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3章 代理人

當然,最後錫金的命運如何,還是要看他們自己的選擇,東非只是給個機會,如果連這個機會他們都把握不住,那最後亡國也不值得同情。

現在,錫金依舊是英國的保護國,也就是殖民地,萬一他們、或者說納姆加爾把東非告發,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所以,這次察爾森到錫金來是冒着很大風險的,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讓東非在南亞的這處佈局煙消雲散。

而此時,納姆加爾內心裡正在天人交戰,作爲錫金國主,他已經相信察爾森是東非的特使。

但讓他們錫金配合東非,在英國人眼皮子底下搞事情,這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抉擇。

別說配合東非,哪怕是知情不報這一條,如果讓英國人知曉,那未來還能有錫金的好日子!

納姆加爾國王咬着牙問:“察爾森大使,這件事的風險可是很大的,如果讓他們知道……”

爲了打消他的顧慮,察爾森說:“之前我也提到了,我們實際上並不需要你們做太多,僅僅是配合我們東非的行動就好。”

“我們東非也不是蠻幹,也知道繞開英國人的眼線,就像我們大使館,在錫金的僞裝是一家名爲貝查尼的澳大利亞茶葉公司,而且都有英國的身份證明。”

“目前,我們的存在,也只有你知道,只希望納姆加爾國王陛下,能夠配合我們接下來的行動,就比如在土地徵收,工人招募,材料獲取等方面,給予我們一些便利。”

這些都是爲了在錫金建設機場做的準備,想在錫金建造一座機場,並不是容易的事。

首先就是選址問題,錫金是一個山地國家,包括其首都甘托克,都建設在山坡上,所以錫金的平地很少,適合建造機場的平地就更少了。

不僅要考慮地形問題,還要考慮氣候因素,錫金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距離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很近,多暴雨和雲霧霧,這顯然對於發展航空不利。

所以,在錫金想建造一座機場,不僅要地形平坦,同時還要兼顧氣候上的考慮,從而提高飛機起降和飛行的安全性。

除了自然因素以外,錫金本身就是個小國寡民的國家,交通也不發達,這也不利於大型工程的建設。

不過,利用當地的資源建設機場,也並非不可能實現,因爲錫金當地不少寺廟就是建設在人煙稀少,地勢複雜的區域。

不過,察爾森並沒有把東非的這個打算告訴錫金王室。

他對納姆加爾和外界的說辭是“開闢茶園”,畢竟貝查尼茶葉公司這層僞裝的主業就是在錫金種植茶葉。

相較於錫金,實際上甘托克的英國官員纔是東非這個計劃能否實現的關鍵。

對於這一點,東非也不擔心,畢竟錫金的英國官員不多,只要掏點錢,收買他們還是很容易辦到的。

錫金這個地方,對於英國官員何嘗不是“流放之地”,旁邊就是大英帝國的明珠,富得流油的印度,他們卻只能在錫金作威作福,哪怕使出全力也撈不到多少油水來。

別說印度,哪怕隔壁的尼泊爾,不丹顯然也比錫金這個地方有前途的多。

現在居然有“澳大利亞企業”跑到錫金來投資,這對於錫金的英國官員們來說,也是上下其手的好機會。

當然,東非的錢也不是那麼好拿的,至少接下東非在錫金的行動,他們也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如果有人不識趣,東非國家安全局不介意讓他們嘗一嘗東非情報部門的特殊手法。

這也是察爾森大使上任錫金的底氣所在,背靠東非這個強大帝國,即便真讓英國政府發覺,英國人也不敢拿他怎麼樣,頂多把察爾森驅逐。

察爾森說道::“現階段,東非在錫金沒有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打算,所以,你也不用太擔心,我們把你當做犧牲的棋子。”

“對於帝國而言,錫金只能起到遏制未來印度發展的一點作用,但是,對於我們而言,壓制印度發展的方式有太多選擇,相較於錫金,不丹,尼泊爾,緬甸等等國家,顯然更有價值,而且能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這次政府派我來錫金,也算你們錫金的一場機遇,如果你們能把握住,對於錫金未來的命運絕對是好事。”

“畢竟,東非已經是印度洋事實上的霸主,英國終有一天要從南亞地區撤走,早上船和晚上船的區別,我相信納姆加爾國王,你也有自己的判斷。”

納姆加爾自然也知道現在東非開出的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可這張現在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也讓他有些心動。

正如察爾森所言,東非已經是印度洋區域的霸主,而未來這一地位和趨勢也會越發穩固,因爲,英國確實在不斷的衰退之中。

從一戰到現在,這幾年時間裡,東非不斷在印度洋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尤其是中東地區,英國可謂節節敗退。

