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2章 平原省

不過,東非顯然是回不到奴隸制時代了,而這也導致現在東非很多重要的工程都慢了下來。

亞爾斯德接着說道:“通過區域性調水,使得水資源分配更加均勻,擴張帝國農業和生態的邊界,這應該算作開源。”

“而在終端用水區域,通過技術手段,控制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這是節流。”

“我們以南方的三省作爲實驗區,對區域性調水工程進行實驗探索,屆時從阿平頓市到金伯利和布隆方丹市,再到奧托市和哈博羅內市,和德拉肯斯山脈東部的新漢堡港市,馬普托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南方城市羣,成爲帝國經濟新的一極。”

在討論完節水農業後,東非政府在農業領域的主要討論就是土地綜合整治。

而這個議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就是耕作區域的土壤改良工作,其次是牧區的水土保持,最後是生態邊界的保護。

國土資源部的伯克利部長說道:“帝國的耕地面積超過二十億畝,但是如此龐大的耕地面積,也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深刻影響。”

“就耕地區域內的問題來說,不合理的開發和使用,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糧食產量下滑,土地板結,鹽鹼化等問題越發凸顯。甚至在部分地區引發了相關的自然災害,例如沙塵暴,揚塵等等。”

“所以針對於此,國土資源部認爲,應該對部分不合理的耕作區域進行裁撤,退耕還草,還林,甚至是還湖和溼地。”

除了從生態角度考慮以外,國土資源部同樣結合了當前東非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國際糧食價格持續處於低位的情況下,東非確實沒有必要進一步拓展耕地面積,反而應該減少。

伯克利接着說道:“而對於全國的耕地,同時應該制定科學的管理辦法和種植模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這次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土壤的改良,東非耕地面積雖然龐大,但是土地質量,也就是肥力在世界範圍來看並不算高。”

“過去我們雖然也進行過土壤改良工作,但是因爲認知不到位,經驗缺乏,理論發展緩慢等原因,沒有獲得太好的效果。”

“所以,藉助五五規劃這個新的經濟發展期,推動農業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就要更加註重科學和實驗……”

對於這一點,恩斯特十分贊同,他說道:“過去帝國經濟發展相對粗獷,爲了增速和數量,忽視了大量實際問題。”

“而到了五五階段,我國的經濟性質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再粗獷野蠻式的發展,不僅對國民經濟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會爲未來埋下巨大隱患。”

“所以,從五五規劃開始,我國經濟發展應該轉向精細化,政府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也要更加全面,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爲了經濟發展而忽視其他問題。”

……

1921年初。

隨着東非政府的經濟發展會議結束後,東非第五次五年規劃正式在鄉村地區拉開。

而這一次,農業領域的改革主要從東非的國有農場,種植園等生產單位展開。

自從市場開放之後,東非農村地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土地被私人承包,尤其是經濟作物方面。

經濟作物不好管理,且無法全面機械化,所以很多經濟作物種植區,被東非政府租給私人,企業或者農村合作社。

而這樣做的結果,則是東非對農村地區的掌控力度大幅度削弱,或者說行政從農業生產領域大幅度撤退。

除了糧食作物,以及部分經濟作物以外,東非農業領域的半私有化十分嚴重,之所以是半私有化,這是因爲土地的所有權依舊在東非政府手中。

在恩斯特的理念裡,土地這種東西肯定不能完全私有化,也不能完全國有化,走向任何一個極端方向,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當然,從歷史經驗的角度來看,土地就是不斷在這兩個方向內來回擺動,而恩斯特的歷史經驗自然是從遠東帝國五千年的歷史經驗中得出來的。

比如奴隸制時代,遠東帝國盛行井田制,南北朝和唐朝早期的府兵制,明朝初期的衛所制度,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

這種輪迴,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歷史的螺旋上升性。

所以在恩斯特執政時代,東非的經濟領域也是按照這個規律變動,從上個世紀的土地完全國有化,到現在土地承包制度的大規模出現,反映了恩斯特的執政理念。

在土地承包大規模出現後,東非政府手中依舊掌握着大量耕地資源,並且在個別地區,尤其是穀物種植和部分戰略性農業物資生產領域,國有化農場,種植園依舊廣泛存在。

這讓東非政府在農業發展領域,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位,維持着國家農業發展的平衡區域。

