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章 巴爾幹戰爭爆發

對奧斯曼帝國出口增長的同時,東非對其他國家出口也同樣不俗,除了巴爾幹半島以外,世界上積極備戰的國家不再少數,英,法,德,奧,俄,美,日,包括東非本身等等國家進入20世紀之後,都在積極擴充武備。

除了列強之間的大規模軍備競賽以外,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的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瓜分狂潮,也激活了非列強國家對軍事領域的投資。

所以20世紀初的世界各處,都呈現出戰爭的端倪,一場可能席捲世界的戰爭陰雲已經悄然醞釀了近二十年,而暴風雨的中心就是歐洲。

列強中唯一能穩坐釣魚臺的只有美國,東非和日本,這三個國家旁邊幾乎沒有強敵,但是日本顯然走上了和美國,東非截然不同的軍事擴張路線,並沒有將全部精力投注在經濟發展上。

在東非向奧斯曼帝國輸送戰略物資的時候,其他地區的訂單也比較活躍,如德國和奧匈帝國,俄國所需要的很多資源都需要從東非進口,集中在有色金屬,內燃機車輛,電力,通訊,熱帶農業產品等諸多方面。

而英法則可以通過本國殖民地來獲取很多重要的戰備物資,比如棉花,橡膠,糖類等,對東非依賴反而比較小,對東非進口主要是內燃機車輛,電力設備等工業產品。

在東非對外貿易中,德國和俄國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奧匈帝國排在第三,其次是遠東帝國,美國,英國和法國。

……

1912年10月,巴爾幹同盟正式組建完成,巴爾幹同盟由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以及黑山四國組成,由此巴爾幹半島上的反奧斯曼帝國力量基本完成集結。

巴爾幹同盟擁有軍隊七十多萬,火炮一千多門,奧斯曼帝國只有七十多萬,火炮數量和巴爾幹同盟基本持平。

雖然東非對奧斯曼帝國展開了相關貿易,但是奧斯曼帝國政府沒有第一時間將獲取的物資向歐洲前線轉移,從波斯灣到歐洲只能通過巴格達鐵路爲主的陸上線路實現,而這對奧斯曼帝國征服顯然是不容易完成的任務。

巴爾幹同盟奧斯曼帝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奧斯曼帝國根據1878年《柏林條約》的規定,允許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各民族獲得自治,遭到奧斯曼帝國政府斷然拒絕。

1912年10月20日之前,巴爾幹同盟相繼對奧斯曼帝國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打響了,巴爾幹同盟迸發出了強大的戰爭潛力,一開戰就取得了巨大優勢。

萊茵市。

巴爾幹諸國的戰爭潛力對於東非軍方來說還是比較震撼的,光是四個東歐小國就動員了七十多萬兵力,這幾乎相當於東非未完成擴軍前,軍隊規模的兩倍。

默爾克:“巴爾幹同盟中,人口最多的保加利亞人口只有四百萬,卻動員了三十多萬兵力,人口只有幾十萬的黑山也組織了了幾萬人的大軍。”

“整個巴爾幹同盟人口不足千萬,不到奧斯曼帝國的三分之一,卻集結了比奧斯曼帝國更多的兵力,雙方總兵力超過百萬,這算是近年來歐洲地區最大規模戰爭了!”

自從普法戰爭結束以後,歐洲基本上沒有爆發過大規模戰爭,而距離普法戰爭已經過去了四十年時間,所以默爾克說的不無道理。

思維特:“巴爾幹同盟背後有英法和俄國支持,從而完成擴軍備戰,至於奧斯曼帝國,德國並沒有給予相對應的支持,反而讓奧斯曼帝國落於下風。”

巴爾幹同盟真實實力沒比奧斯曼帝國強多少,雙方都沒有建立完善的工業,所以巴爾幹同盟能夠完成軍事擴張主要依賴外部勢力的支持。

恩斯特說道:“以目前的形勢來看,此戰奧斯曼帝國要吃大虧,不過這也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畢竟奧斯曼帝國在戰爭中跌落的更慘,也更有利於我們對奧斯曼帝國的滲透。”

在恩斯特心裡,如果奧斯曼帝國不敗的很慘,那是不利於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結盟的,而目前德國外交搞得一團亂麻,可以說除了奧匈帝國以外,將歐洲其他幾個大國都變成了敵人,加上沒了意大利這個攪屎棍,德國陣營紙面實力太差,這很有可能影響到後面德國對戰爭的信心。

