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

K是康斯坦丁名字的首字母,001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就是第一的意思,而首列火車命名是“康斯坦丁號”,後續東非進口蒸汽機車除非特殊情況不會再起名稱,統一使用K—開頭編號,就比如正在海上向達累斯薩拉姆市運來的K—002機車。

看着達累斯薩拉姆市火車站的簡陋環境,康斯坦丁對達累斯薩拉姆市政府指示道:“達累斯薩拉姆市作爲一座優良口岸,承擔着東非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進出口貿易,而隨着時代發展,鐵路建設是大勢所趨,第一鐵路未來擴容也勢在必行,至少先把倉庫等必須建築修建起來,用以解決貨物存放問題,還有從市區到火車站的道路也可以建設一條,不能因爲新港的存在,就隔絕舊港連接鐵路,可以在出城時多增加一處安檢,排查可疑人物或者貨物。”

目前剛剛通車的第一鐵路無法實現東非內陸到沿海的疏通,但是這只是因爲第一鐵路只完成了初步計劃,早在設計第一鐵路的時候,恩斯特就考慮到了第一鐵路的未來發展。

那就是借鑑前世坦贊鐵路的方案,在此基礎上將鐵第一路從達累斯薩拉姆市修建到津巴布韋地區。

其中難度最大的工程就是跨越贊比西河,需要修建一座堅固的跨河橋樑,而第一鐵路途經區域內所碰到的河流不單隻有贊比西河。

前世坦贊鐵路架橋320座,開鑿隧道26個,跨越了兩個國家,耗資9個多億,花費了近8年的時間,最後有近70名遠東人民爲之付出了生命。可以想象,這樣一條鐵路,在當時耗費了多大的人力物力。

東非如果要修建這條鐵路,難度只大不小,因爲包含津巴布韋路段,那鐵路全長就會超過兩千多公里,比坦贊鐵路多出數百公里,而且要跨過贊比西河,難度更是直線上升。

不過東非王國修建第一鐵路比前世坦桑尼亞和贊比亞兩國有巨大優勢,一個是土地,東非王國不存在徵用土地上的困難,雖然前世非洲很落後,但是土地私有制卻學的有模有樣,加上大大小小的部落,極大延誤了坦贊鐵路的工期。

其次,東非王國修建第一鐵路不用考慮傷亡,傷亡對於東非政府來說只是一個數字,個位數,五位數對東非來說都無所謂,而歷史上的無數工程證明,只要捨得往裡面填人命,沒有什麼是辦不成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東非王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且是一個糧食出口大國,這個優勢是前世絕大多數非洲國家無法比擬的。

衆所周知,非洲農業條件最好地區的就是東非,但是前世坦桑尼亞等國,也僅僅勉強做到糧食自給自足,而鐵路建設需要耗費大量勞動力,會造成原本農業生產人口減少,但是坦桑尼亞修建鐵路的時候,其農業生產效率又不會憑空提高,糧食供應壓力反而更大。

前世沙俄在修建西伯利亞鐵路時,工人最多的時段,也僅僅是接近九萬人,同時西伯利亞鐵路修建難度遠比第一鐵路要高的多,光是俄羅斯漫長的冬季,就註定西伯利亞鐵路成爲世界上最難建設的鐵路之一,而東非可以保證全年施工,工人數量也完全看東非政府心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同時第一鐵路並不算長,就算後續解決德蘭士瓦共和國,延長第一鐵路到德蘭士瓦境內,其長度也僅僅達到西伯利亞鐵路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施工環境第一鐵路也要強於西伯利亞鐵路,西伯利亞鐵路要穿過凍土路段,對應的是東非境內的沼澤地段,對付沼澤要比對付凍土容易的多。

實際上第一鐵路和西伯利亞鐵路對比有些託大,第一鐵路給西伯利亞鐵路提鞋都不配,應該和同期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進行對比。