平原省。

作爲東非比較年輕的省份,平原省的農業就以國營農場爲主。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如今平原省已經成爲東非新的農業生產基地,尤其是水稻種植面積,佔據絕對優勢。

平原省是當初東非農業機械化最先試點的區域,加上其加入東非的時間比較晚,所以其農業處處體現着各種政府組織規劃的影子。

“圍繞林波波河等河流,平原省成爲了我國新的農業生產基地,尤其是在商品穀物方面,對全國糧食市場有着重要影響地位。”

“1920年,我們省的國營農場數量高達九十三個,是全國農業國有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同樣是帝國境內的大型現代化農業示範區。”

“平原省的機械化程度,位居帝國所有省份的首位,是第一個完成農業機械化的地區。”

“在五五規劃期間,我們省將進一步響應中央政府的政策號召,推進對林波波河等境內河流的綜合治理,對全省土地進行科學規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平原省高官賽特魯在記者面前侃侃而談,隨着東非政府關於五五期間的農業發展政策落實開始。

作爲東非農業國有經濟佔據主導地位的主要省份,平原省自然而然成爲了這次關注的重點。

“賽特魯高官,如今世界是工業化的時代,而平原省作爲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不知道過於重視農業方向的發展,是否會對平原省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國家農業報的記者向賽特魯問道。

對於這個問題,賽特魯說道:“記者先生,你也說到了,我們平原省是國家定位的農業生產區域,這也就註定了我們省和其他省份發展定位的不同。”

“所以,平原省的任務,首先就是要保障國家佈置的農業生產任務,從而穩定國內糧食價格,爲國民吃飽飯做出積極貢獻,我想沒有比讓人吃飽飯更重要的事。”

“而且,我們平原省特有的省內情況,這也讓我們省努力向着大湖區農業基地的方向發展。”

“平原省的優勢就是農業,我們有全國獨一份的黑土地平原,而黑土地是全世界都比較稀缺的農業發展資源。”

“比如烏克蘭等東歐地區,美國中部,遠東帝國的東北,阿根廷,這四個國家擁有豐富的黑土資源,這也讓他們農業在全世界範圍比較出名。”

“而平原省的黑土面積雖然無法和上述地區相提並論,但是也是帝國境內最大的黑土分佈區。”

“除此外,我們省還有兩個優勢,一個是靠海,這讓我們省的糧食外調十分便利,其次是平原,這讓平原省成爲全國第一個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地區。”

“同時,應該值得關注的一個地方,就在於平原省發展歷史短,所以我們省的人口也比較少,而這也正是平原省能成爲帝國商品穀物生產基地的重要原因。”

東非平原省成立也就是南非戰爭之後,到如今也不過才三十年時間,而且因爲機械化的推廣,這使得平原省的農業人口並不多。

所以,平原省雖然是一個農業省,但是因爲地廣人稀的特徵,反而使得這裡的農業發展是有利可圖的。

因此,賽特魯說道:“綜上所述,雖然工業發展已經成爲世界各個國家突破的主要方向。”

“就比如我們東非,如果沒有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到如今短短三十年裡,迅速完成工業化,那東非的發展上限也不過就是如今巴西的水平。”

“顯然,工業對帝國成爲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樣不能忽視農業對帝國的重要貢獻。”

“在特定情況下,農業發展一樣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的發展,最典型的就是阿根廷,阿根廷的工業並不發達,但是看着農業發展,這使得阿根廷成爲本世紀初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這裡賽特魯拿阿根廷舉例,因爲阿根廷是一個典型靠着農業發家致富的國家,這個時代的阿根廷,其經濟水平甚至不比其他工業強國差。

“賽特魯高官,請允許我打斷一下,阿根廷的農業條件可以說在全世界都是最好的,平原省難道能夠和阿根廷相提並論麼?”記者問道。

賽特魯毫不客氣的說道:“除了面積上的差距以外,我們平原省和阿根廷只能說各有所長,比如阿根廷水資源比我們更豐富,但是我們的機械化程度比更高,阿根廷有歐洲市場支撐,我們也有全國市場做支撐。”

記者說道:“但是阿根廷的出口中,乳畜產品爲主,且價值更高,而平原省以穀物種植爲特長,但是國際糧食價格卻長期處在低位,投入成本也更高。”

