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後錫金的命運如何,還是要看他們自己的選擇,東非只是給個機會,如果連這個機會他們都把握不住,那最後亡國也不值得同情。
現在,錫金依舊是英國的保護國,也就是殖民地,萬一他們、或者說納姆加爾把東非告發,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所以,這次察爾森到錫金來是冒着很大風險的,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讓東非在南亞的這處佈局煙消雲散。
而此時,納姆加爾內心裡正在天人交戰,作爲錫金國主,他已經相信察爾森是東非的特使。
但讓他們錫金配合東非,在英國人眼皮子底下搞事情,這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抉擇。
別說配合東非,哪怕是知情不報這一條,如果讓英國人知曉,那未來還能有錫金的好日子!
納姆加爾國王咬着牙問:“察爾森大使,這件事的風險可是很大的,如果讓他們知道……”
爲了打消他的顧慮,察爾森說:“之前我也提到了,我們實際上並不需要你們做太多,僅僅是配合我們東非的行動就好。”
“我們東非也不是蠻幹,也知道繞開英國人的眼線,就像我們大使館,在錫金的僞裝是一家名爲貝查尼的澳大利亞茶葉公司,而且都有英國的身份證明。”
“目前,我們的存在,也只有你知道,只希望納姆加爾國王陛下,能夠配合我們接下來的行動,就比如在土地徵收,工人招募,材料獲取等方面,給予我們一些便利。”
這些都是爲了在錫金建設機場做的準備,想在錫金建造一座機場,並不是容易的事。
首先就是選址問題,錫金是一個山地國家,包括其首都甘托克,都建設在山坡上,所以錫金的平地很少,適合建造機場的平地就更少了。
不僅要考慮地形問題,還要考慮氣候因素,錫金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距離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很近,多暴雨和雲霧霧,這顯然對於發展航空不利。
所以,在錫金想建造一座機場,不僅要地形平坦,同時還要兼顧氣候上的考慮,從而提高飛機起降和飛行的安全性。
除了自然因素以外,錫金本身就是個小國寡民的國家,交通也不發達,這也不利於大型工程的建設。
不過,利用當地的資源建設機場,也並非不可能實現,因爲錫金當地不少寺廟就是建設在人煙稀少,地勢複雜的區域。
不過,察爾森並沒有把東非的這個打算告訴錫金王室。
他對納姆加爾和外界的說辭是“開闢茶園”,畢竟貝查尼茶葉公司這層僞裝的主業就是在錫金種植茶葉。
相較於錫金,實際上甘托克的英國官員纔是東非這個計劃能否實現的關鍵。
對於這一點,東非也不擔心,畢竟錫金的英國官員不多,只要掏點錢,收買他們還是很容易辦到的。
錫金這個地方,對於英國官員何嘗不是“流放之地”,旁邊就是大英帝國的明珠,富得流油的印度,他們卻只能在錫金作威作福,哪怕使出全力也撈不到多少油水來。
別說印度,哪怕隔壁的尼泊爾,不丹顯然也比錫金這個地方有前途的多。
現在居然有“澳大利亞企業”跑到錫金來投資,這對於錫金的英國官員們來說,也是上下其手的好機會。
當然,東非的錢也不是那麼好拿的,至少接下東非在錫金的行動,他們也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如果有人不識趣,東非國家安全局不介意讓他們嘗一嘗東非情報部門的特殊手法。
這也是察爾森大使上任錫金的底氣所在,背靠東非這個強大帝國,即便真讓英國政府發覺,英國人也不敢拿他怎麼樣,頂多把察爾森驅逐。
察爾森說道::“現階段,東非在錫金沒有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打算,所以,你也不用太擔心,我們把你當做犧牲的棋子。”
“對於帝國而言,錫金只能起到遏制未來印度發展的一點作用,但是,對於我們而言,壓制印度發展的方式有太多選擇,相較於錫金,不丹,尼泊爾,緬甸等等國家,顯然更有價值,而且能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這次政府派我來錫金,也算你們錫金的一場機遇,如果你們能把握住,對於錫金未來的命運絕對是好事。”