加拿大從1867年開始作爲獨立國家,1871年位於西海岸的英屬哥倫比亞省被誘惑加入聯邦,其條件是在10年內建成跨大陸鐵路,將其與加拿大東部聯成一體。

加拿大修建鐵路和美國人一樣,採取一個套路,那就是多快好省,因此華工就成了首要選擇,大約佔勞工總人數的4-6%(歷史上爲5-9%)。

這就和緬北是一個套路,雖然東非在遠東暗地裡使了壞,宣揚在美(洲)華工遭遇,但是奈何加拿大人臉皮厚,他們僱傭一些遠東商人在哥倫比亞省設立了勞工代理事務所,專門招收遠東同胞去當築路工(真實歷史),說的有鼻子有眼的,而且專門找熟人,大家都是親戚不可能騙你吧!所以成功率相當高。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當前加拿大的太平洋鐵路和東非的第一鐵路都還只停留在紙面上,東非領先一點,畢竟第一鎮到達累斯薩拉姆市段已經完工。

最開始第一鐵路的設想是復刻坦贊鐵路,但是佔領津巴布韋後,這個計劃就擴展了,後續如果對布爾人戰爭順利,那南非段也要添加上,最後應該能達到三千公里左右,比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要短一千多公里。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要翻越落基山脈,但是東部地形主要爲平原,所以難度和第一鐵路相當,其主要面臨問題和俄羅斯差不多,也是冬季漫長。

東非和加拿大的相同點同樣是地廣人稀,但是東非本土存在大量黑人,這就省了東非的許多功夫,不用像加拿大一樣到遠東,印度和意大利拉人。

而且東非不計算黑人,人口數量也比加拿大要多,只不過加拿大人口比較集中,主要分佈在前世加拿大南部(這個時候加拿大北部還屬於無主地)。

同時東非王國本土經濟總量也要高於加拿大,這是不計算黑興根財團財富的前提下,東非王國本身就達到成就。

東非王國本來農業條件就比加拿大強,熱帶經濟作物出口尤其發達,幾乎壟斷整個德意志地區四成以上,東歐兩成以上,並且還在擴大優勢,除此外糧食出口遠超加拿大,礦產資源出口二者相差不大,主要是東非內部消化了很大一部分。

也就是說東非整體經濟水平遠超加拿大,在不依靠黑興根財團支援的情況下,東非自身早就具備修築鐵路的經濟能力,只不過要以東非的資源和產業作爲抵押物,向金融機構借款,這是當代所有國家鐵路修建的基本程序。

作爲東非王國統治者的黑興根王室,從國家安全方面考慮,肯定不願意讓外國(奧地利除外)資本進入,完全可以自己消化掉,所以第一鐵路建設資金先由黑興根銀行借給東非政府,在通過日後第一鐵路帶來的經濟收益還賬,實現左手倒右手,湯不外溢。

第124章 水井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162章 打魚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570章 投降!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735章 廓爾喀第991章 抵達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298章 香蕉園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382章 渡河第1349章 犧牲第295章 拒絕第953章 新家第47章 聯姻事宜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117章 輿論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1402章 契卡第1239章 兵變第1230章 水權第284章 連環計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81章 煤礦第347章 開飯第144章 貿易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1037章 電氣化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302章 巴庫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572章 停火線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833章 拖拉機第810章 海岸線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1463章 代理人第701章 城市化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973章 籌備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618章 良知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531章 協商第780章 追蹤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349章 犧牲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861章 分贓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1304章 坎帕拉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
第124章 水井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162章 打魚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570章 投降!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735章 廓爾喀第991章 抵達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298章 香蕉園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382章 渡河第1349章 犧牲第295章 拒絕第953章 新家第47章 聯姻事宜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1117章 輿論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1396章 急轉直下第1402章 契卡第1239章 兵變第1230章 水權第284章 連環計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81章 煤礦第347章 開飯第144章 貿易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1037章 電氣化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1302章 巴庫第1173章 結下樑子第572章 停火線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833章 拖拉機第810章 海岸線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1463章 代理人第701章 城市化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973章 籌備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535章 阿道夫上臺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618章 良知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531章 協商第780章 追蹤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349章 犧牲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861章 分贓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1304章 坎帕拉第1085章 兩國交易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