雖然英國的殖民地損失並不大,可原本許多中立國家,已經動搖,比如奧斯曼帝國,波斯,阿曼,也門等等,這些國家過去只有英國一個選項,而現在他們越來越多的向東非靠攏。

而這也進一步加劇英國印度洋殖民地內部的反抗趨勢,就像一頭獅子,到了年老力衰的時候,稍微狀態有些不佳,就有可能受到挑戰和試探。

現在南亞地區,作爲英國在印度洋的核心利益,受到的波及比較小,但是印度的那些王公貴族還有地方武裝,他們也不是沒有外部渠道,對於英國衰落這件事完全一無所知。

甚至已經有一些印度人,和蘇聯取得了聯繫,這都說明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並非鐵板一塊。

印度本土勢力有這種見識不足爲奇,畢竟英國本身對於印度的限制就不嚴格,有許多印度商人隨着英國在海外的擴張遊走,他們的見識也不少。

就比如阿富汗戰爭,南非戰爭,一戰這些戰爭中,英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早就在印度部分上層社會裡破滅了。

他們只要知道,英國在面對其他國家也會遭遇失敗,那就不可能繼續老老實實的服從英國人的安排。

即便他們現在不敢直接反抗英國,也完全有膽量和其他國家眉來眼去,尤其是蘇聯和東非這兩個距離印度不遠的世界大國。而錫金這個國家,因爲地方偏僻,和外部世界接觸少的原因,反應和動作就慢了許多,現在察爾森親自到錫金,把外部的一些局勢變化告訴納姆加爾,就是基於這個原因。

納姆加爾終於還是狠下心來,對察爾森說道:“既然察爾森大使,能夠如此坦誠的把這些事情告知,那我們錫金願意和東非進行這場豪賭。”

“錫金貧弱,但是我們還是有些能力,來幫助貴國實現一些戰略的。”

察爾森滿意的說:“我相信納姆加爾國王陛下,未來有一天,會爲今天的抉擇感到滿意,以後,如果碰到什麼問題,可以派信得過的人,到貝查尼公司,和我們聯繫,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願意給予錫金一些幫助。”

……

東非在錫金的小動作,實際上也是目前東非對外新一輪勢力擴張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事實上,自1925年以來,東非外交人員,情報機關,企業和軍隊在全世界的活動都變得越發頻繁起來。

從南美的熱帶雨林,到北非的沙漠,再到南洋的島嶼,東非正在串聯一張巨大的勢力範圍網絡,通過培植和扶持親東非勢力,將東非的影響力輻射到世界上更多的區域和國家。

雖然,這些區域裡,很多國家依舊是別國的殖民地,缺乏獨立性。

但是,東非對地方勢力的扶持,勾結也讓東非在當地不至於完全沒有話語權,這進一步保障了東非海外市場的穩定性。

就拿也門這個英國殖民地來說,假設英國不讓東非商品進入這片區域,那東非完全可以扶持也門東部山區的反抗勢力,把桌子給掀了,不讓東非強吃這口飯,那大家就都別吃。

到時候,也門局勢亂成一鍋粥,英國人肯定比東非更着急,萬一鎮壓不下去,那有極大概率,直接導致也門從英國殖民體系中脫離出去。

不僅僅是也門,諸如南非,印度,波斯,阿曼,埃及,尼日利亞,西澳大利亞等等英國殖民地國家和地區,都有東非培養的代理人。

他們的實力參差不齊,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即便不能推翻英國在當地的殖民統治,也能給英國人造成麻煩。

而這僅僅是針對英國殖民地,其他國家,比如法國,美國,荷蘭等等顯然也有這種待遇。

這就可以看出,如今東非在全世界尋找和扶持“代理人”的目的所在,這本質上還是東非新殖民主義政策的一環。

除了新殖民主義以外,傳統殖民模式,東非也沒有放棄,東非海外殖民地擴張也重新活躍,只不過都控制在合理的區間內,避免衝突擴大化。

這也和現在東非殖民地的特點有關,那就是東非的許多海外殖民地,實際以島嶼爲主,這本身限制了他們對外的延伸。

傳統殖民模式和新殖民主義,本質上都是爲了維護和擴大東非海外市場,從而保證東非工商業的發展。

而這次東非打的是一套組合拳,不僅僅是軍事援助上,在經濟領域,外交領域,政治領域,文化宣傳領域等等都有諸多手段實施。

而面對東非這種非正面性的“進攻”,其他國家完全沒有太好的反制手段,比工業,東非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現階段世界工廠,比經濟,東非是和美國一樣強大的新型國家,比軍事,東非海陸兼備,並且都很強大,其他諸如領土面積,人口,資源就更不用說了。

