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通吃

實際上撒哈拉鐵路是一項完全可以實現的工程,至少恩斯特心裡很清楚,畢竟前世埃及,蘇丹的鐵路就是貫通的,而本時空裡東非也早將鐵路拓展到了傑濟拉市,所以只要搞定埃及和英國,這條鐵路建成完全沒有任何障礙。

從埃及經過對接地中海是難度最低的,這完全歸功於尼羅河的存在,而如果選擇其他地區,比如在利比亞施工,其難度和經濟效益也會讓東非退而卻步。

不僅距離長,而且氣候條件更惡劣,也沒有尼羅河沿岸這種人口比較稠密的區域收回成本。

當然,如果涉及到礦產資源那就另說了,這並非沒有案例,前世毛里塔尼亞就建設了一條深入撒哈拉沙漠腹地的鐵路,用來開發本國的鐵礦資源。

所以恩斯特也沒有完全否定其他線路的可能性,他對政府高層們說道:“如果取道利比亞,也並非沒有可能性,但前提是利比亞有足夠讓我們心動的資源。”

“雖然利比亞地區的經濟和人口基本分佈在北部沿海,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利比亞腹地的廣闊沙漠沒有資源存在。”

“利比亞地區畢竟面積超過上百萬平方公里,這麼大的土地面積下,即便是沙漠,肯定也埋藏着豐富的礦藏。”

事實上恩斯特的論斷完全正確,除了石油以外,利比亞的鐵、鉀鹽、錳、磷酸鹽、銅、錫、硫磺、高嶺土等礦產儲量也非常豐富。

只不過利比亞的石油資源太突出,以至於很多人容易忽視利比亞地區的其他礦產資源,恩斯特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沙漠地區的這些礦場資源開發難度顯然比其他地區要大的多畢竟採礦業所需要的人口不少,而沙漠地區一般都缺乏供應大量人口生產生活的水資源。

恩斯特接着說道:“利比亞是法國殖民地,不過法國對利比亞的控制主要集中在沿海區域,我們可以派專業人員前往利比亞南部和南德意志接壤的地區進行勘察,說不定未來就能利用的上。”

利比亞和東非並不接壤,而是和東非的從屬國南德意志王國接壤,甚至南德意志王國吞併了前世利比亞的不少土地。

所以東非未來有建設撒哈拉鐵路西線的想法,就繞不開南德意志王國,如果取道蘇丹當然也是可行的,但是國家之間也有親疏遠近,東非肯定會更加偏袒南德意志王國。

關於“撒哈拉鐵路”的討論到此爲止,按照如今的國際局勢,地緣政治,自然環境等等因素,東非政府根本不可能建設撒哈拉鐵路。

當然,恩斯特還是給部分人留了一些懸念,畢竟撒哈拉沙漠在東非北方,未來東非如果想要加強對北非地區的影響力,那撒哈拉鐵路方案也未必不能實現。

雖然撒哈拉沙漠面積廣大,但是真建設撒哈拉鐵路,其長度也就三四千公里,並不算太長,如果選擇埃及路線方案,也就是東線方案,其長度甚至只需要兩千多公里就可以解決。

迴歸正題,東非政府會議上拋出撒哈拉鐵路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主要還是爲了規避英國對東非和歐洲貿易的限制。

所以現階段東非政府的首要目標還是儘可能保證航線的暢通,維護東非國家利益。

恩斯特說道:“撒哈拉鐵路並不能解決問題,鐵路運力有限,成本太大,尤其是在沙漠地區運營的維護成本就很難想象,而且即便我們現在打算修建這條鐵路,恐怕也需要好幾年時間,那個時候歐洲戰爭恐怕都打完了,所以完全得不償失,所以大家還是從其他方面想想辦法。”

歸根到底,還是英國人不幹人事,這也能看出海權國家的優勢,英國通過控制幾條核心海運通道,就能實現對絕大部分國家的物資和貿易封鎖。

就拿東非的海外殖民地來說,英國只需要切斷馬六甲海峽就能將東非本土和南洋,阿拉斯加,南太平洋等地區的殖民地隔絕開來,還能切斷東非和遠東帝國的貿易。

更何況英國還有直布羅陀,好望角,英吉利海峽,北海,德雷克和麥哲倫海峽附近的馬島等等,除此外還有很多重要島嶼比如馬耳他,塞浦路斯,塞舌爾等等,搭配上皇家海軍,這纔是英國成爲世界霸主的根基所在。