對於記者的問題,賽特魯沒有反駁,他說道:“我們和阿根廷確實差距不小,但是從經濟平均水平來看,二者實際上是相當的,畢竟阿根廷光是人口就有將近千萬,而我們省連一百萬人都不到。”

“而且,我們省因爲農業發展任務的原因,自由度顯然不如阿根廷,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已經是極限了。”

“當然,我們省也在儘可能的推動工業的發展,尤其是省會新鄉,還有省內第一大城市伊尼揚巴內的發展。”

伊尼揚巴內是前世莫桑比克的重要海港城市,也是如今東非貝拉到馬普托海岸線中間最大的城市之一。

“伊尼揚巴內市,如今人口已經超過二十萬,工業水平在全國能排到中上游水平。”

“所以,除了農業領域的發展以外,我們省,將會進一步推進省會新鄉和省內第一大城市伊尼揚巴內在工業領域的發展。”

“尤其是伊尼揚巴內,我們省將重點將其打造成爲區域的工業中心之一,在農業機械,食品加工等領域形成強大的產業鏈。”

實際上,平原省雖然是一個農業大省,但是它卻同時是東非城鎮化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

1920年平原省的城鎮化水平超過百分之六十,全省三分一的人口生活新鄉和伊尼揚巴內兩座城市,除此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口生活在省內的其他城鎮。

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在於平原省實行的是大農業化生產模式,機械化程度高,只需要較爲少的人口,就能管理大片土地。

當然,這樣一來平原省想要發展,就必須依賴外來人口流入,因爲平原省本就存在歷史短,如今很多平原省人口都是當年東非政府從其他區域遷徙過來的。

賽特魯說道:“平原省重視工農業的發展,我們在確保國家農業任務完成的同時,也是積極支持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發展的。”

“而在五五規劃期間,我們省將進一步推動農業領域的集約化,多元化,可持續性發展。”

“新建一批水利設施,進一步改造省內的基礎條件,保障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穩定,同時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

“同時,對林波波河流域的生態進行維護和改造,減少水土流失,荒漠化問題的出現和發展。”

林波波河發源於南非高原,不過其主要惠及的地區還是平原省,至於上游因爲水量偏少的原因,並不值得太過關注,所以平原省也是最重視林波波河生態環境的地區。

因爲林波波河上游處在南非高原,而南非高原本身就是降水偏少的區域,所以植被並不茂盛,生態脆弱,如果大幅度開發,可能讓林波波河向着遠東帝國黃河的方向發展。

好在林波波河上游人口並不多,否則的話,要是過度開發,那最後危害的還是平原省。

平原省的自然條件優渥,但也不是沒有缺點,而且因爲歷史短的原因,發展經驗不足的問題也無法避免。

而平原省政府在五五規劃期間,就打算對過去三十年裡,平原省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糾正。

第898章 太特市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494章 假情報第847章 畜牧業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345章 援助團第810章 海岸線第1185章 速成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695章 納塔爾第942章 宣戰第353章 下一站第12章 戰場間隙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145章 菸草工廠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018章 磋商第140章 新品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364章 燃燒第354章 電報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701章 城市化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511章 聲吶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203章 車展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506章 焦夫鎮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43章 行政區劃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472章 備戰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696章 油井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124章 水井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938章 換血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66章 《東桑條約》第811章 送行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8章 遠洋貿易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3章 在柏林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341章 民主選舉
第898章 太特市第1537章 蘇聯一五計劃結算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494章 假情報第847章 畜牧業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345章 援助團第810章 海岸線第1185章 速成第1061章 無畏艦時代第695章 納塔爾第942章 宣戰第353章 下一站第12章 戰場間隙第1557章 南非破冰第145章 菸草工廠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018章 磋商第140章 新品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364章 燃燒第354章 電報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701章 城市化第1416章 東非“工黨”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511章 聲吶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966章 參觀姆貝亞第1203章 車展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506章 焦夫鎮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43章 行政區劃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33章 尋找“光明”第1477章 金融業大整頓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25章 軍事工業初級門票第472章 備戰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696章 油井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1357章 倫敦海軍會議第124章 水井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938章 換血第1410章 東北非博弈第66章 《東桑條約》第811章 送行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8章 遠洋貿易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3章 在柏林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341章 民主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