東非已經成爲了“六邊形戰士”,除了蘇聯的意識形態武器以外,這個世界上幾乎很難找到剋制東非的辦法。

可蘇聯的意識形態武器也不是萬能的,從三個方面來說。

首先是東非本身,前世歷史證明了,蘇聯的意識形態武器,更容易在欠發達地區和殖民地成功,資本主義國家完全有斷尾求生的辦法,來限制蘇聯的發揮,只不過代價比較大,但這恰好說明了這一點是可以實現的。

把蘇聯的那一套拿過來,抄一抄,就變成了羅斯福和凱恩斯的那一套,爲資本主義國家所用。

然後是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他們顯然不敢讓東非變成蘇聯那樣的國家,否則這是相當可怕的,畢竟如果東非變成了蘇聯體制,那誰還能遏制住工黨在全球的擴張?

一個蘇聯就已經夠麻煩了,如果東非和美國這種規模的國家,變成工黨政權,那資本主義世界可以直接升白旗投降了。

最後是蘇聯,別看蘇聯自稱工黨政權,但蘇聯實際上有一大幫極端民族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這些人只是被壓制住,但不代表他們在蘇聯沒有影響力。

畢竟,就算蘇聯再如何宣傳和教育,也改變不了俄羅斯人的本性,它從沙俄屍體上新生,就必然要繼承沙俄的一些特徵和本性。

就比如一部分蘇聯工黨,他們天然的認爲蘇聯應該成爲全世界工黨的領袖,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大國沙文主義。

也就是把本國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在同小國和弱國的關係上表現出大國民族優越感,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甚至粗暴干涉別國內政,不尊重以至侵犯別國的主權和獨立。,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沙俄。

但是,在1927年的匈牙利事件還有遠東帝國事件裡,蘇聯都表現出了和沙俄幾乎一模一樣的外交策略延續。

用遠東帝國的一句俗語就是“狗改不了吃……”

而這也就意味着,蘇聯部分人可能未必想世界上出現比蘇聯更強大的工黨政權國家,因爲一但這種國家出現,這個國家就必然會威脅到蘇聯在工黨世界裡的地位。

就拿美國舉例,假設美國成爲工黨國家,那到時候,世界其他各國工黨是聽美國的,還是聽蘇聯的?顯然美國比蘇聯更具有吸引力。

而這一點對於東非同樣適用,所以對於蘇聯的民族主義分子還有大國沙文主義主義者來說,最好不要出現比蘇聯更強大的工黨政權國家。

所以,蘇聯內部本身就是分裂的,有他們國內的投機分子,還有蛀蟲拖後腿,蘇聯本國的世界性理想主義者的理想就永遠不可能實現。

第243章 70式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700章 龍騎兵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1547章 移民申請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418章 學徒第658章 方針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797章第1013章 站隊第801章 恭賀第1155章 震怖第793章 籠中鳥第1222章 會面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1027章 合金鋼第206章 “收破爛”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938章 換血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936章 軍售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1471章 戰鬥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262章 慫恿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78章 奧匈帝國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524章 整合資源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1519章 會議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240章 大借款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822章 卡賓達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483章 新民族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511章 聲吶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斐迪南大公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3章 國際調停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206章 “收破爛”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187章 勸說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496章 交戰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184章 通吃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991章 抵達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1518章 旅遊業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
第243章 70式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700章 龍騎兵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1547章 移民申請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283章 要命的氣候第418章 學徒第658章 方針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797章第1013章 站隊第801章 恭賀第1155章 震怖第793章 籠中鳥第1222章 會面第1383章 局勢糜爛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790章 王旗跌落第1213章 三五計劃成績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第1027章 合金鋼第206章 “收破爛”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938章 換血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89章 漢堡遠洋商業貿易船隊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936章 軍售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1471章 戰鬥第425章 擴大市場第1262章 慫恿第765章 南非戰爭下面目全非的歷史第1314章 非洲之角戰爭第158章 閉塞的東非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78章 奧匈帝國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524章 整合資源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1519章 會議第1097章 三五計劃第240章 大借款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822章 卡賓達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483章 新民族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465章 準同盟關係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511章 聲吶第1365章 銅礦帶經濟發展區規劃斐迪南大公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3章 國際調停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342章 玻璃產業第339章 加大投資第206章 “收破爛”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187章 勸說第919章 東非國土面積和行政區第496章 交戰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184章 通吃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991章 抵達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1501章 亞丁灣駐軍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1518章 旅遊業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