮海財閥的一員,這個財閥以膠州爲中心,在蘇魯豫皖具備強大的影響力,但是,手裡沒有自己的強大武裝。
就比如說江南財閥,他們扶持瞭如今的金陵政府,進而控制了遠東帝國中央政府部隊,保證了他們的權利,地位和財富的安全,而淮海財閥就不具備這一點。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淮海財閥追溯根源,和曾經的徽商,晉商也有關係,或者說這兩者中的一部分和當地勢力融合成了這個新的資本集團。
因爲在遠東帝國君主制時代,東非就是和這兩家進行的合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爲他們留下了後路。
就比如徽商,按照原本歷史,到了二十世紀,基本就銷聲匿跡了,胡雪巖爲代表的徽商領袖試圖轉型,但是最終失敗。
而本時空裡,因爲東非進入淮海地區,這就讓他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並且最終融入到新的淮海財閥中。
晉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復,甚至1930年遠東帝國的戰爭,他們就是西北軍背後的重要支持者。
……
除了摩加迪沙以外,在東非許多港口,都在發生類似的場景,當然,其中最突出的,還應該屬於東非的南洋殖民地。
雖然東非在南洋的殖民地不少,可是說句實話,這些殖民地就算全部加在一起,也遠遠無法和東非本土對比,甚至經濟不如東非的一些省份。
但是在對遠東帝國災情的支援上,這些東非下屬的殖民地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尤其是那些紮根東非南洋殖民地的華商和普通僑民,可謂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
從最西端的克拉地峽領地,到東非的蘭芳海外省,再到東加里曼丹和棉蘭老島,最後是東屬新幾內亞以及亞太諸島,幾乎各地都能看到募捐活動。
而這還僅僅是東非殖民地的情況,其他諸如越南,柬埔寨,暹羅,緬甸,東印度羣島的華人,都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許多人甚至捐出了全部積蓄。
根據後世推算,這次南洋地區的捐款總額就可能達到數億萊茵盾之多,這極大緩解了這次遠東帝國特大水災的後續問題。
可以說,東非全國和南洋地區華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本次遠東帝國的損失降到了最低,而這也爲後續遠東帝國經濟恢復,工業相對快速發展,抵抗外敵入侵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因爲必須注意到這兩年時間雖然遠東帝國依舊多災多難,但從1927到1937年,也正是前世遠東帝國曆史所謂的“黃金十年”。
雖然黃金十年的成績和同時期其他國家對比,並不算突出,可必須承認這個階段,應該也算金陵政府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成績了。
而更快的恢復經濟生產,也就意味着工業更快復甦,也爲之後對抗日本積累更多的資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