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東非醫學

第849章 東非醫學

有的村莊小學,課本和教學器材以及教師都十分稀缺,這樣顯然不利於基礎教育的發展,而將幾個村小合併到鎮子上就能極大解決這個問題。

而這也和東非鄉村的佈局有很大關係,東非鄉村一般是圍繞一個鎮子,周邊緊密挨着幾個村子,形成衆星拱月的佈局,反之,如果村莊太遠,顯然推動教育資源集中就弊大於利,畢竟誰也不放心自家孩子走個十幾里路上學。

當然,如果因爲特殊原因,實在無法集中的,那也可以繼續保留辦學資格,這主要看當地的具體情況,由地方酌情處理再上報。

恩斯特接着說道:“醫療是東非的弱項,或者說是現代醫學,在這一點上,我們東非要在鄉村大力推廣中醫診所,以及東非的中醫藥產業本土化。”

中醫好就好在這一點,很多藥材都是地裡可以長出來的,所以能夠在價格上形成優勢。

而現代藥物雖然更高效,但東非在現代醫學領域畢竟是後發國家,而且這些藥物具有極大不確定性,也不容易破解。

歐美的發達藥企和化學企業壟斷了現代藥物專利,東非又不能像山寨“機器”一樣,把這些現代化學藥劑拆開分析研究,畢竟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是要出人命的。

所以現代醫學只能慢慢摸索,沒有捷徑可言,唯一的捷徑就是大力培養相關人才,早日實現自主研發的能力。

當然,這麼說也有些絕對,東非自然也有自己的渠道,催熟東非“現代醫學”的野蠻生長。

那就是“人體實驗”,畢竟東非有兩千萬黑人,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素材”,只不過這屬於東非社會的陰暗面,所以不多描述。

而大量的臨牀試驗機會,使得東非在醫學領域的發展速度其實並不慢,就像前世印度的醫學產業,尤其是製藥領域爲什麼突出,那就是因爲印度的“素材”多,整一個天然大型試藥場。

當然,東非現代醫學發展速度再快,也比不上東非中醫的直接拿來主義快,而且現在中醫在價格,人才培養上都佔據優勢,這也是東非大力推廣中醫普及的原因。

在東非中醫協會的指導下,目前東非中醫人才培養已經制度化,摒棄了學徒制,同時通過“土著”,彌補和糾正了許多藥方上的缺憾以及錯誤,同時因爲非洲迥然不同於遠東的氣候和地理特點,在東非,中醫又增加了不少新的植物類藥品。

實際上現在中醫在東非已經徹底走樣,甚至很多中醫院和學校配上了顯微鏡,培養皿等現代醫學器材,和當前遠東帝國的傳統中醫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而且由於“素材”原因,東非中醫在人體解剖方面也極速發展,更加詳盡的人體研究,更是推倒了很多傳統認知和迷信。

在藥物領域的研發,東非中醫更是突飛猛進,當然,這和現在遠東各國薄弱“專利”意識有關,所以東非通過“偷,買,借”等各種手段,大力破解傳統藥方和試劑,然後搶注專利。

這不僅僅針對遠東帝國一家,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等國家都慘遭毒手,除了東亞文化圈以外,印度,阿拉伯地區都是東非的目標。

這些歐美眼中的“落後”地區,他們的醫學體系,西方自然看不上,甚至是歧視,而東非顯然不在此列,做到了來者不拒。

在這種環境下,東非中醫融合百家之長,又有現代醫學技術和手段支持,想不發展壯大都難,甚至現在東非中醫和現代醫學的界限都已經不太明顯。

畢竟現代醫學會的,我也會,不會的,我也有,在這種情況下,要不是一些特殊用藥習慣,和治療手段上的略微差異,根本分不清區別。

而且東非中醫取得的成果,東非現代醫學自然也會借用,所以兩個體系現在有融合的趨勢,如果不刻意阻止未來東非會形成一種帶有中醫色彩的東非現代中醫體系。

所以說,現在東非即是“醫學弱國”也是“醫學強國”,只不過要看怎麼比,比歐美醫學,東非醫學融入了東亞和其他地區的醫學成果,和傳統中醫對比,東非又有歐美醫學的特長。

這樣一來,東非醫學自然走向了極其“特殊”的道路,不過在恩斯特看來這是件好事。

因爲各個區域的醫學體系,實際上是相互偏見的,就比如歐洲宗教和原教旨主義醫學,肯定會在內心深處和現代醫學產生一些衝突摩擦,遠東傳統醫學也不認可歐美醫學,歐美人認爲其他醫學體系都是“異端”和“邪術”。

而東非則打破了這種“傲慢和偏見”,各個學派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和競爭,頗有一種醫學界“百家爭鳴”的感覺。

而百花齊放,在恩斯特看來,自然能更快推動東非醫學的發展,所以他也樂見其成,說到底最後還是要看誰療效最好,反正最後結果都是屬於東非自己的。

當然,這是東非醫學強的地方,弱的地方也是很弱,就比如西方現代醫學的尖端領域,東非肯定差許多,尤其是一些化學產品的“特效藥”。

而傳統中醫也是如此,很多傳統中醫“閉門自珍”,而移民到東非的中醫肯定在遠東也不是“最頂尖”的一批。

當然,正是因爲如此,東非中醫們才能打破守舊觀念,在恩斯特的默許下得到大力發展,要是自己不爭氣,那恩斯特就是想扶也扶不起來。

目前在東非的醫學體系中,中醫顯然佔據着優勢,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也變得面目全非。

未來東非中醫團體如果去遠東,恐怕會被罵“離經叛道”,加上東非確實“拿和借”了不少東西,確實有些不厚道。

當然,東非中醫學目前,顯然還不成熟,沒有到國際社會露臉的機會,畢竟東,西方社會都不可能承認不倫不類的“東非醫學”。

而且東非醫學人才培養也需要大量時間,想出一批經驗豐富的“名師”,肯定要等個十幾年時間,現在能頂大梁的年輕人太少。

至於現在東非的“醫學泰斗”們,實際上水平和遠東帝國近代的一些所謂“大師”們差不多,他們可能水平並不太高,只不過作爲開拓者和先行者,很多人未來能在東非醫學界青史留名,畢竟時間越早,成爲東非醫學各個學科奠基人的機會越大。

而他們只不過是把東,西方,世界各地的醫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不算完全意義上的“自主創新”。

第1239章 兵變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727章 艦隊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318章 朱壩鎮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612章 美食節第1549章 潰兵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758章 331師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243章 70式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151章 在法國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499章 建交熱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958章 巴拉圭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54章 發“貨”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474章 人口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220章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1099章 鋼鐵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1478章 銷燬農產品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595章 鼓動第1395章 下藥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46章 船隊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272章 犀牛園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226章 遠東大使
第1239章 兵變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312章 非洲之角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307章 東美地緣衝突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069章 德國討論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727章 艦隊第1479章 英國的農業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318章 朱壩鎮第1418章 亞歷山大港第612章 美食節第1549章 潰兵第478章 馬普托的情報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1359章 瘟疫肆虐第758章 331師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243章 70式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151章 在法國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499章 建交熱第623章 摩加迪沙港改造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958章 巴拉圭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1499章 殺雞儆猴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54章 發“貨”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474章 人口第928章 軍隊讓路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1059章 戰爭販子第220章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1119章 對奧斯曼貿易第348章 城鎮化率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667章 擴軍備戰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538章 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第1099章 鋼鐵第1487章 七五編定第1478章 銷燬農產品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289章 東法關係靠英國第595章 鼓動第1395章 下藥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46章 船隊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1272章 犀牛園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226章 遠東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