而德國不發動戰爭,那對於現在的東非而言是大爲不利的,所以恩斯特希望奧斯曼帝國能夠取代意大利,給予德國對戰爭的信心,至於什麼東非向奧斯曼帝國滲透,那完全是一種託辭,而非恩斯特內心的真實想法。

就奧斯曼帝國這個情況來說,神仙難救,但是總比前世開戰前就跳反到協約國陣營的二五仔——意大利對德國有利的多,至少能夠讓德國的軍事行動不至於盟友叛變而受到太大影響。

從情理上來說,恩斯特還是希望德國取得最終勝利的,但是理智告訴恩斯特這幾乎不可能發生。

在東非不可能參戰的情況下,恩斯特絲毫不看好德國的未來,而東非不可能爲了德國的未來,就參與到戰爭中去。

即便東非加入,最後的結果也無非三打四,甚至三打五,英國可以在最後階段通過收買美國和日本,來遏制東非的軍事行動。

而同盟國陣營中,只有德國一家表現在及格線上,奧匈帝國前世的表現,讓恩斯特極度不信任同盟國能夠取得勝利。

東非則要防備美國,從兩國國力上來說,目前美國依舊在東非之上,任何一個錯誤選擇,都有可能讓接下來東非和美國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當然,德國如果能取得比前世更加輝煌的戰果,東非也不是沒有可能在戰爭末尾轉向德國陣營,但是這幾乎不可能實現。

一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戰,而英法相對於德國優勢太大,除非德國能像二戰那樣,在戰爭初期就擊潰法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德國就只能進入僵持階段,而這對於德國是相當不利的。

所以東非的最終抉擇還是要看戰爭爆發後歐洲戰場的形勢變化,除非一方取得明顯優勢,東非都不可能下場。

這也無可厚非,前世一戰本身就是各國陸續參戰,比如奧斯曼帝國和美國就是後來加入戰爭,大多數國家一開始都選擇冷眼旁觀。

包括英國也是如此,英國正式對德宣戰時,法國和德國的戰爭早就已經開打,而羅馬尼亞也是前期中立,後期加入協約國陣營,歐洲國家尚且如此,東非作爲域外國家,更不可能在戰爭爆發前,或者戰爭中期就開始站隊。

而本輪巴爾幹戰爭可以看做一戰的預演,背後其實也代表着多方勢力的博弈,在奧斯曼帝國大部分勢力被驅離巴爾幹半島之後,整個巴爾幹半島的主要矛盾,將轉變爲俄國同奧匈帝國的矛盾。

在本輪戰爭過後,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這顯然不是奧匈帝國想要看到的,而俄國只需要支持塞爾維亞等國家,就足以讓奧匈帝國騎虎難下,所以前世奧匈帝國和俄國之間的矛盾會先於德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爆發。

第1262章 慫恿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463章 站隊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248章 普吉島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616章 行蹤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298章 香蕉園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371章 生意第545章 孤兒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559章 誣陷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300章 掠奪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36章 濱海區第128章 打探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31章 兵城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299章 預判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445章 凱末爾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945章 空軍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092章 菜市場第640章 工地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740章 古戰法第1515章 進軍奢侈品行業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802章 爭論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189章 佔領第607章 迂迴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8章 普奧聯動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230章 水權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024章 監視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509章 起步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21章 裁軍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31章 部落衝突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981章 捷徑第49章 疾病防控
第1262章 慫恿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1208章 黑奴的歸途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463章 站隊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購物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677章 公務員制度嘗試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248章 普吉島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616章 行蹤第310章 援助非洲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298章 香蕉園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1042章 工業反哺農業第371章 生意第545章 孤兒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559章 誣陷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300章 掠奪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36章 濱海區第128章 打探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31章 兵城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1444章 蒙巴薩島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929章 海軍的心思第1462章 甘托克密談第14章 王國的野心第299章 預判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1445章 凱末爾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461章 南亞三國辦事處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945章 空軍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613章 工作報告第1092章 菜市場第640章 工地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740章 古戰法第1515章 進軍奢侈品行業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548章 利比亞本土化第1298章 別列佐夫卡匪幫第802章 爭論第738章 雙方謀劃第189章 佔領第607章 迂迴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8章 普奧聯動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643章 西班牙和菲律賓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230章 水權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024章 監視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509章 起步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821章 裁軍第1066章 壓力和治理第31章 部落衝突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981章 捷徑第49章 疾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