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海外鐵路的建設項目都分佈在東非影響之下的國家和地區,就算澳大利亞西部,也和東非有着深切的貿易聯繫。
海外市場的開拓和政治,軍事有着必然的聯繫,近代以來,英國,美國還有東非在工業化完成後倡導所謂自由競爭,本質上就是爲了繞過政治上的封閉。
即便強如19世紀的英國,它也需要艦炮外交,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而不完全是英國經濟和工業自身的優勢。
東非,萊茵市。
國家商務部。
“1932年,我國海外在建的鐵路項目主要包括亞松森—利馬鐵路,波斯灣—裡海鐵路等,這些鐵路的總建設長度兩千多公里。”
“極大緩解了國內鐵路建設公司在經濟危機期間的經營問題,搭配我們國內的鐵路改造項目,還有利比亞鐵路,保證了近期我國鐵路產業的穩定發展……”
弗里德里希皇儲聽着商務部的彙報,對於這個結果感到滿意。
他說道:“這三年以來,全世界的鐵路產業發展遇到了重大挫折,尤其是歐美地區衆多鐵路公司破產,鐵路路線關閉甚至是拆除。”
“全世界範圍,也只有經濟相對落後地區,還有我們和蘇聯的鐵路產業發展比較活躍。”
經濟相對落後地區也就是那些非工業國,他們的鐵路建設本就比較落後,建設遠遠無法滿足需求。
工業國之中,東非和蘇聯風景獨好,不過兩國的差異很大,東非海外鐵路項目比較多,而蘇聯主要是國內發展迅猛。
其次,東非當下鐵路產業屬於資源整合加海外市場擴張相結合,蘇聯則是本國鐵路產業還不完善,大約相當於東非上個世紀發展階段。
也就是說蘇聯現在類似工業化初期交通建設特徵,這個階段,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都經歷過。
“如今,帝國經濟看起來比世界大部分國家更加繁榮,但這都是通過政府宏觀調控來實現的,因此,商務部等部門,不能做出誤判,認爲現在帝國經濟已經平穩落地。”
“要引導國內企業制定穩妥的發展計劃,杜絕盲目擴張。一直維持到世界經濟大環境有明顯改善後,再做出對應的調整。”
“我們的工作是加強對優質企業的扶持力度,同時提高准入門檻,並且繼續完善監督機制。”
“而商務部還有一項重要工作,那就是必須加強和其他國家經濟上的合作,尤其是南美,南洋,中東這些區域。”
試圖通過以工代賑就徹底解決經濟危機問題,是並不現實的,它只能起到短時間的作用,長期來看,想要度過經濟危機,要麼擴大海外市場,要麼解決內部分配,東非就是從這兩個方面,雙管齊下,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實現供需的穩定。
……
時間來到1933年。
過去一年裡,奧匈帝國艱難度過了一段漫長的動盪時期,在1932年末,除了經濟依舊艱難以外,帝國的政治動盪反而平靜了少許,除了一些民間的示威遊行,街頭暴亂以外,沒有發生大規模性的全國衝突。
但這並非奧匈帝國內部就此穩定,反而是各方勢力正在積蓄力量,試圖給這個年邁的帝國致命一擊。
奧匈帝國北部波西米亞的小城利貝雷茨,就在醞釀一場新的風暴。
利貝雷茨只是奧匈帝國的一座小城市,其1932年人口大約在六萬,城市建設在盧薩蒂亞內塞河畔,四周被山脈環繞,
從地圖上來看,這座奧匈帝國小城靠近德國,距離德奧邊境不超過二十公里路程。
本來波西米亞在奧匈帝國境內的位置就已經太過靠西北,而利貝雷茨更是在波西米亞的西北部。
但是,利貝雷茨這座人口不過十萬的邊境小城,卻是奧匈帝國最重要的紡織業中心之一,僅次於維也納,排在全國第二位。
利貝雷茨之所以能成爲奧匈帝國的紡織業中心,是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的。
首先是紡織業最基礎的原材料方面,它地處波西米亞北部,並且靠近薩克森還有西里西亞,而這些區域正是中歐重要的羊毛,亞麻和棉花產區,所以利貝雷茨能夠比較輕鬆的獲取紡織業發展所需的原料。
交通方面,19世紀,利貝雷茨就有鐵路經過,並且連接維也納,布拉格,德累斯頓和柏林等重要城市,是德奧兩國間重要的交通樞紐,有利於市場開拓,也利於原材料的進口。
傳統繼承上,利貝雷茨在工業時代以前,就已經有比較發達的手工紡織業發展,最初主要以家庭作坊爲主,生產亞麻和羊毛製成品。後來,薩克森移民帶來了更先進的紡織技術。
19世紀以後,英國紡織機械傳入當地,利貝雷茨的工業化也就此展開,在利貝雷茨出現數千工人的大型紡織工廠,同時成立了專業的紡織技術學校,培養專業人才。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利貝雷茨的紡織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次利貝雷茨主要搭上了德國的順風車。