“畢竟,東非已經是印度洋事實上的霸主,英國終有一天要從南亞地區撤走,早上船和晚上船的區別,我相信納姆加爾國王,你也有自己的判斷。”
納姆加爾自然也知道現在東非開出的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可這張現在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也讓他有些心動。
正如察爾森所言,東非已經是印度洋區域的霸主,而未來這一地位和趨勢也會越發穩固,因爲,英國確實在不斷的衰退之中。
從一戰到現在,這幾年時間裡,東非不斷在印度洋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尤其是中東地區,英國可謂節節敗退。
雖然英國的殖民地損失並不大,可原本許多中立國家,已經動搖,比如奧斯曼帝國,波斯,阿曼,也門等等,這些國家過去只有英國一個選項,而現在他們越來越多的向東非靠攏。
而這也進一步加劇英國印度洋殖民地內部的反抗趨勢,就像一頭獅子,到了年老力衰的時候,稍微狀態有些不佳,就有可能受到挑戰和試探。
現在南亞地區,作爲英國在印度洋的核心利益,受到的波及比較小,但是印度的那些王公貴族還有地方武裝,他們也不是沒有外部渠道,對於英國衰落這件事完全一無所知。
甚至已經有一些印度人,和蘇聯取得了聯繫,這都說明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並非鐵板一塊。
印度本土勢力有這種見識不足爲奇,畢竟英國本身對於印度的限制就不嚴格,有許多印度商人隨着英國在海外的擴張遊走,他們的見識也不少。
就比如阿富汗戰爭,南非戰爭,一戰這些戰爭中,英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早就在印度部分上層社會裡破滅了。
他們只要知道,英國在面對其他國家也會遭遇失敗,那就不可能繼續老老實實的服從英國人的安排。
即便他們現在不敢直接反抗英國,也完全有膽量和其他國家眉來眼去,尤其是蘇聯和東非這兩個距離印度不遠的世界大國。而錫金這個國家,因爲地方偏僻,和外部世界接觸少的原因,反應和動作就慢了許多,現在察爾森親自到錫金,把外部的一些局勢變化告訴納姆加爾,就是基於這個原因。
納姆加爾終於還是狠下心來,對察爾森說道:“既然察爾森大使,能夠如此坦誠的把這些事情告知,那我們錫金願意和東非進行這場豪賭。”
“錫金貧弱,但是我們還是有些能力,來幫助貴國實現一些戰略的。”
察爾森滿意的說:“我相信納姆加爾國王陛下,未來有一天,會爲今天的抉擇感到滿意,以後,如果碰到什麼問題,可以派信得過的人,到貝查尼公司,和我們聯繫,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願意給予錫金一些幫助。”
……
東非在錫金的小動作,實際上也是目前東非對外新一輪勢力擴張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事實上,自1925年以來,東非外交人員,情報機關,企業和軍隊在全世界的活動都變得越發頻繁起來。
從南美的熱帶雨林,到北非的沙漠,再到南洋的島嶼,東非正在串聯一張巨大的勢力範圍網絡,通過培植和扶持親東非勢力,將東非的影響力輻射到世界上更多的區域和國家。
雖然,這些區域裡,很多國家依舊是別國的殖民地,缺乏獨立性。
但是,東非對地方勢力的扶持,勾結也讓東非在當地不至於完全沒有話語權,這進一步保障了東非海外市場的穩定性。
就拿也門這個英國殖民地來說,假設英國不讓東非商品進入這片區域,那東非完全可以扶持也門東部山區的反抗勢力,把桌子給掀了,不讓東非強吃這口飯,那大家就都別吃。
到時候,也門局勢亂成一鍋粥,英國人肯定比東非更着急,萬一鎮壓不下去,那有極大概率,直接導致也門從英國殖民體系中脫離出去。
不僅僅是也門,諸如南非,印度,波斯,阿曼,埃及,尼日利亞,西澳大利亞等等英國殖民地國家和地區,都有東非培養的代理人。
