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4章 查科戰爭結束

北非鐵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對它的終點選擇也必須慎重,意屬利比亞的港口有限,其中條件最好的就是班加西和圖卜魯格,除了這兩座現成的港口以外,其他港口都不成規模。

貝利特隨意的盤着腿,坐在沙地上,張開地圖,對他的團隊介紹。

“客觀的說,圖卜魯格港的綜合自然條件比班加西更加優越,是優良的避風港,而班加西更容易受到風暴,沙暴,洪水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

“不過,班加西的經濟輻射範圍更廣,是整個東利比亞的中心,在利比亞王國時期,和的黎波里在地位上一樣,都是作爲首都存在。”

“而圖卜魯格歷史上則更多作爲軍事補給站,在經濟上對利比亞的作用很有限。”

“所以,這次北非鐵路的終點,必然選擇班加西,除了這些優點以外,選擇班加西還能大大縮短北非鐵路的長度,降低建設成本。”

耶里爾補充說道:“先生,還有一點,那就是班加西的位置,更有利於我們對歐洲貿易的展開,因爲圖卜魯格太過偏向東方,緊挨着埃及,這樣它很容易和蘇伊士運河形成功能上的重迭,但是圖卜魯格顯然無法和蘇伊士運河這條海運線路競爭。”

從地圖上看,班加西面向的是意大利半島,而圖卜魯格面向的是巴爾幹半島,前者更有利於中西歐國家的貿易,後者則是中東歐地區。

但是,中東歐地區本身就是東非重要的市場,這處市場的開發,就是依賴蘇伊士運河開展的。

當然,不管選擇班加西還是圖卜魯格,對於東非和歐洲貿易影響並不是很大,因爲兩地直線距離不到四百公里。

東非政府的目的不是取代蘇伊士運河,而是戰略備份,保障戰時東非和歐洲的貿易和聯繫,就像一戰期間,英國掐斷了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一樣,這迫使東非和德國等國家,不得不繞道中東進行貿易。

而北非鐵路建設完成,那東非就多出一個選項,雖然這個選項也不是那麼穩妥,畢竟整個地中海都是英國一家獨大,他們能封鎖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一樣可以封鎖北非鐵路終點港口。

英國的馬耳他軍事基地,距離班加西也就將近七百公里距離,圖卜魯格也就不到一千公里,不管軍艦還是飛機,都能打擊這些地區。

而英國能否成功封鎖北非鐵路終點,實際上要看其他國家是否有能力和意願打破這種封鎖,就比如奧匈帝國海軍,他們控制的亞得里亞海就在利比亞對面,如果奧匈帝國海軍有魄力出亞得里亞海作戰,未嘗不能讓打通北非鐵路,從而保證和東非的貿易。

如果北非鐵路終點,意大利能夠允許東非駐軍的話,同樣能夠做到這一點,可惜,意大利政府的底線顯然不允許他們這麼幹。

不過,這些事情就不是貝利特、耶里爾這些小人物所能考慮的了,他們現在只是從經濟和工程的角度討論北非鐵路問題。

貝利特說道:“耶里爾,你說的很好,雖然班加西和圖卜魯格距離不遠,但我們還是要儘可能的考慮到蘇伊士運河的影響,能夠減少和蘇伊士運河的競爭,那是再好不過的事,即便這種影響微乎其微。”

“所以,把終點選擇在班加西的理由又多了一條,帝國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貿易,過去只能依靠蘇伊士運河,還有直布羅陀海峽進行,班加西和圖卜魯格相比,更處於二者的中心位置,這樣反而能把北非鐵路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這樣一來,未來北非鐵路在帝國和奧匈帝國,巴爾幹半島國家,突尼斯,意大利和法國的貿易中,都能發揮作用。”

貝利特列舉的這些國家,他們的共同點在於處於,其地中海沿岸領土比較居中,而蘇伊士運河位於偏東部,直布羅陀位於地中海西部,這樣就能儘可能的減少和這兩個關鍵航運路線的直接競爭。

……

在北非鐵路利比亞段還在選址,設計的時候,其南部的達爾富爾段已經準備開工,至於東非段更是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完工了。

達爾富爾已經屬於東非的殖民地範疇,不過其人口,卻只有六萬多,但是達爾富爾境內的北非鐵路,幾乎就佔到北非鐵路的一半左右,也就是一千多公里。

試想一下,爲了一個人口僅有六萬多的地區,建設一條長度高達一千多公里的鐵路,很顯然這是一筆註定賠本的買賣。

在萊茵宮。

恩斯特對弗里德里希說道:“北非鐵路想盡快收回成本,那達爾富爾的人口就必須儘快增長起來,雖然當地的環境惡劣,可養活幾百萬人口,還是沒有問題的。”

