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章 戰爭結束

在第二次和平會議結束後,英法德奧四國軍隊默契的停止了大規模戰爭,而伴隨輿論轉向,已經有不少人猜測出歐洲大國可能暗中達成了交易。

這引發了協約國和同盟國內部的不安,畢竟除了英法德奧四國以外,協約國和同盟國內還有四大國拉攏來的盟友。

英法德奧的異常舉動,使得兩大陣營內部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就算美國和奧斯曼帝國這種大國亦是如此。

美國和奧斯曼帝國兩國外交人員紛紛前往倫敦,柏林,巴黎,維也納打探消息,而結果也很不理想。

柏林。

“偉大的德意志帝國皇帝陛下,貴國和奧匈帝國是否對我們隱瞞了一部分真相?我們作爲盟友有權知道一些內容。”奧斯曼帝國外交大臣親自到柏林向威廉二世詢問道。

威廉二世這個時候也沒有再選擇隱瞞,或者說德國從一開始就沒有隱瞞,畢竟兩次和平會議都只是秘密進行,除了奧匈帝國以外的其他盟友並不清楚兩國的行動罷了。

“既然貴國想知道所謂真相,我也不再隱瞞,我們確實和英法兩國達成了一些共識,畢竟這場戰爭在繼續下去,對於我們幾個參戰大國,都不是好事。”威廉二世很光棍的說道。

奧斯曼帝國外交大臣裝作有些不滿的質問道:“德國想要和協約國調整關係,這我們並不感覺氣憤,但是你們爲什麼不通知我們一聲,再怎麼說我們也是同盟中重要的一員。”

作爲“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自然不是真的有勇氣和德國叫板,所以在面對威廉二世的時候,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大臣也只能佯裝生氣。

而奧斯曼帝國之所以如此表現,其實也和奧斯曼帝國在同盟國中的表現有關,按照同盟國在戰爭中的表現來說,奧斯曼帝國僅僅排在羅馬尼亞前面,還不如保加利亞。

而事實上,如果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真打一仗的話,說不定還真有可能落得一個狼狽的下場,保加利亞雖然在同盟國中明面上實力最弱,卻是武德最充沛的國家。

德國雖然一直表現不俗,但是德國畢竟國力強大,反而顯得不如保加利亞瘋狂,當然,如果把普魯士從德國中單獨列出來,那肯定還是可以相提並論的,畢竟保加利亞是“巴爾幹半島上的普魯士”。

威建二世安撫道:“你們也不要責怪我們不通知你們,而是這次和英法之間的會議,其實是由東非組織的,他們只是邀請了英法德奧四國,協約國陣營裡,連美國都沒有被邀請,所以也不必過於介懷。”

東非成了兩大陣營和各自盟友解釋的“萬金油”,東非政府不邀請你們,那是東非政府的責任,他們總不能做東非的主,畢竟東非也是世界大國之一,實力絲毫不遜色於世界上的任何國家。

雖然,英法德奧看不上東非和美國這種暴發戶,但是在具體數據上,他們不得不承認東非和美國強大的國力存在。

這兩個國家,工業體量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人口也都遠超英法德奧四國中的任何一個,鐵路里程也名列前茅,糧食產量更是排在前列,海軍也都排在世界前四,其他各項數據都不差。

說實話,就是威廉二世這種比較自負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如今東非和美國已經成爲了世界不可忽視的重要政治力量。

威廉二世說道:“我想你們應該對東非也有所瞭解,我們並不能干擾他們的外交決策。”

“再者說,這個時候停戰,對於你們也是極其有利的,你們已經拿下了高加索南部大部分地區,而且參戰時間也比較晚,受到的損失在兩大陣營中算是比較小的。”

當然,事實卻並非完全如此,雖然奧斯曼帝國參戰時間晚,但是卻是同盟國中唯一一個戰爭發生在本土的國家。

雖然奧匈帝國在戰爭之初,也被塞爾維亞反攻進入波斯尼亞,俄國也越過奧匈帝國東部邊境,但是兩地顯然對於奧匈帝國而言屬於邊角料地帶,甚至波斯尼亞當時都不算奧匈帝國名正言順的疆土,僅僅是軍事佔領區。

而奧斯曼帝國就不同了,帝國糧倉伊拉克受到極大破壞,同時波斯灣沿岸港口也受到較大損失,紅海和地中海沿岸在奧斯曼帝國也算相對富饒地區。

而這些還不是最糟糕的,要知道奧斯曼帝國的政治中心,伊斯坦布爾在戰爭期間也受到了敵人的炮火打擊,這在同盟國中是唯一一個首都受到協約國大規模攻擊的。

當然,有得有失,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奧斯曼帝國軍隊損失,在同盟國中比例並不高,也就比羅馬尼亞這個幾乎打醬油的國家高一點。