他們的實力參差不齊,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即便不能推翻英國在當地的殖民統治,也能給英國人造成麻煩。
而這僅僅是針對英國殖民地,其他國家,比如法國,美國,荷蘭等等顯然也有這種待遇。
這就可以看出,如今東非在全世界尋找和扶持“代理人”的目的所在,這本質上還是東非新殖民主義政策的一環。
除了新殖民主義以外,傳統殖民模式,東非也沒有放棄,東非海外殖民地擴張也重新活躍,只不過都控制在合理的區間內,避免衝突擴大化。
這也和現在東非殖民地的特點有關,那就是東非的許多海外殖民地,實際以島嶼爲主,這本身限制了他們對外的延伸。
傳統殖民模式和新殖民主義,本質上都是爲了維護和擴大東非海外市場,從而保證東非工商業的發展。
而這次東非打的是一套組合拳,不僅僅是軍事援助上,在經濟領域,外交領域,政治領域,文化宣傳領域等等都有諸多手段實施。
而面對東非這種非正面性的“進攻”,其他國家完全沒有太好的反制手段,比工業,東非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現階段世界工廠,比經濟,東非是和美國一樣強大的新型國家,比軍事,東非海陸兼備,並且都很強大,其他諸如領土面積,人口,資源就更不用說了。
東非已經成爲了“六邊形戰士”,除了蘇聯的意識形態武器以外,這個世界上幾乎很難找到剋制東非的辦法。
可蘇聯的意識形態武器也不是萬能的,從三個方面來說。
首先是東非本身,前世歷史證明了,蘇聯的意識形態武器,更容易在欠發達地區和殖民地成功,資本主義國家完全有斷尾求生的辦法,來限制蘇聯的發揮,只不過代價比較大,但這恰好說明了這一點是可以實現的。
把蘇聯的那一套拿過來,抄一抄,就變成了羅斯福和凱恩斯的那一套,爲資本主義國家所用。
然後是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他們顯然不敢讓東非變成蘇聯那樣的國家,否則這是相當可怕的,畢竟如果東非變成了蘇聯體制,那誰還能遏制住工黨在全球的擴張?
一個蘇聯就已經夠麻煩了,如果東非和美國這種規模的國家,變成工黨政權,那資本主義世界可以直接升白旗投降了。
最後是蘇聯,別看蘇聯自稱工黨政權,但蘇聯實際上有一大幫極端民族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這些人只是被壓制住,但不代表他們在蘇聯沒有影響力。
畢竟,就算蘇聯再如何宣傳和教育,也改變不了俄羅斯人的本性,它從沙俄屍體上新生,就必然要繼承沙俄的一些特徵和本性。
就比如一部分蘇聯工黨,他們天然的認爲蘇聯應該成爲全世界工黨的領袖,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大國沙文主義。
也就是把本國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在同小國和弱國的關係上表現出大國民族優越感,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甚至粗暴干涉別國內政,不尊重以至侵犯別國的主權和獨立。,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沙俄。
但是,在1927年的匈牙利事件還有遠東帝國事件裡,蘇聯都表現出了和沙俄幾乎一模一樣的外交策略延續。
用遠東帝國的一句俗語就是“狗改不了吃……”
而這也就意味着,蘇聯部分人可能未必想世界上出現比蘇聯更強大的工黨政權國家,因爲一但這種國家出現,這個國家就必然會威脅到蘇聯在工黨世界裡的地位。
就拿美國舉例,假設美國成爲工黨國家,那到時候,世界其他各國工黨是聽美國的,還是聽蘇聯的?顯然美國比蘇聯更具有吸引力。
而這一點對於東非同樣適用,所以對於蘇聯的民族主義分子還有大國沙文主義主義者來說,最好不要出現比蘇聯更強大的工黨政權國家。
所以,蘇聯內部本身就是分裂的,有他們國內的投機分子,還有蛀蟲拖後腿,蘇聯本國的世界性理想主義者的理想就永遠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