“同時,達爾富爾境內的資源礦產也不算少,想要開發也需要人口支撐,所以達爾富爾的人口遠遠不夠,我們要多從遠東帝國引入移民,完全放開當地的移民限制。”

恩斯特一點也不擔心達爾富爾的移民問題,哪怕當地完全是遠東移民,對東非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畢竟達爾富爾的自然條件放在那裡,人口上限很難超過千萬規模。

假設達爾富爾的人口上限超過了其承載能力,這對東非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畢竟在恩斯特的認知裡,未來東非是必然會進入老齡化,人口減少階段的,那時東非剛好需要引入勞動力。

相較於北非的阿拉伯教教徒,顯然遠東帝國移民,更讓恩斯特放心的多,至少他們不會和東非發生宗教上的衝突和矛盾。

恩斯特繼續說道:“達爾富爾的人口總量,在五百萬左右,應該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既能保證對當地的充分開發,又能避免環境的崩潰,從而進行可持續發展。”

前世,達爾富爾地區的人口大約是六百萬,不過,東非的達爾富爾殖民地,地盤比前世蘇丹的達爾富爾地區還要大上一些,所以恩斯特說的五百萬人口已經是很保守的數字。

“還有利比亞南部的那些綠洲地區,我們也可以想想辦法,反正法國和意大利對這些地方,也不重視。”利比亞名義上由意大利和法國統治,但其南部其實就是無主之地,因爲人煙過於稀少,且環境,交通太差,完全就是三不管地帶。

這就給了東非可趁之機,現在這些地方確實沒有人要,但是北非鐵路修通後,控制這些地區,就成爲了可能。

過去東非選擇對這些地方視而不見,原因就出在交通上,從達爾富爾到利比亞境內,幾乎都是沙漠,沒有一條公路和鐵路,治理成本可想而知,總不可能,完全依靠駝隊來實現物資和兵力的運輸,且幾乎無利可圖。

弗里德里希皇儲點點頭說:“北非鐵路最大的缺憾就是沿線人口和城鎮太少,如果能化解人口問題,那北非鐵路不僅不虧,反而是一條和歐洲貿易十分完美的線路。”

其實,北非鐵路和前世的歐亞大陸橋中亞線路很相似,但北非鐵路最大的劣勢,就是人口問題,歐亞大陸橋,經過中亞地區,氣候確實比北非鐵路沿線好上不少,但也好的有限,沙漠也不少,東部還有諸多地質條件複雜的山地,但是,前世中亞的人口卻超過七千萬。

東非也不奢望北非鐵路沿線人口能達到這個數字,能突破一千萬,整個北非鐵路的意義都將完全不同,但這顯然是一個很難實現的目標。

前世,利比亞全國人口到21世紀,才達到七百萬規模,這還是有巨量石油資源加持的情況下。

所以,想增加北非鐵路沿線的人口,其重任還是落在達爾富爾地區,達爾富爾的自然條件,比利比亞大部分地區強上一些,尤其是靠近東非的中部和南部地方,降水量足夠農業發展,並且土地比較肥沃。

總得來說,達爾富爾之所以比利比亞大部分地區,更適合農業發展的原因,是當地多山地高原,所以能夠形成更多的降水,這一點,在利比亞地區同樣適用,就比如班加西,他就處於地中海和利比亞沿岸山地之間,這也是班加西爲什麼容易發生洪水的原因。

這就像埃塞俄比亞高原和東非高原一樣,他們能成爲東非水塔,反而中間的平原地帶極度乾旱,並且形成了圖爾卡納湖這個鹹水湖。

類似的例子還有意大利紅海殖民地,也門等地方,基本上雨水集中在山地。

當然,達爾富爾的雨水只是相對於撒哈拉沙漠大部分地區比較多,但依舊是偏少的,必須建設大量水利設施,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而想要建設水利設施,又必須有一定的人口規模,需要更多的移民。

東非政府可以提供資金,技術,唯獨不可能讓本國工人去建設這些工程,所以,最終達爾富爾的建設,還是要依靠移民來完成。

從始至終,東非都沒有將達爾富爾納入本國領土的打算,畢竟,現在東非的領土範圍,就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吞併達爾富爾,對東非國力的增益十分有限,反而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同時,東非需要達爾富爾成爲東非的人口長城的一部分,從而保證東非和阿拉伯教國家隔離開來,這就需要這條人口長城,人口能夠穩定增長。