威廉二世也是拿這一點說事:“德國爲了戰爭付出了數百萬將士的生命,相對而言貴國的情況就好一些,除了前幾個月的波斯灣戰爭以外,你們並沒有遭遇過其他大規模的戰役。”

這其實也和奧斯曼帝國的動員有關,奧斯曼帝國總人口也才兩千多萬人,這麼點人口加上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奧斯曼帝國根本無力支撐更多軍隊的後勤保障。

如果不是俄國突然崩潰,奧匈帝國等國家能夠抽出兵力支援奧斯曼帝國的話,那奧斯曼帝國還真無法堅持下去。

這一點從英國開始對奧斯曼帝國展開攻勢後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奧斯曼帝國軍隊可以說一觸即潰,也就好在巴格達鐵路暢通,盟友的援軍能夠及時抵達,才避免了奧斯曼帝國戰場的惡化,並且最終在奧匈帝國等盟友的幫助下,才能轉敗爲勝。

威廉二世說道:“繼續戰爭,對於你們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尤其是在英國海軍實力超過我們這些國家的情況下。”

“奧斯曼帝國的經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如果戰爭繼續,那你們的沿岸經濟重鎮都要受到進一步的打擊,如果你們能夠承受這種代價的話。”

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全世界的經濟都開始向沿海或者水運發達的地區轉移,就算東非也並不例外,雖然東非比較重視內陸經濟,但是東非東西海岸的經濟總量,佔比依舊是最大的。

東非尚且如此,世界上其他國家更不需要多說了,德國雖然經濟分佈相對均衡,但城市和工業基地,也基本沿着河流分佈,其擁有令人羨慕的發達內陸水運網絡。

而奧斯曼帝國的經濟自然也擺脫不了這一點,畢竟外國資本在奧斯曼帝國的投資,肯定選擇優先交通便利的區域,而且他們的滲透本來就是由外而內的。

這一點遠東帝國就更加典型,列強資本對遠東帝國的滲透,就是先佔領沿海,由南向北建設通商口岸,再逐步通過河流深入內陸地區。

威建二世說道:“現在,你們的表現已經說明,無法支撐戰爭的繼續,當然,協約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我們也從本國經濟和發展角度,認爲戰爭拖延並不利於帝國的進步。”

“畢竟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爭還要進行到什麼時候,萬一再打上個幾年時間,那最後的贏家肯定不是我們,而是美國,東非,日本這些戰爭的看客。”

雖然美國已經加入協約國陣營,但是威廉二世並沒有把美國當做其中一員,畢竟美國那個位置,就算同盟國真能擊敗英法,但是也沒有能力跨過大西洋找美國人的麻煩,至少軍事上如此。

對於威廉二世的這些解釋,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大臣自然也十分清楚,不過他還是提醒道:“但是,你們怎麼能保證協約國不出爾反爾呢?還有,我們戰後的利益又該如何保障?”

威廉二世說道:“這一點你放心,這些年的戰爭下來,至少歐洲各國已經被消耗掉了耐心,不得不承認,我們和其他國家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所以期待和平,不僅僅是我們的想法,同樣也是其他歐洲國家的想法,他們也沒有精力繼續支持戰爭的繼續。”

“至於同盟國的利益,我們的情況可比協約國好的多,畢竟我們從俄國那裡拿到了不少戰利品,貴國不就是獲得了高加索的不少土地麼?”

“領土的擴張,總能和國民有所交代,而協約國可是真的碩果無收,我們接下來應該擔心的不是停戰問題,而是俄國的工黨,他們在穩定國內局勢後,是否會出爾反爾。”

而威廉二世的話也讓奧斯曼帝國外交大臣內心感覺一緊,說實話,俄國或者說蘇俄,這是一個比沙皇俄國更加恐怖的怪物。

雖然奧斯曼帝國和沙皇俄國是世仇,但是,沙皇俄國的軍事征服並不足以嚇到奧斯曼帝國的上層社會,畢竟沙皇俄國落後的社會制度和殘暴統治,並不比奧斯曼帝國腐朽強大哪去。

但是蘇俄政權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可是意識形態上的“怪物”,這一點從前世就可以看出來,蘇聯能夠在阿拉伯教地區內扶持出同類型政權,這一點極爲不易。

畢竟西方社會對阿拉伯教地區的軍事,滲透和輿論攻勢長達上千年,但是也很難在中東扶持出代言人,前世美國延續了這一做法,但是在21世紀,阿拉伯教地區國家反而日趨教條化和保守化,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僞民主自由在阿拉伯教地區沒有市場。

當然,這主要是針對阿拉伯教地區國家的上層統治者而言,對於他們來說通過宗教來治理國家成本更低。

而工黨的意識形態攻擊則完全不同,他對下社會底層尤其具有煽動性,並不走上層路線,這也是東非等國家防不勝防的。

奧斯曼帝國外交大臣面色陰沉的說道:“工黨是一個邪惡的組織,我們確實應該擔心他們未來給我們造成的麻煩,畢竟我們同盟國的位置首當其衝,距離俄國實在太近。”