德國企業和工程師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同時在化學染料領域,當時德國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最後是奧匈帝國這個平臺,是利貝雷茨能夠成爲奧匈帝國,乃至歐洲最重要紡織業中心的原因之一,他充分享受了帝國大市場的優惠,從來不缺乏銷路,同時還能依靠奧匈帝國強盛的國力,將產品賣到東歐,巴爾幹半島,中東等區域。
總而言之,利貝雷茨的紡織業極爲強悍,在奧匈帝國佔據重要地位,甚至被譽爲“波西米亞的曼徹斯特”。
這座在世界都數的着的發達紡織業城市,人口卻只有六萬人口,就可以看出它在紡織業領域的發展。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過去利貝雷茨依靠紡織業,日子過的風生水起,但是經濟危機來臨之後,利貝雷茨也是最容易遭受打擊的城市。
一方面,利貝雷茨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不說歐洲方面,全世界這麼多年來新崛起的紡織業城市都不知道有多少,紡織業的門檻還是比較低的,也最容易導致產能上的過剩。
另一方面,利貝雷茨的產業過度依賴紡織業,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因此,在經濟危機來臨時,他的抗風險能力也比較低。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來臨後,利貝雷茨的紡織業就遭受了重創,大量紡織工人失業,這座人口僅僅數萬的小城,也成爲了奧匈帝國內,工黨組織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事實上,從19世紀後期以來,利貝雷茨因爲高度工業化,就爆發過多次工人運動,19世紀七十年代,當地試圖組建工會,遭到政府的鎮壓。
1893年,利貝雷茨發生了第一次紡織工人大罷工,要求十小時工作制,並且提高工人工資,罷工持續了數週,最終被平息,組織者被解僱打擊。
1905年,利貝雷茨又發生了一次總罷工,這次罷工受到了奧匈帝國國內罷工浪潮和俄國內部革命的雙重影響。
此後,利貝雷茨基本上成爲奧匈帝國工黨活躍的區域之一,包括德國工黨,奧地利工黨,甚至是波西米亞工黨都在此活動。
而這次利貝雷茨組織運動的主力就是奧地利工黨。
之所以奧地利工黨在當地影響力大的原因,在於利貝雷茨的人口主要以德意志人爲主,他們佔到了利貝雷茨人口的八成以上。
利貝雷茨,珀爾茨爾紡織廠。
奧地利工黨在利貝雷茨的負責人諾依曼正在召開工人集會,珀爾茨爾紡織廠是當地最大的一家紡織企業之一,高峰期這裡有一千多名紡織工人,如今經濟危機下,珀爾茨爾紡織廠的僱傭工人數只有四百多人。
諾依曼召開的這次集會,就包括許多被裁員的原珀爾茨爾廠員工,當然,還有利貝雷茨其他工廠和企業的工人,珀爾茨爾紡織廠裡,現在匯聚了全市三千多名工人。
“同胞們,自從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來,利貝雷茨的經濟就一直處於衰退狀態,而大量工人失業,即便就業人員的工業也被利貝雷茨的資本家們極限壓榨。”
“毫不客氣的說,如今利貝雷茨的工人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大家也知道,如今整個德意志地區,乃至全世界的經濟狀況都不太好。”
“所以,這不僅僅是利貝雷茨一地的問題,而是原本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已經到了將要滅亡的關鍵時刻。”
“但是,即便資本主義經濟會自己覆滅,我們也不應該坐等那一天的到來,而是應該團結起來,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因爲在資本主義經濟完蛋以前,我們工人兄弟已經吃不上飯,隨時有可能餓死,所以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勞動成果,從資本家手裡搶奪過來。”
“然後學習蘇聯,建設我們工人集體的工廠,所有勞動和收益不再被吸血,而是填飽肚子和裝進我們勞動者自己的口袋裡……”
諾依曼站在臨時搭建的的演講臺上,他的話清晰的傳入所有集會人員的耳朵裡,引來一片叫好。
“諾依曼同志,你說怎麼幹,我們就怎麼幹,一切勞動成果歸我們自己,不要被資本家吸血!”