而隨着東非工業的進步,再過幾十年,東非人口自然增長率必然下降,甚至可能變成負數,從而走上前世歐美國家的老路。

因此恩斯特說道:“我們只要保證達爾富爾作爲帝國的從屬勢力即可,反正未來這裡也不可能脫離東非,達爾富爾深處內陸,各個領域的發展只能依賴東非。”

“這次,藉助北非鐵路建設這個契機,順帶解決達爾富爾的人口問題,也是培養未來的移民蓄水池和附庸市場,從而保證未來,東非不會被阿拉伯教移民滲透。”

弗里德里希雖然沒有見識過前世歐美國家的移民亂象,但在恩斯特的言傳身教下,對此完全不懷疑,因爲這些年東非人口統計數據,也顯示出一個事實,那就是東非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雖然這個趨勢很慢,但終有一天,東非許多普通民衆可能就不願意生了。

而人口下降,也就意味着勞動力,消費,房地產等等都會出現問題,因此,東非政府必須未雨綢繆,爲未來做打算。

像達爾富爾,東加里曼丹,以及東非的其他殖民地,在其政策,都有這一層考慮,除此外,其他非東非殖民地,像南德意志王國,阿比西尼亞帝國,伊默里納王國等等,甚至是奧匈帝國和委內瑞拉,東非都在潛移默化的施加影響。

聊完了這些事後,弗里德里希並沒有離開,他反而和恩斯特提到了如今的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戰爭。

“父親,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戰爭,也已經有了結果,在我們的支持下,巴拉圭已經成功拿下了整個北查科地區,並且已經把兵鋒推進到玻利維亞境內。”

“估計再過不久,玻利維亞政府就要投降了,現在他們前線的主力,已經完全潰敗,如果不是巴拉圭的後勤補給效率太慢,這次玻利維亞會栽一個更大的跟頭。”

聽到這個消息,恩斯特毫不奇怪,實在是玻利維亞這個國家屢戰屢敗,給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每一場對外戰爭都沒有打贏,甚至失去了出海口,玻利維亞在整個美洲也算獨一份了。

而且,玻利維亞的民族政策,可以說是整個美洲最糟糕的,偏偏其主體民族又是印第安人,一邊歧視人家,一邊又不得不依靠人家爲自己的野心賣命,這種軍隊能打勝仗,那隻能說指揮官是個人物。

恩斯特說道:“既然玻利維亞已經這樣了,也輪到我們下場調解了,玻利維亞的駐軍,經濟,築路,礦產開發等等都可以順勢談下來。”

東非此前給予了巴拉圭那麼多支持,就是爲了今天對玻利維亞的收割的,如果玻利維亞現任政府識趣,東非不介意這個國家繼續存在,如果不識趣……

“亞松森—利馬鐵路,是我們全球貿易中重要的一環,同時是加強對南美南部控制的交通要道,玻利維亞的資源,尤其是其豐富的鐵礦資源,對未來帝國對全世界鐵礦資源的市場話語權有重要意義。因此,玻利維亞這個國家,必須和巴拉圭一樣,控制我們手中。”

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793章 籠中鳥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449章 野心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936章 軍售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79章 閒談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37章 補丁第231章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357章 索加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296章 接見第1389章 定居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822章 卡賓達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113章 野望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560章 記者會第1422章 蘇聯第991章 抵達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04章 卡賓達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61章 檢閱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102章 備戰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49章 疾病防控第615章 交流電第37章 戰爭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40章 新品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780章 追蹤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261章 威脅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248章 普吉島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285章 挖坑第619章 繳獲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1395章 下藥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295章 拒絕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758章 331師第809章 事後
第1400章 俄國停戰打算第1308章 趁火打劫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793章 籠中鳥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1380章 前線戰場第449章 野心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69章 黑興根王室領地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936章 軍售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68章 法國前線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935章 扶持西班牙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79章 閒談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1376章 地下組織第1044章 缺大德的東非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37章 補丁第231章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357章 索加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1296章 接見第1389章 定居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822章 卡賓達第1442章 公園取經第113章 野望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560章 記者會第1422章 蘇聯第991章 抵達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489章 各國汽車工業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904章 卡賓達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61章 檢閱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102章 備戰第529章 申請回國第49章 疾病防控第615章 交流電第37章 戰爭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140章 新品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780章 追蹤第1171章 新達爾馬提亞王國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261章 威脅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1248章 普吉島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1285章 挖坑第619章 繳獲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1529章 第十九路軍第1527章 德國兩黨戰爭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1395章 下藥第476章 高等教育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295章 拒絕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758章 331師第809章 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