威廉二世說道:“這也是我們考慮停戰的原因之一,工黨在歐洲可是十分活躍,他們甚至滲透進入了軍隊,我想這一點是十分可怕的,畢竟沙皇俄國就是前車之鑑。”

工黨的意識形態對軍隊底層具有很大吸引力,而戰爭時期,就是因爲沙皇俄國的疏忽,才導致了俄國工黨成勢。

畢竟,如果是和平時期的話,沙皇政府也不用擔心前線戰局的變化,他們反而可以軍隊這種暴力機器,鎮壓工黨的組織。

但是,就是因爲戰爭反而給了工黨活動的空間,而事實上,參考上一次巴黎工黨,他們也是藉助戰爭從而成勢的,不過法國政府顯然比沙皇俄國要高明的多,他們寧可真的賣國,也要先把巴黎的工黨組織扼殺在搖籃之中。

威廉二世說道:“總而言之,戰爭繼續下去,對於我們而言絕對不是好事,現在歐洲各國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穩定本國的局勢,同時對工黨等非法政黨進行打擊,你們也是如此。”

奧斯曼帝國接受了這個說法,因爲工黨的威脅確實近在眼前,可以說以俄國爲中心,從北歐到東歐,再到中東,然後是中亞,最後是遠東都有工黨組織活躍的身影。

俄國工黨的成功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畢竟能成功一次,就能成功第二次,而前世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此,最終在歐亞大陸上形成了一個廣泛分佈的工黨國家同盟。

而對付這種國家,如今的帝國主義列強國家們顯然沒有成熟的經驗,尤其是應對工黨的思想武器。

就算恩斯特亦是如此,不過恩斯特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他對於俄國工黨的思想武器,還是有一些手段的,不過真想將俄國工黨覆滅掉,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隔離”,前世美國就是這個辦法。

而一旦被“隔離”,這種國家就將很容易陷入到經濟困難之中,最終因爲心理落差從而自我瓦解。

……

1919年的平安夜,對於歐洲人來說是難忘的一天,因爲就在這一天英法德奧等國家正式開始了和平談判,這也意味着持續了五年的戰爭將要結束。

英法德奧等國家在法國的巴黎進行了公開會議,就戰爭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當然,這次和平談判是做給民衆看的,實際上前兩次秘密和平會議,就已經敲定了大體上的基調。

而這次公開會議,也基本代表着歐洲和平的到來,雙方軍隊正式結束了一切軍事行動,等待會議結束,雙方就將撤回國內。

而對於戰爭的結束,各國民衆內心情緒十分複雜,有人欣喜,有人惆悵,有人迷茫,有人痛恨。

不過,顯然大部分歐洲民衆已經受夠了戰爭,在歐洲各國出現了大規模慶祝活動。

於此同時,一場清算活動也在各國政府的主導下展開,大量人扣上工黨,賣國賊,猶……的帽子,雖然被抓捕,他們將承受民衆對於戰爭的怒火,歐洲各國政府對此還是分的很清楚的,民衆需要宣泄口,如果不把矛盾轉移到這些特殊羣體上,那民衆就會學習攻克巴士底獄的民衆,將槍口對準自己。

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640章 工地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810章 海岸線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577章 收尾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758章 331師第258章 夜襲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01章 招人第428章 談論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49章 疾病防控第187章 勸說第694章 訛詐第1024章 監視第793章 籠中鳥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82章 麪粉廠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464章 勸說第304章 調停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531章 兵城第504章 借人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1027章 合金鋼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200章 分裂第29章 艱苦行軍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752章 軟柿子第926章 機耕路第496章 交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992章 入籍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574章 服軟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184章 談判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1389章 定居第464章 勸說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76章 應許之地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164章 肉類第742章 大捷第184章 談判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94章 迎接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36章 軍售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847章 畜牧業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70章 世界第四
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640章 工地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810章 海岸線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1322章 新絞肉機南線戰場第577章 收尾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758章 331師第258章 夜襲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1158章 歷史淵源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01章 招人第428章 談論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49章 疾病防控第187章 勸說第694章 訛詐第1024章 監視第793章 籠中鳥第283章 特雷西亞軍事指揮學院第82章 麪粉廠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464章 勸說第304章 調停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531章 兵城第504章 借人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第1027章 合金鋼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200章 分裂第29章 艱苦行軍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752章 軟柿子第926章 機耕路第496章 交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054章 地緣博弈第992章 入籍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574章 服軟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221章 先苦一苦尼格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21章 軍事化管理第184章 談判第779章 登陸成功第1389章 定居第464章 勸說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76章 應許之地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720章 東非軍事工業發展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164章 肉類第742章 大捷第184章 談判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94章 迎接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936章 軍售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847章 畜牧業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970章 世界第四