“我們要麪包,要自由,要尊嚴,打倒利貝雷茨的吸血鬼……”
“反正快活不下去了,還不如跟着您們拼一把!”
“我已經失業半年了,現在沒有收入來源,我們廠還拖欠我們的工資,這些壞蛋應該被吊路燈,送上斷頭臺……”
不需要諾依曼故意引導,利貝雷茨的民衆早就怒火中燒,只不過他們過去只能把這些不公藏在心裡,懼怕警察和軍隊的鎮壓。
當然,這不併不是懦弱,而是之前沒有人把他們組織起來,畢竟個人面對國家機器是十分渺小的,猶如螞蟻能被隨時捏死。
現在,諾依曼把他們組織起來,他們誰也不怕,大家匯聚在一起,即便警察和軍隊也不可能讓他們輕易退縮。
諾依曼大聲說道:“很好,只要我們能夠團結起來,任何人都不能輕易阻止我們,我們要推翻過去的不公待遇。”
“全國民衆也會響應我們,屆時不僅僅是利貝雷茨,還有布拉格,維也納,薩克森,柏林都有我們同志和同胞,在整個德意志掀起一場暴動,建立我們自己,勞動者的國度……”
“就讓我們利貝雷茨成爲這場偉大政治運動的首發,打響德意志工人,農民,一切勞動者的第一槍,把勝利帶到所有地方!”
利貝雷茨雖然屬於波西米亞,也就是前世的捷克,但是這裡說是德意志地區也沒有太大問題,因爲利貝雷茨所在的區域,在前世還有一個稱呼,那就是“蘇臺德地區”。
利貝雷茨屬於蘇臺德地區,這裡大部分人都是德意志人,加上蘇臺德地區緊挨着德國和奧地利,它事實上是整個德意志地區的一部分。
從諾依曼的話也可以看出,這次奧地利工黨所圖甚大,他們不僅要在奧匈帝國內舉事,同時還要和德國聯動,這可能也意味着德國工黨會配合他們。
此前,德國工黨吃了阿道夫的大虧,損失不小,但是並沒有傷筋動骨,依舊有能力在德國行動,畢竟去年選舉中,德國工黨的支持率雖然不及德國民族黨,但是也能佔到百分之二十以上。
而選舉不能完全反映德國工黨在德國的全部影響力,因爲德國的政府部門是有意偏袒德國民族黨,打壓德國工黨的,因此,德國工黨在德國的實力支持率,甚至可能超過德國民族黨,只不過德國社民黨可能分流了一部分他們的支持者。
當然,對於德國工黨接下來如何操作,諾依曼並不太關心,現在他的主要任務,是在利貝雷茨發動成功的運動,打響第一槍。
隨後,諾依曼開始佈置任務,集會的工人足足有三千多人,這在利貝雷茨已經不是一股小力量,畢竟整個利貝雷茨人口也才六萬左右,更別說參加這次秘密集會的工人,大多數是青壯,能發揮的作用更大。
1933年1月7日。
利貝雷茨工人正式發生了一場城市暴動,他們在工黨組織的帶領下,佔領警察局,工廠還有市政府部門。
瞬間這座“波西米亞的曼徹斯特”,奧匈帝國紡織業的璀璨明珠,就變成了一座“紅色”城市,而且,因爲靠近德奧兩國國境線的原因,利貝雷茨的工人暴動,影響瞬間向兩國擴散,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奧匈帝國境內。
因爲這些工人中絕大部分爲紡織工,且利貝雷茨在波西米亞,也被稱爲波西米亞紡織工人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