而類似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馬六甲這種海上交通要道,東非手裡一個都沒有,所以現在東非才會相當被動。

而過去這幾十年,東非也沒有謀劃過這些英國最重視的地方,就比如南非戰爭,事關好望角,所以東非並沒有畢攻一役。

真要是動了這些英國核心區域,現在英國就不是和德國宣戰,而是和東非開戰了,畢竟歐洲大陸就算統一,頂多讓英國傷筋動骨,可海外的這些戰略要地缺失,英國的霸權就真完蛋了。

當然,東非也不想和如日中天的英國對上,英國可調用的資源依舊十分龐大,而數百年來積威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也依舊十分忠誠,就比如南非,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等等英國的忠犬。

如果英國動用他的全部力量對付東非,東非絕對不會好受,當然,東非更不能接受的是東非和英國打生打死,最後便宜美國,日本,德國或者法國,俄國這些國家。

所以說摧毀舊的體系很容易,可最終受益人不是東非,那東非寧可這個舊的世界體系繼續苟延殘喘下去。

而德國就是典型案例,如今德國就是挑戰世界舊秩序的勇士,可就算德國能取得最終勝利,東非和美國的收穫也絕對不會遜色。

如果真發生這種情況,東非肯定第一個對英國落井下石,繼承埃及,印度,南非,澳大利亞等英國在印度洋周邊的遺產。

那就相當於東非直接控制了歐亞大陸的貿易,並且控制着非洲和澳大利亞兩塊大陸,就算此時德國統一歐洲,東非也事實上成爲了新的大英帝國。

所以只要東非不下場,最終不管協約國還是同盟國取得勝利,東非都將是最大受益者,這一點連美國都比不上。

畢竟美國頂多在歐戰中撈取大量經濟利益,卻無法在政治和領土上更進一步,這事實上已經在戰爭前期就已經得到體現。

戰爭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東非除了獲得大量經濟利益以外,同時伴隨着東非海外領土的極速擴張,成功將軍事力量輸入到西非,波斯灣,南太平洋等地區,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層面實現通吃。

而美國就無法做到這一點,這是美國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美國終究距離世界島太遠,而實際上非洲也可以看做世界島的一部分,畢竟非洲和亞歐大陸同樣接壤,而環地中海內的北非本來就一直是西方文明必不可少的一環。

所以東非的地理位置如果能利用起來,絲毫不遜色於世界十字路口中東,畢竟世界十字路口也意味着四戰之地,對中東地區的影響有利有弊,而東非卻相對安全,又有一定的交通優勢。

在東非將本土資源整合完畢後,東非就已經處在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至少在恩斯特看來,東非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優良的。

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549章 潰兵第1474章 人口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371章 生意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67章 大臣路線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503章 縱火案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37章 補丁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46章 船隊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506章 焦夫鎮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681章 金沙薩第1281章 酒館第263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861章 分贓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291章 “偷國”第161章 檢閱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861章 分贓第925章 造船業第403章 撤資第394章 硬氣第938章 換血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680章 緩衝區第865章 高原省第938章 換血第1199章 討論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24章 籌措資金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51章 坦噶港第1540章 鐵路橋第782章 近衛師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525章 血清第492章 靜坐戰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809章 事後第898章 太特市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563章 熱心腸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326章 野望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
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50章 投資和挑撥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1149章 再臨南美第489章 戰爭歸戰爭,貿易規貿易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1549章 潰兵第1474章 人口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371章 生意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67章 大臣路線第978章 後續影響第728章 索馬里海戰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503章 縱火案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137章 補丁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46章 船隊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506章 焦夫鎮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671章 西北的機遇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681章 金沙薩第1281章 酒館第263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861章 分贓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291章 “偷國”第161章 檢閱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861章 分贓第925章 造船業第403章 撤資第394章 硬氣第938章 換血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680章 緩衝區第865章 高原省第938章 換血第1199章 討論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213章 西南攻略第32章 霍亨索倫城堡第165章 拉斯坎坡裡貿易市場的發展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24章 籌措資金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51章 坦噶港第1540章 鐵路橋第782章 近衛師第502章 蘭芳海外省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525章 血清第492章 靜坐戰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809章 事後第898章 太特市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563章 熱心腸第1555章 雨林裡的直升機第553章 大公無私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1517章 契卡出動第1326章 野望第399章 還是要請爹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